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关键技术应用率,夯实全年丰产丰收基础,特组织有关农业专家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良种选择
参照《2022年辽宁省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名录》,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米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抗病性强、熟期适宜的品种,加强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推广,种子发芽率一般要求在85%以上。
二、育秧管理
1.育秧准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岗无盐咸地块扣棚做床。基质育秧选用生产应用良好、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制营养土要确保混拌均匀,养分均衡,土质疏松,pH值4.5~5.5。一般4月上中旬气温稳定通过5℃时即可播种。播前做好晒、选、浸、催等种子处理。人工手插秧软盘、钵盘每盘播量65~70克干种,机插秧硬盘每盘播量控制在90~110克干种,隔离层和常规育秧播量不超过每平方米200克干种。
2.秧期温度调控。大棚集中育秧播种后覆土应保持均匀一致,可覆盖无纺布或地膜保温保湿,无纺布或地膜在秧苗青头时揭掉。适时通风控温炼秧苗,棚内温度出苗前不超过32℃,1叶1心时25~28℃,2叶1心时22~25℃,3叶1心时20~22℃,避免出现2.5叶期棚内温度超过25℃的“双二五”现象,稻苗生长期间温度不低于10℃。园田和水田高台育秧可平铺无纺布保温,本田育秧应采取拱棚覆盖。为提高保温效果,可在床面平铺地膜或无纺布外覆盖农膜。当秧苗1叶1心时及时撤去棚内地膜或棚外农膜,并根据温度和秧苗长势及时通风炼苗。
3.浇灌追肥。苗床要浇透底水,出苗期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补水。出苗后要控制浇灌,2.5叶前要在秧苗出现早晨叶尖不见露珠、中午心叶卷曲、秧盘表土发白等情况才可补水,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浇水时间宜在早晚。井水或地下水不能直接使用,应先“困”后浇,避免因温度骤降影响秧苗生长。局部缺水,可少量喷浇,杜绝大水漫灌。秧苗叶片普遍褪绿或发黄脱肥时,每百平米苗床可用硫酸铵2~3千克兑水100倍液叶面喷施,喷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防止烧苗。
4.病害防治。春季气温波动较大,要密切关注注意秧苗生长情况。在营养土杀菌、种子拌种消毒、1叶1心期浇喷药剂等三个环节防治立枯病或适时进行秧苗调酸处理。大棚育秧1.5叶期以后,如遇低温阴雨天气,转晴后要立即通风补水,防止苗床温度升高过快,并对秧田消毒,防止青枯病发生。
5.移栽前准备。移栽前3~5天,每平方米苗床撒施磷酸二铵100克,后喷清水洗苗,可用噻虫胺等药剂预防潜叶蝇。在秧苗不萎蔫的情况下应蹲苗壮根,有利于插秧后快返青、早分蘖。有条件地区可增施生物菌素,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结合秧苗生长、水田供水等实际情况,做到适龄期移栽。
三、本田栽培管理
1.本田耕整地。本田秋翻18~20厘米、春旋12~15厘米后,选择晴好天气开展整地作业,实现田面平坦、土壤细碎、上糊下松、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的整地效果,结合除草封地,沉浆保持水层3~5天即可插秧。盐碱较重的地块要注意多次泡田洗盐,沉浆天数要适当延长。
2.适时移栽。我省主要采取秧龄为3.5叶的毯苗机插移栽方式,结合育秧早晚,移栽期一般从5月上中旬开始至5月下旬结束,最佳移栽期为5月15~25日,尽量不插6月秧。插秧深度小于2厘米,插后行直、穴匀、秧正。栽前要加强农机手在线培训,保证机械插秧质量。
3.构建合理群体。以我省水稻品种产量结构,通常亩成穗25~28万穗,每株秧苗形成有效茎蘖5个以上,移栽基本苗数4.5~5.5万株,插秧密度应根据地力条件,一般插秧规格9×4~5寸,每穴3~5株,强分蘖品种可适当减少移栽密度。
4.合理施肥。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相配合、氮磷钾元素要均衡、硅肥和锌肥适当施用的原则,因需因地合理施肥。结合翻耕或旋耙亩施充分腐熟优质农肥1000~1500千克。一般亩施纯氮12~15千克、五氧化二磷5~10千克、氧化钾10~15千克、硅肥30~50千克,锌肥1~1.5千克。氮肥分为基蘖肥(基肥40%、蘖肥25%~30%)、穗粒肥(穗肥25%~30%、粒肥0~5%),基肥于旋耕前施用(有条件地区可采用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在原有用量基础上减少5%左右,与移栽时同步施入),蘖肥于7~8叶期施用,穗肥于倒4叶施用,粒肥于倒2叶伸出前施用。磷肥和硅肥全部做基肥施用。钾肥50%作底肥,50%作追肥。锌肥同氮肥蘖肥一起施用。此外,要根据植株叶色变化调整施肥量,叶色落黄严重时要适当增施,反之则少施或不施,避免后期养分不足或贪青晚熟。
5.科学灌溉。坚持以浅水为主、适时晾田、浅湿交替的原则。移栽后浅水护苗3~5天,返青后,本田灌溉以浅水为主、浅湿结合,结合两次灌水的短期落干露田通气;从10叶左右开始,当群体总茎数达到所需穗数80%左右排水晒田;拔节孕穗期保持5~8厘米水层,如遇低温天气(平均气温连续低于19℃或夜间低于17℃),水层深度大于等于15厘米,过后立即恢复原水层,至抽穗开花期浅湿交替灌溉;结实期采取浅湿间歇灌溉;收获前7天撤水。盐碱地排水洗碱2~3次,移栽后当土壤盐分大于0.2%时4天左右换一次水,水层以浅为主,浅湿结合,出现旺长适当晾田。
6.病虫草害防治。坚持以农艺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做好病虫草害防治。针对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等易发病害,做到早监测、早预防。针对稻飞虱、二化螟、稻水象甲、粘虫等虫害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防治。要充分利用杀虫灯、性诱剂及植保机械等进行综合防控和统防统治,选择晴天或雨后喷施化学药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防止发生药害。针对莎草科杂草、阔叶杂草可在移栽前封闭灭草,针对稗草、牛毛草、鸭舌草等可在移栽后封闭灭草。
7.适时收获。一般在黄熟期至完熟期,当水稻上部茎叶及稻穗完全变黄,籽粒坚硬充实饱满,有80%以上的米粒达到玻璃质,水分含量在17%~20%之间为适宜收获期。可采用一体式收割机完成作业。未降到适宜籽粒含水量的地块,收获后及时进行晾晒、烘干等处理,确保存储安全。
8.应急处置。一是加强对灾害性天气预防,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二是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田间诊断,视灾害程度酌情采取对应补救措施。当遭遇低温或高温时,要调控氮肥施用量,适当增加钾肥、磷肥及锌肥。洪涝灾害后,高温烈日天气要渐次排水,阴雨天可一次性排干,清除植株上的泥沙和杂物,排水后适当晒田,实行间歇灌溉,结合植株长势酌情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氮磷钾复合肥等,同时加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及防治。遭遇高温热害,在深灌水、日灌夜排、调控施肥等基础上,酌情喷施生长调节剂。遭遇风灾、雹灾,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结合长势酌情喷施叶面肥,尽快恢复植株生长。当可能出现霜冻时,及时采取烟雾法、灌溉法等减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