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大事件 | 甘肃制种要在140万亩以上,福建广东安徽河北海南有哪些新动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6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浏览次数:1526
 
      甘肃省政府专题研究河西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种业行动
 
      福建省发挥对台优势,将筹备建设闽台合作育种协同创新平台(两岸种业联合创新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开展华南及全球优良种禽资源调查收集、品系选育、良种扩繁等工作
 
      安徽省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责任闭环
 
      ... ...
 
      各省种业还有哪些新动作?
 
      一起来看看!
 
      甘肃

      专题研究河西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
 
      近日,记者从相关视频会议上获悉,甘肃省立足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坚持把种业振兴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省政府专题研究河西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种业行动,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重要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肉牛等畜禽育种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甘肃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截至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对玉米制种繁育基地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优先安排。
 
      《方案》提出,到2025年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到2030年省内自育玉米品种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的70%以上,占全国玉米主产区播种面积的10%以上。
 
      《方案》明确,实施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项目优先支持制种基地建设。打造信息可追溯、共享的“智慧化农田”,建立种质资源“身份证”管理机制,更好地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科研用地服务。将优势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保护。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采取流转、股份、订单3种模式,形成以企业为牵动,整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模式,集中力量流转玉米繁育制种用地。
 
      甘肃是国家三大种业基地之一,玉米、马铃薯和瓜菜花卉制种在全国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十三五”以来,经选育、审定的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有464个,其中玉米品种351个,企业自育品种324个;选育的陇薯、庄薯等马铃薯新品种42个,在高淀粉和抗旱、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甘肃省农作物良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全省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294万亩,产种量17.5亿公斤,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41.2万亩,产种量5.8亿公斤,分别占全国制种面积和产种量的52%和33%;马铃薯原种和一级种薯面积48.8万亩,产种量9.9亿公斤,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13.98亿粒;瓜菜花卉制种面积44.7万亩,产种量3317万公斤。
 
      甘肃肉牛主要分布在河西、甘南和陇东三个地理区域。全省已建成种牛场30多个,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站点1750多个,年冻配改良黄牛达100万头。张掖市和平凉市还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河西肉牛”“平凉红牛”新品种(品系)选育工作。其中,平凉红牛是以早胜牛为基础母牛,引入南德温和利木辛等父本进行杂交,历经40多年的选育,产肉性能突出,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福建

      突出对台优势 先行两岸种业合作
 
      近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在《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20221192号提案的答复》表示,为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畜牧法》,福建省按照农业农村部相关工作要求,利用全国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种业大数据平台等,加强种子备案管理及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使用管理,落实种子产品登记备案、实名购买、动态监控、追溯管理等农资监管信息平台监管制度。通过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等措施,推进登记备案及购销信息录入,确保种子获证企业、产品及其生产购销信息实现登记备案,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种业市场监管能力。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种业创新,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整合省内高校、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展良种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优新品种,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福建省发挥对台优势,加强台湾良种引进、改良和创新。2019年12月,我省在厦门同安设立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引导两岸种子种苗企业交流合作,园区现有厦门百利等20家种子种苗企业入驻,拥有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近170个、种子种苗专利50项,园区内的厦门农友种苗、漳州钜宝生物已成为特色蔬菜、蝴蝶兰等行业领军种业企业。2021年,我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21-2025年)专门设立了台湾优异蔬菜种质资源引进、创新应用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共安排补助资金1000万元,开展台湾优异蔬菜种质资源引进、创新与应用,目前已收集鉴定一批辣(甜)椒、番茄等种质资源。
 
      下一步,福建省将筹备建设闽台合作育种协同创新平台(两岸种业联合创新实验室),并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为平台,加强种业龙头企业研发和台湾种业创新人才合作。同时,深入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推进辣(甜)椒、番茄等品种的选育,降低我省蔬菜产业对进口品种的依赖性,加快福建种业发展步伐。
 
      广东

      开展全球优良种禽品系选育
 
      6月4日,记者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获悉,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上,该院获批建设广东省现代家禽种业产业园。该产业园是广东省获批的三个功能性产业园之一,牵头实施主体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据介绍,广东省现代家禽种业产业园主要以黄羽肉鸡种业为龙头,鸡、鸭、鹅、鸽等现代家禽种业为主导产业核心,重点开展华南及全球优良种禽资源调查收集、精准鉴定评价、品系选育、良种扩繁,以及家禽种业配套和共性技术研发等工作,着力构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主体功能区”科企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重点打造成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产业深度融合、服务水平高的功能性产业园。
 
      此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能够成功获批牵头建设广东省现代家禽种业产业园,得益于该所在相关领域多年的科研累积和潜心耕耘。
 
