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制种的稻农都是老熟人了,今年又为他们选了几个好品种。”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农兴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近生是隆平高科的代理商,接到农户的制种订单后,他将提供包括管理、收割、烘干、除杂、收购在内的“一条龙”服务。
刘近生服务的制种农户大多在遂川县禾源镇,就如同这个镇的名字一样,禾源的农户种“禾源”——杂交水稻种子。
禾源镇杂交水稻制种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过几次派人去海南学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达到鼎盛。改革开放后,经过市场调节,制种面积有所减少,但技术更趋成熟,产量大幅提高。如今,全镇杂交水稻制种常年面积保持在3000亩左右,产量上百万斤,全镇70%的村参与制种。
第一代制种人三赴海南
今年71岁的郭立新是禾源的第一代制种人。
1974年,为改良稻种、提高粮食产量,遂川县农科所派技术人员到海南岛试制稻种。“当时规模不大,一共才制了2.7亩,3个组合,获种50斤。”那年,郭立新并未去海南,但他记忆犹新,看着拿回来的种子,他决心也要去海南看一看、学一学。
1976年,遂川县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必须集中制种才能满足需要。这次,县里组织了430多人的队伍,再赴海南岛。利用海南温度、热量指数高等先天优势,冬春制种,历时半年,2000多亩制种田获种13万斤。1981年,遂川县又派出了400余人。
这两次,郭立新都是其中一员。“天太热不适应,睡不着,蚊子又大又多,每人负责的制种田面积还不小,‘赶花粉’‘剥穗苞’,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对于在海南的那段经历,郭立新刻骨铭心,“如今身上的病根便是当时落下的,不过,看到全县用了我们制的稻种,怎么累都值得。”
三次异地制种,不仅满足了遂川县的种子需求,还培养了大批制种技术人员。禾源镇地处丘陵,局地小气候明显,光照水等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制种产业发展。从1979年开始,禾源镇开始主攻自制杂交稻种,不仅满足了本县和周边地区需求,还逐渐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国家级和省级的杂交水稻现场会都曾在此召开。
公司带动家家制种人人会
利用各方优势,禾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进行良种繁育和种植新技术研究,顶峰时期,面积近7000亩,还参加过吉安地区的水稻常规良种与杂交良种区域化对比试验。
“家家忙着制种,户户晒日‘赶花’,老少齐上阵,田中无闲人。一到收获季节,收种站挤满了人,大伙儿都笑开了颜。”禾源镇农技站站长叶平生说,老话说“懵懵懂懂,清明浸种”,每年3月15日前后,天涯、恵农、先农等种业公司的代理商就会来到禾源。
种业公司先是与各村签订合同,制种农户按照母本4斤/亩、父本1斤/亩的标准领取种子,收获后,再按验收合同验收,卖回给种业公司。
严塘村渡田组的冯嗣金是杂交水稻制种农户,他流转了25亩稻田,一季制稻种,一季种晚稻,既留有口粮,也增加收入。“去年天气不算太好,亩产400斤左右,技术员当场检验发芽率、纯度、净度和湿度,以每斤6.8元的价格收购。”冯嗣金说,制种虽然辛苦些,但全年制种收入也有6万多元。
“种谷浸种较一般早稻要迟些,以便与扬花期错开,保证纯度和净度……”台下,农户听得津津有味;台上,讲课的郭经华也是一名制种农户。郭经华虽然是个糙汉子,但经过长期技术熏陶,他对制种这个精细活也门儿清。
什么节气该插秧,长第几片稻叶该施肥,第几片稻叶“割禾叶”“赶稻花”,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违背规律,轻则减产,重则谷种发芽率、纯度都受影响,那这季稻种算是白制了,公司不收。”对制种过程的严格把控是郭经华要求制种农户必须看重的,“即便到了收割期也有严格规定,要及时收割晒干入库,保证种谷不在禾穗上发芽。”
在“专家”的指导和制种农户的努力下,禾源镇的种子质量和制种技术一直在江西名列前茅。
“退种”风波刺激制种产业转方式
然而,正当禾源镇的制种产业顺风顺水时,一场纠纷却差点让这项传统行业遭遇“灭顶之灾”。
2014年,一家种业公司与代理商签订委托制种合同,委托生产杂交水稻种子,面积400多亩。共计划收种8万斤,要求纯度96%以上、净度98%以上、发芽率80%以上,水分低于13%,且制种地点仅限禾源镇。看着量不小,禾源组织了50多名农户参与进来。
然而,种子收上来时,公司以发芽率不达标为由退种,后又转商处理,但价格却降了一半。为此,村民委托律师打了3年之久的官司。虽然最终经过多方协调妥善处理,但也着实挫伤了部分农户的积极性。再加上劳动力逐渐不足,陆续有农户退出了制种。
一个关乎粮食安全的产业,不能就这么没了。禾源镇开始反复调研影响种子生产的环境和因素,他们决定放弃过去看似精细实则粗放的模式,转而由合作社牵头,各家共享劳动力,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引进制种插秧机,用无人机“赶花”……禾源希望为“老”产业注入新动力。
禾源镇还推出各项奖补优惠政策,调动制种积极性,不少农户开始向制种回流,杂交水稻制种已经成为禾源稳定的富民产业。据统计,近两年,有70%的村参与制种,整体毛收入上千万元。“跟单纯种地相比,制种对于田管、烘干等过程的要求更高,效益也更好。”禾源村农民郭建英说,去年他管理了78亩制种田,毛收入达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