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仙桃市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成“水稻选美”现场
水稻良种顶住高温“烤验”,穗粒饱满
中油杂501
板蓝根青菜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刚刚过去的9月,湖北种业界捷报频传——
首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名单公布,我省7家单位入选,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和海南省并列全国第二;
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我省9家企业、3家专业化平台上榜,将肩负起我国种业振兴“领头雁”历史性使命;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成功繁育出无刺武昌鱼苗种,吃鱼不用挑刺有望成为现实……
每份喜讯背后都凝结着湖北种业人的智慧和汗水。
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以来,湖北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强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农业产业化十大重点产业链建设方案》《湖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一揽子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着力支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生物育种创新攻关、种业企业培育壮大和良繁基地能力提升等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湖北种业乘势聚能、厚积薄发,加速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
征程开启 筑牢种业长远发展根基
时针回拨到2021年7月。荆楚山林间,一支支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队正在农户院落、田间地头往返奔走,不遗漏任何一份珍稀老品种,同步进行的还有全省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
种质资源,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也是种业的“芯片”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收集、保护种质资源是必须打好的第一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1年,我省在率先试点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后,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全面启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计划用3年时间,摸清全省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主要性状,收集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为现代种业长足发展筑牢根基。
资源收集好,更要保护好。经省农业农村厅积极争取,全省7家单位入选首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名单,5家单位入选新确定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保种场名单。总投资过亿元的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新库,年内开工。第二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工作正在开展,拟新确定省级畜禽保种4到5个。总投资1200万元的畜禽遗传资源库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
保护种质资源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资源鉴定和评价是关键。据了解,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新库将专门配建先进资源鉴定中心,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表型鉴定、基本表型鉴定和耐渍、耐热鉴定工作。湖北省农科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公司合作,将联合发起湖北省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将指导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每年有序开展资源鉴定评价,计划今年完成1000份。
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主体多,需要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去年起,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引导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利用种业科普日、粮食安全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各类宣教活动,普及种质资源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省财政设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省级以上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优异种质挖掘创制。全省已形成中央、地方、社会三方面互相支持、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凝心聚力 推进良种科研联合攻关
“华黑甜糯1号”是湖北洪山实验室的最新成果之一。作为我省着力打造的重大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洪山实验室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11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遴选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类重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涉及水稻、油菜、玉米、棉花、柑橘、蔬菜、生猪、淡水鱼等多个领域。
洪山实验室是我省建设生物育种大平台、大团队的一个缩影。
湖北是农业大省、科教大省,拥有11个国家级涉种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从事育种研究的院士团队10多个,科研实力雄厚。为加快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全省种业人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深度契入,推动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共享。
发挥虾稻、再生稻、优质稻、甘薯、小麦等科企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良种联合攻关机制,让市场成为育种工作的指挥棒。
抓紧建设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湖北省农业生物种质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补齐生物育种重大科研装备短板,让新品种研发事半功倍。
去年以来,我省以“湖北所能”解“国家所需”,以“湖北所长”引领核心攻关方向,在种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方面成果频出——
发现关键基因,可将玉米、水稻产量分别提高8%、10%左右;
培育出高产、高油、耐密植型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单位面积产油量倍增成为可能;
培育出板蓝根青菜,有广谱抗病毒功能;
培育出耐卤干制型辣椒新品种“鄂干椒101”,酱卤制品辣椒用料成本可降低1/3;
培育出抗根肿病萝卜新品种“楚玉2号”、红菜薹新品种“宝御60”,提高了十字花科蔬菜可持续生产能力;
研发出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系,为受污染耕地利用提供了科学路径;
利用地方品种恩施黑猪,培育出口感和产能兼顾的优质生猪新品种“硒都黑猪”,实现我省生猪国审品种“0到1”的突破;
利用荆江鸭等地方蛋鸭品种资源,培育出三系配套麻羽青壳蛋鸭配套系,产蛋性能高、蛋壳质量好,适合加工,笼养适应性好;
鉴定到调控鱼类肌间刺有无的关键基因,已创制无刺武昌鱼新种质……
