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部影片《隐入尘烟》把我们带回了河西走廊。一如很多人的想象,荧幕上的这里黄沙弥漫,寂静荒凉。
事实上,河西走廊是一片富庶之地,这里拥有从中原向西北延续不断的绚丽文化和农业文明。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与北山的夹峙地带,东起乌鞘岭,西到甘新交界,是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河西走廊地区虽然气候干旱、降水很少,但境内有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水系,便于灌溉,且水量较为稳定。而且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非常适合发展绿洲农业,是中国制种业优势区域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沙漠里的绿洲
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是我国最大的地(市)级玉米制种基地。
河西走廊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的多个区县都入选了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包括影片拍摄地高台县。农收时节,道路两边时不时会出现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滩”。
甘肃张掖:农民晾晒万亩制种玉米
玉米喜光,与其他地区相比,河西走廊则拥有非常明显的光照优势。这里全年光照时间可达2550~3500小时,而且不但光照时间长,强度也大,有利于玉米生长。
而且河西走廊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迅速降低,呼吸消耗减少,非常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更重要的是,河西走廊虽属干旱区,但依托于祁连山的冰川,建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系统。特别是制种玉米需水盛期的7~9月份,正是冰川融化最快、融水量最大的时期,可以充分满足玉米的需水要求,使种子生产无旱涝之忧。
如果没有到河西走廊走一趟,你可能永远无法想象这里竟然有着如此发达的制种业:
甘肃张掖明永镇夹河滩德农种业制种玉米晾晒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晾晒制种玉米
这里生产的玉米种子,可以满足全国玉米用种需要的一半以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
河西走廊名称的由来
河西走廊,可能在部分人的脑海里,是没有什么印象的。它是甘肃四大区域之一,从地理上来看,甘肃可以分为:陇南山地、甘南高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且长约1,000公里被称为“河西走廊”。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
季羡林曾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以前,河西走廊对于我来说只是历史书上一段精彩的过去,知道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中最繁华的一段,这里曾经金戈铁马,曾经灿烂辉煌。
当你踏足真正来到这里,踏上这里,看到莫高窟里惊艳绝伦的壁画,站在沙漠里的荒凉苍芜,登上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雄伟大气,张掖七彩丹霞的浮翠流丹……明白这一切不再是历史书上浅薄的文字,而是真正过去发生的一切,即使千年之后,它们都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河西走廊,东起武威乌鞘岭起,西至星星峡,南靠祁连山,北倚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故而被称为河西走廊,这便是河西走廊名称的由来。
丝绸之路从西安分多路出发,到这里便汇聚为一条,各个民族你来我往,各个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给河西走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沿着祁连山脉,依次分布着六座城市: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
河西走廊鸟瞰图
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脉为河西走廊提供着血液,这里的雪山融水对于河西走廊就血液对于人一样重要,孕育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养育着河西走廊的人民。
玉米是如何来到甘肃的?
