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粮仓”打造“中国芯”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小麦院士许为钢
花生院士张新友
选育“郑麦366”“郑麦7698”“豫花37号”等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培养以张新友院士、许为钢院士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打造正阳花生、兰考蜜瓜、平舆芝麻、延津强筋小麦等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需求,立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一战略规划,加强技术攻关,培养领军人才,智造种业“芯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书写了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强化科技创新,培育突破性“芯”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河南省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种子”给力,功不可没。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始终聚焦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将种业科技创新放在核心地位,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的遗传育种领域积淀了雄厚的实力,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芝麻基因组学研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十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共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省重大专项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获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0项,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213个,其中国审品种31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50余件……为把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奋力推进种业创新,河南种子正乘势而上。
在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育成的“郑麦7698”,高产优质强筋,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协调提升,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产量水平普遍低于高产品种的难题,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主导品种和2016-2018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的全国三大优质小麦品种之一。“郑麦366”集优质、高产及优良农艺性状于一体,品质达到了国标强筋小麦品质标准,产量屡创大面积优质小麦生产高产纪录,综合性能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郑麦379”和“郑麦1860”上榜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收获面积位列2022年河南省小麦前两位,在黄淮麦区表现亮眼,不断刷新当地高产纪录。
花生新品种选育聚焦高油酸花生育种技术创新及新种质创制,相继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SPCR-MP和KASP分子标记,选育出“豫花37号”“豫花65号”“豫花76号”“DF05”四个高油酸花生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其中,“豫花37号”成为我国目前年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并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对河南花生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坚持人才强院,培育种业“芯”人才
种业振兴根本靠科技,提升育种科技的关键是人才。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聚焦服务农业主战场,坚持在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实践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成就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先后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原学者7人,140余人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人才称号;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拥有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21人;高层次人才密度位居全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前列。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许为钢,中原学者、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中原学者、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领军人才在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问题的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许为钢院士带领的小麦育种团队,先后解决了黄淮南部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缺乏、产量水平偏低和综合抗性差等重大产业技术问题,选育出“郑麦9023”“郑麦7698”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推动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快速发展;张新友院士带领的花生育种团队,相继解决了花生品种因生长期长与小麦争地的矛盾、品种含油量低、远缘杂交不亲和限制优异野生种质利用等重大产业技术问题,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50多个,推动河南成为全国花生第一生产大省,产量超过全国的1/3;张改平院士带领的动物免疫学团队,率先建立了动物疫病和违禁药物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为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快成果转化,引领产业“芯”发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种子从实验室走向农户,要经历育繁推三个阶段。育是核心,繁和推是关键,串珠成链实现育繁推一体化,河南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子正“大步流星”走向前。
长期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常年选派3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组织实施了“125”科技兴农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推广专项,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十年来,累计在河南省72个县区建立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示范基地550多个,推广新品种83个、新技术新产品179项,对接服务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10多家,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和农民10万人次以上,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千万亩,引领支撑了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打造了正阳花生、兰考蜜瓜、平舆芝麻、延津强筋小麦等一批叫响全国的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到120多亿元,兰考蜜瓜成为北京新发地的热销产品,延津强筋小麦赢得了“中国第一麦”的美誉,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科技兴农之路;培育了全国种业龙头企业——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北交所上市工作。
建设一流平台,打造科研“芯”高地
为推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打造服务国家战略、代表国家水平的种业科技力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持续发力,始终冲锋在“加快种业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最前沿。
十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50余个;在海南省高标准建设的1060亩南繁试验基地已经投入使用;位于新乡平原示范区占地5756亩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科研设施正在不断改善,日后将为全院的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一流的平台保障。
2018年9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我国首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打造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为进一步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助力打造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组建农业领域第一家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并于2021年9月23日挂牌运行。实验室肩负着支撑“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职责,标志着河南省在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搭建一流创新平台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目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已在“中原农谷”建成了4150亩高标准试验田和6.9万平方米科研及服务保障设施,神农种业实验室入驻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实现两大平台的深度融合与“共建共享”,共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南贡献。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河南的影响举足轻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正在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征程中奋勇争先。
文图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