“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了这一粒粟,赵久然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培育玉米新品种,实现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
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指导并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彩》,带你走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首席科学家、北京市DNA指纹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久然。
玉米的需求量有多大,身上的责任就有多大
玉米一部分作为人们的口粮,另一部分用来做饲料粮,它是保障肉、蛋、奶的关键和基础。而如今,人均消费的肉、蛋、奶、动物蛋白的数量不断增加,就需要更多的玉米来做支撑,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在隆冬腊月,土地开始修整,大多数农民也开始进入“冬眠”模式,早些年,要想在这个季节吃上一棒香甜的鲜玉米想都不敢想,而如今,赵久然却能让百姓在深冬吃上玉米。出生于60年代的他,身上有一种那个年代人独有的使命感,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绑定,脚踏实地,学以致用。1986年,年仅25岁的赵久然凭借着一股闯劲,带四名科技人员成立了玉米研究中心。
为了能尽快研究出有用的科研成果,赵久然无时无刻不在与时间赛跑,搞科研让他有一种紧迫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凌晨四点起床工作,吃午饭仅用十分钟,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因为他在玉米行业里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久然扎根农业近40年,热爱和农民交流的他从实践中寻找课题,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在这样的信念下,赵久然带领“玉米兵”选育并审定的玉米品种已达100多种,累计推广超过 3亿亩,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年推广面积达百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0多种,其中京科968、京科糯2000等品种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创造了玉米研究领域的奇迹。这一路走来,赵久然对科研的付出加上组织的培养,让他走进更广阔的农业天地。
建立DNA玉米指纹库
鉴别种子质量,践行农业初心
针对玉米种子仿冒品种等问题,传统的肉眼鉴别法无法应对数以千计的玉米品种,这个难题让很多农业科学家都束手无策。自1993年开始,赵久然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攻关,建立了DNA玉米指纹库。
检验选种的好坏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而玉米DNA指纹鉴定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它从分子层面给玉米品种建立身份证,可以准确鉴别出不同的玉米品种,也为玉米品种审定、质量检测、品种权保护和司法鉴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指纹库目前已有10万多个品种。
随着中国玉米产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增收,企业获益。玉米新品种的研发,在科研和生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玉米产量供不应求的问题,为了打好种业翻身仗,赵久然的科研脚步始终不敢停歇,凡事都亲力亲为,将工作当做自己最大的爱好。
回首他在行业里深耕之路,“玉米团长”赵久然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的科研人员,研究出了好品种、好技术,让亿万农民增产增收。他把幸福播进泥土,用双手在祖国的大地上写下论文,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进时代发展的浪潮,和玉米,和时代,共同生长。
3月16日晚21:52,北京卫视《为你喝彩》带你走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首席科学家、北京市DNA指纹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久然。
来源丨北京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