今年起至2025年,省政府将每年安排5000万元种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生物育种创新。项目拟立足湖北农业生产轻简化、绿色化、健康化、高效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攻关、核心种源选育及产业化转化应用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采用“揭榜挂帅”方式,遴选30到45个农业生产急需、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课题)组织开展科企联合攻关,努力破解一批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不断适应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者的需要。目前,“揭榜挂帅”技术(课题)征集工作基本完成。
砥砺前行 打通“种子”到“筷子”全链条
企业是种业创新的关键主体,也是当前我省种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为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省财政从2021年开始,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项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和品牌宣传推介。
省农业农村厅遴选出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生态主导力的种业“链主”企业和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了“两库一清单”(重点企业培育库、重大项目库和问题清单),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联系,加强跟踪调度,持续支持帮扶。
针对一些企业面临的繁种难题,我省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行动,千方百计加大投入——
2020年,省级财政统筹资金3200万元,对省内8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繁基地和8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进行一次性补助,每个200万元;
2021年,省级财政补助8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繁基地每个50万元;
2022年省级财政再次统筹资金4175万元,专项支持南繁基地、种子生产基地和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同时从年初预算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1150万元,对8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家国家级种公猪站,按每个10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5个省级地方猪保种场按每个10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以稳定生猪核心种群和生产种群数量,增强生猪良种供应能力。
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湖北5个县(市、区)上榜,公安县(水稻)、襄阳市襄州区(小麦)、监利市(棉花)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远安县(食用菌)、丹江口市(柑橘)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名单。
过去,由于行业无序竞争,种业市场上存在不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花大力气、大投入选育、引进的良种,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对产业、企业、农户都是损失。
近两年,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积极开展看禾推种,科学遴选布局省级核心展示点38个,组织创建认定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27个,打通良种下田“最后一公里”。2021年,通过省级示范引领,带动85个市县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新品种集中观摩推介活动310场次。一大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助推我省水稻品种优质率达到78%,直播稻、虾稻、再生稻等高效生产模式应用稳步推进。
一批本地优势种业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去年,我省共认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3个,其中种业联合体7个。全省排名前20位的种子企业有19家实现销售收入逆势增长。全省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种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家,占比超过50%。获得“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等级”的企业23 家,比上年新增2家,位居全国第5位。今年,全省新增246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种业有12家。省种子集团、湖北康农、中垦锦绣华农等企业跻身种业振兴“国家队”。
勇于担当 营造一流种业创新生态
育种创新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千方百计呵护好创新土壤,原始创新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今年,我省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种业违法行为,全面净化种业市场。全省市场监控品种3900余个,常规检测种子样品2000余个,确保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去年以来,新考核通过6家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全省达到24家。新认证的江汉大学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成为我省首家第三方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种子检测支撑体系稳步增强。
管理好,还要服务好。省农业农村厅立足生产需求,用好品种审定“指挥棒”,开设陆稻、绿色营养优质稻等品种试验,并率先审定了一批直播稻、再生稻、高档优质稻专用品种,有效服务了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需要。今年审定通过71个水稻品种,平均增产幅度4.84%,米质达到行业标准三级以上品种占比68%,稻瘟病鉴定级别达中抗以上品种占比46%。这些优质高产抗病品种进入市场,必将夯实我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湖北种业振兴大幕已经全面开启!未来湖北种业将——
在品种创新上再加力度。尽快创制一批具有湖北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育种新材料、新技术,探索建立品种创新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科企、企企优势资源整合,尽快培育出更多有突破性的新品种。
在产业发展上再加力度。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支持,支持、鼓励种业企业多渠道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推进从种子到种植、加工环节的无缝对接和融合,延伸种子产业链、价值链。
在种子生产上再加力度。进一步抓好优势制种基地建设,把好种子生产源头关,抓好种子生产和精选加工等关键环节,加大种子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力度,推进种子生产实现优质高效。
在品种示范推广上再加力度。提升展示示范组织水平,强化基地建设,进一步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品种宣传推介。
在种业管理服务上再加力度。围绕产业发展、供种保障、良种应用等关键环节,当好“店小二”,整合各界力量,坚定补齐行业管理和服务不足的短板。
湖北种业创新大道越变越宽,越走越远!
湖北真金白银推进种业振兴
每年不低于1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优异种质挖掘创制
2022年至2025年,每年5000万元种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生物育种创新
2021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项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和品牌宣传推介
2022年,统筹资金4175万元专项支持南繁基地、种子生产基地和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同时安排1150万元预算,一次性补助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级种公猪站、省级地方猪保种场,每个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