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政协报 ,作者人民政协报
小小种子,攸关国脉。
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解决14亿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而种子,就是决定产量的最基本的要素。
“确保种业安全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在万建民看来,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中国粮’主要用的是‘中国种’”。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我们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玉米、大豆、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不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 万建民
“我们的水稻、小麦单产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水稻单产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但是大豆和玉米的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万建民分析,除了耕地、水等自然条件掣肘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较多,而在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同时生物育种等技术应用还不充分。他举例说,我国的鸡肉市场主要以白羽鸡和黄羽鸡两大品种为主。虽然中国本土的黄羽鸡吃起来口感相对比较好,但白羽肉鸡凭借着料肉比最低、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可是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其种源却被外资企业牢牢把控。除此之外,高端设施农业中的一些蔬菜,还是国外品种占据主导地位。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在海南考察的第一站安排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并再一次谈及种子之于中国饭碗、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如何不负这殷殷嘱托,把科研育种这件“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的大事办好?
“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万建民说。
他介绍,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统称,主要包括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技术,对动植物开展高效、精准、定向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
万建民将种业发展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徘徊”。当前,全球农业生物技术迭代升级,生物育种竞争加剧。重大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驱动从人工智能到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正在以越来越快的周期出现,“我们迫切需要推动实现种业跨越式发展。”万建民说。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物育种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万建民说,通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在生物种业领域实现了由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转变。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如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重大产品迭代升级滞后、生物育种创新活力不足等。生物育种组织体系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能力尚未形成。”万建民直言。
作为国内顶尖的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万建民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实践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构建了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他表示,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及杂交水稻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但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及优质品种选育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立项机制,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实施长期稳定的支持。”他强调。
打好种业翻身仗,任重而道远。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我国追赶世界科技前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万建民建议,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加快作物种源科技攻关、加强作物种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开展作物种业基础研究,联合上中下游不同育种单位开展良种联合攻关。特别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把产品研发从以产量为核心转向优质专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的多元化发展,培育高端优质专用新产品,满足市场对多元化品种的需求。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育种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也是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创新行为。”在万建民看来,既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夯实科学基础、谋求技术突破,也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加大种业体制机制创新,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充分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把事关国计民生的生物育种产业做大做强。
1960年,万建民出生在江苏省泰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村的贫困、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艰辛,是那个时代留给他这代人抹不去的记忆。他迄今仍记得中学时代每月能分配到17斤全国粮票,“那时候很少吃到米饭,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
大学时,万建民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就是希望能给乡亲们提供最好的粮食品种,助其获得丰收。几十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水稻研究,始终想着努力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什么才算得上是一粒好米?在万建民心里,优质水稻,既要能满足普通健康人群,也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为此,万建民率领团队历时20余年,通过将近10万种稻米进行筛选和培育,最终培育出适合糖尿病人特别是糖尿病肾脏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的水稻新品种——W0868。
然而,种业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的那样:“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