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业的颠覆式发展必然少不了技术的创造性力量。
现在,是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规划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分将生物育种列入前沿领域,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生物育种大有可为。
全球生物育种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国际种业已进入到以抢占战略制高点、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机遇期,呈现出高新化、一体化、寡头化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受益于种子行业高速发展,全球生物育种市场持续增长。据统计,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803.7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841.15亿美元,近年来保持稳定,预计未来生物育种的种子市场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全球生物种业进展喜人。自1996年批准转基因生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已经累计达到400多亿亩,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另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农产品。作物种类已由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4种扩展到马铃薯、苜蓿、茄子、甘蔗、苹果等32种。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头部种企都在大力研究开发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育等技术。
各国先后将生物育种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2018年,美国出台《美国创新战略》,将生物精准育种列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投入巨资推动生物种业发展。欧盟制定地平线计划(2021—2027年),投入1000亿欧元,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列为重要方向。西班牙是欧盟最大的转基因玉米种植国和主要的转基因饲料消费国,2021年,西班牙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9.66万公顷。巴西是世界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目前已批准了115项转化体用于商业化种植。
全球种企也纷纷布局生物育种这条“超级赛道”。德国拜耳(原孟山都公司)、美国科迪华(原杜邦先锋公司)等为代表的国际大型跨国种业巨头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优势。科迪华在玉米领域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种专利、掌握了60%以上的种质资源。拜耳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竞争力。
生物育种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从跟踪、模仿步入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已建立较完善的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规模化表型精准鉴定与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精细定位和克隆了一批重要性状的有利基因,掌握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新基因400个左右。正在逐步打破跨国公司的基因垄断,抗病虫、耐除草剂、优质、高产、资源高效利用等基因,为生物工程和分子定向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在农作物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等核心关键育种技术上,我国取得明显突破。创建了作物基因组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完善建立了玉米单倍体育种、主要农作物智能雄性不育等新技术。培育出一批精品优质水稻、抗旱抗病小麦、高产机收玉米、早熟优质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储备日趋完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农业农村部先后公布《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6月8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和《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预示转基因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正被打通。
那么
怎样把握转基因产业化的红利?
如何推动我国作物基因编辑领跑全球?
合成生物和智能设计育种等技术进展如何?
↓这场大会带来最新消息↓
7月27日至31日,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重磅开启。大会设置1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其中,由海南波莲水稻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赞助的种业技术创新论坛聚焦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育、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共商生物育种技术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推动产业化发展。
大会汇集朱健康、李新海等14位国内外院士、专家,献策生物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