      目前,该所建有国内本领域唯一的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华南地区黄羽肉鸡种质资源保存最为系统的科研机构,黄羽肉鸡对外供种全国第一,占全国黄羽肉鸡市场15%以上。拥有体重一致性、黄白皮肤检测、“黑腹”早期选择等育种技术10余个,自主培育了新品种(配套系)18个(其中国审7个)。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营养、饲料配方、养殖环境等方面拥有20个以上核心技术,主持制定了全球唯一黄羽肉鸡相关的农业行业标准,自主培育了国内首个且唯一的国审肉鸽配套系,制定了首部国家标准《蛋鸭营养需要量》,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家禽种业的发展贡献了科技支撑力量。
 
      安徽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责任闭环
 
      近年来,安徽省全面落实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安排,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去年以来,全省出动执法人员3.2万人次,检查企业及经营门店2.2万家,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了种子市场平稳有序和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坚持高位推动,层层压实责任。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就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种业强省行动方案核心内容,明确责任单位,定期调度推进。省政府建立省现代种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分管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调度督促,将公检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定期研究会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部署、督导、考核的完整责任闭环。
 
      坚持问题导向,狠抓专项整治。深入种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调研走访,找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研判市场监管重点难点,提出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措施。扎实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强常态化监督检查,部署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建立案件线索举报“直通车”、重点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针对去年秋季少数地方出现的“三无”麦种现象,各地快速反应,迅速组织执法人员对全省种子市场开展拉网式排查,在当季小麦播种前全部处理到位,有效杜绝生产用种安全风险。
 
      坚持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针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出台全省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6部门开展重点区域专项整治。会同省公安厅制定《安徽省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强化行刑衔接,做到发现案情及时通报。针对省际交界地区监管“盲区”问题,加强与苏鲁豫等毗邻省份协作,建立区域共治机制,开展种子市场和大豆品种权保护省际联合执法监管活动,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查联办。
 
      坚持重心下沉,强化跟踪问效。探索建立全省种业市场“网格化”监管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监管网络,明确责任区域和责任人,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坚决堵住监管漏洞。在种子销售关键时期,联合公安等部门组成工作组,下沉一线、包市包片,开展明察暗访,督导严查制售假冒种子违法行为。定期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专题培训,指导各地依法处理品种侵权纠纷。推动完善种业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下一步,安徽省将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造种业强省的任务目标,着力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强化日常监管,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再上新台阶。
 
      河北

      送法进企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5月20日,河北省辛集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公益诉讼检察官走进马兰农场,围绕“维护粮食安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送法进企活动。
 
      据了解,马兰农场是河北辛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研发基地,是辛集市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区。此次送法进企活动中,辛集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王会池向正在马兰农场参加小麦种子观摩会的全市100余家农资经销商介绍了正在开展的“农资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活动”有关情况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讲解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应承担的行政、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以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农资经销商的法治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地种业公司人员对检察机关送法进企、开展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表示感谢,称作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进一步加强育种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
 
      据悉,今年以来,辛集市检察院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意见》,从维护粮食安全出发,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全市15个乡镇,积极开展农资安全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的公益保护,保障种植户买到安全放心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保障农资安全,助力“三区”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为辛集市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贡献检察力量。
 
      海南

      高起点建设“南繁硅谷”  新发展阶段作出新贡献
 
      种业是农业的核心,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南繁工作。八年来,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不负使命,以“国之大者”的责任感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海南贡献。
 
      加快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并印发实施,加快建设南繁科技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和作物、畜禽、水产等现代种业产业园,全力打造国家种业创新公共技术平台,推进国家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南繁育种科技服务中心等关键共性平台建设,建成生物育种专区和新建核心区配套服务区。开展农作物和水产联合攻关创新, 创建现代种业改革开放试验区,在海南打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的南繁硅谷。
 
      加速形成要素集聚态势。重点围绕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等高端资源,逐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种业创新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南繁科技城科研基础设施和城市生产生活配套功能建设,争取集中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种业创新标志性工程。目前,已引进德国科沃施、先正达集团中国、隆平高科等国内外优质种业企业和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科研楼、三亚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先导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人才、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的态势初步形成。
 
      持续推进种业制度创新。主动衔接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权限下放至海南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农作物种子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印发《进境植物繁殖材料隔离种植场所考核互认工作实施方案》,创新植物检疫联巡联检新模式,入选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案例。下一步,将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方法》等种业若干规定,梳理现行的种质资源引进、审批、检验检疫等种业相关制度,利用自贸港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政策,加快制度集成创新,探索实行“备案制”代替“审批制”,简化审批流程,推进要素流动自由化、便利化,提高企业入驻效率。
 
      来源丨甘肃日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河北法制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日报、中国农村网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