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究员曾宪海在检查油棕杂交制种情况。 邓卫哲 摄
立春刚过,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的油棕基地里,曾宪海研究员便忙着检查杂交制种情况。受刚果(金)油棕种植企业委托,自去年9月份开始进行亲本材料配置、人工控制授粉等为当地提供杂交组合,期间经历过越冬低温,目前正需要查看油棕果实稔实和发育情况。
检查完制种情况,曾宪海又来到了油棕亲本园,只见一台钩机正在从车上吊起一株株大苗放在植穴中间,工人们迅速扶正,接着钩机回土、压实,完成两种亲本材料的种植。他笑着说:“这两种亲本材料非常难得,母树来自云南大理和广东化州,在云南那里,越冬期间还会结冰,但它们仍然能正常开花结果,抗寒性状优异。”
“这是我国自主杂交组合反向输出的又一成功范例。”曾宪海介绍,此次合作计划制种16万粒优良杂交种子,共10个杂交组合,用于支持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在非洲开展1万亩油棕试种。
此次合作,由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油棕团队提供品种、技术支持,在刚果(金)的中资企业提供土地及劳动投入进行试种,通过双方优势互补,有可能选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特点的优良杂交组合并进行扩种,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棕品种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油棕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其单产数倍于大豆、油菜籽和花生等大宗油料作物,且油质稳定性好、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高,被誉为“世界油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棕榈油消费国,但全部依赖进口,棕榈油是我国继大豆油、菜籽油之后第三大食用植物油,也是我国第一大进口植物油品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为了培育出适合我国热带北缘气候特点的油棕品种,我国科研人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系统引育种研究,但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终止,前期筛选的亲本材料未得到有效保存,培育的杂交组合也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而我国早期引种的油棕大多散落分布在热区各省,且多作为行道树、绿化树使用,种质资源调查搜集难度大、布点多、耗时长。为此,中国热科院从2009到2015年连续组织开展了国内大规模种质资源普查和野外定点观测,以便筛选出抗逆高产优质种质材料,进行育种利用。
曾宪海直言,我国于1998年开启的新一轮油棕引种试种,引进的多是国外的杂交品种,且大部分是商业的薄壳种,而要找到适合我国环境特点的亲本材料厚壳种,需要对早期引种并散落在各地的油棕种质资源进行大量调查评价。我国早期引种的基本上是厚壳种,零散分布在海南、广东、云南等热区省份,且在野外驯化多年,为科研人员选种提供了条件。
通过多年的持续亲本材料鉴定,中国热科院初步筛选出了一批育种亲本材料,尤其是在云南大理和广东化州等地获得的抗寒高产母树,通过人工控制授粉获得了自交子一代群体,并培育出大型全苗入园种植,为构建我国自主油棕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未来5年,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油棕研究团队打算在亲本园完成配置5个母本群体,利用现有的5株无壳种父本,未来可生产25个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年制种能力约20万粒。曾宪海认为,这将打破长期以来依赖国外引种试种的历史,为新品种选育、国内产业发展和走出去提供了物质支撑。
油棕常规育种周期长达20年,建立自主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此外,开展品比和区域试验还需要较多土地,选育出的品种也需要规模化示范种植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虽然困难重重,但像曾宪海这样的一批中国热科院科技人员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们坚信,“国内虽无油棕产业基础,但油棕作为世界第一大油料作物,其不与粮争地、单产高等属性,将是我国热区在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方面做出热带油料贡献的最佳选择,必须做到‘藏油于技’,国家一旦有需求,能够第一时间拿得出适合我国种植的品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
经过24年努力,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累计收集保存了超过335份的国内外油棕优异种质资源,初步构建起油棕自主杂交育种体系,选育出我国第一批油棕品种热油4号和热油6号,实现了油棕组培苗规模化繁育技术等,为我国油棕产业化开发和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持,打破了长期以来只能依赖国外引种试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