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基。种子便是农业的“芯片”。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并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事实上,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需求市场,规模达1200多亿元。而我国在2021年农作物种子贸易额为10.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8亿美元,出口额为3.3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5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部分农作物种子仍依赖进口。
“近年来,我国种业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存在着发展理念依然滞后、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种业监管有待加强、‘生物技术+信息化’高新技术掌握程度和市场化力度不够、产业比较分散,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攥紧中国种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良种在提升粮食产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基。种子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只有将种子紧紧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才能把住中国农业和粮食的根脉。但是纯粹自然的种子现在已经不多了,种子资源的保护尤其迫在眉睫。在加强种子科研的同时,必须加强中国种子资源的保护。
事实上,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已经成为中央关注的重点,近来更是被频频提及。
2021年7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而此次习近平来到了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再次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种业企业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想要攥紧中国种子,推动种业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既由于中国种业发展相对较晚,投入相对较少,也受限于种业自身的特点及优质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市场投入偏低,且投资回报周期偏长,风险偏高,影响了积极性。”王梅婷对我国种业发展如此评价道。
据了解,我国种企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特征。从种企数量看,我国持证种企约6400家,其中约82%为销售企业,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低;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种业产业链研发、生产、推广和销售实施主体不同,条块分割的格局难以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从育种水平看,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及一些特有品种在育种技术上有优势,但商业育种能力弱,缺少核心品种。而在知识产权方面,80%的企业没有植物新品种权,拥有10个以上新品种权的企业仅占2.3%。
在王梅婷看来,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二是切实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保障投资者利益;三是加快我国种质资源库等建设以备不时之需。
鲸平台智库专家、民革天津市委会三农委员会副主任支培元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釆访时同样指出了保护种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励种业企业设立创新基金,推进科研院所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
“要加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市场化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农作物种子育种研发资源引向种业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研发核心团队建设。”支培元表示。
袁帅认为,今年来多次强调种业发展,对种业企业的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敦促和引导作用,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促进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核心力量的打造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告示着在接下来,种业企业要强化新品种的研发能力,在市场化端要做好差异化价值营销和精细化服务,打造“育、繁、推”全产业链一体化来应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时代需求。
“今来多次强调种业发展,这要求种业企业一定要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断地推出优质品种,进行进口替代。例如我们的实地调研显示小番茄、生菜等看似不起眼的品种,其高端种子都是来自国外而利润也很丰厚,这需要资本市场对种业企业予以长时间的关注和投资。”王梅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