严肃的说,玉米的本名叫玉蜀黍。叫“蜀黍”跟它全身胡须没有关系,因为玉米是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玉蜀黍属——玉蜀黍种,所以称为玉蜀黍。
玉米跟大麦一样,都是种子。早在公元7500年前,玉米只是生长在墨西哥野外的野生植物,而且长得也跟现在大不同,那时候的玉米瘦骨如柴,没有可食用的价值。
西方玉米的故事始于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这种“新的谷物”。起初,玉米只是被他们的园艺工匠好奇的当做植物来栽培,但很快的,玉米就被发现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粮食作物。于是在几年之内,就遍布法国、意大利和整个东南欧、北非等地。
玉米来到中国,已经有45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外来货”,玉米对中国历史影响非常大。玉米与红薯一道被人们称为是改变中国历史的粮食作物。因为明朝时玉米和红薯的引入,使中国人口突破了一亿人,到清朝甚至达到4亿人。
大约到了16世纪中期,玉米传到了我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在我国已达十余省,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都种。
香港科技大学龚启圣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发现,玉米最早是经三条路径进入中国:
☞第一条路径是丝绸之路,玉米经中亚于1560年左右进入甘肃。
☞第二条是经印度于1563年进入云南。
☞第三条途径是经菲律宾于1572年进入福建。
玉米(corn)这个词,在不同的国家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在英国,corn也意味着小麦;在苏格兰和爱尔兰,corn的意思是燕麦等等。
几个世纪以来,玉米可能是被驯化最成功的的田间作物了,从野生到它的延续已经完全靠人的照顾,不得不说,人类最大自然的掌控能力还是蛮可怕的,看看玉米现在长得多漂亮。
河西走廊如何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韩天富说:“河西地区虽然气候干旱、降水很少,但境内有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水系,便于灌溉,且水量较为稳定。而且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非常适合发展绿洲农业。”
根据考古发掘,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河西走廊就有人类定居,从武威、永昌等地出土的大量石铲、石磨盘等农业工具,以及民乐县灰山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种子来看,先民们当时在这里从事的就是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
到汉武帝开拓西域、河西归汉之后,河西走廊掀起了首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此后,这里一直都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
到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光热和土地资源优势,1977年,中共中央批准河西走廊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垦荒种粮,到1997年这里的耕地面积已经相当于建国初期的3倍。但由于水资源总量的限制,河西走廊的商品粮种植陷入了瓶颈,渐渐从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的名录中淡出。与此同时,河西走廊的另一项农业产业却越来越兴盛,这就是制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未来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20%依靠面积的增加,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60%—80%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在我国,玉米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介绍道:“2003年—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共增产了3424.8亿斤,其中玉米增产贡献占了59.5%,可以说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酒泉等地,玉米制种业同样非常兴盛。2013年,农业部认定张掖市及张掖市的临泽县、甘州区、高台县,武威市的古浪县和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金昌市永昌县1市7县区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2022年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认定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通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区、高台县、酒泉肃州区、武威市凉州区、金昌市永昌县入围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名单。
甘肃玉米制种产业现状
2022年,张掖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09.48万亩,占全国315万亩的34.7%、全省152万亩的72%,其中落实国家安排的6.66万亩生物玉米制种,全市产种量预计达5亿公斤,供种量可达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
目前甘肃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等,少量制种基地分布在嘉峪关市和陇南市等市。
据酒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60.2万亩,较上年增加4.4万亩。其中,玉米制种23.42万亩;瓜菜制种23.3万亩,较上年增加2.2万亩;花卉制种6.8万亩。其中肃州区玉米制种面积 22.69万亩。
张掖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09.48万亩,占全国315万亩的34.7%、全省152万亩的72%,其中落实国家安排的6.66万亩生物玉米制种,全市产种量预计达5亿公斤,供种量可达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
2022年,57家制种企业共在甘州区15个乡镇159个村落实生产面积67.41万亩。
2022年高台县玉米制种面积达10万亩,全县共有玉米制种企业7家,玉米种子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建成果穗烘干线5条、籽粒烘干线7条、小包装生产线3条,年加工包装种子2.2万吨,现有自主选育审定品种27个。玉米制种面积连续10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均产值4.1亿元,产量4.5万吨,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和5.25%,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国家队”的地位更加巩固。
据了解,2022年临泽县发展制种玉米面积29.45万亩,亩均效益3900元,制种效益创历史新高。
2021年民乐县建成玉米制种基地1.5万亩。
据嘉峪关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2年嘉峪关市玉米制种面积玉米制种田4580.5亩,涉及12个品种。
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基地面积长期稳定在6万亩以上,已入驻21家专业玉米制种企业,配套建成加工生产线6条、籽粒果穗烘干线6条,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优质种子销往新疆、河南、辽宁等26个省市。已培育审定拥有自主产权玉米品种30余个,建立“农丰农业”“金雨侬”“乾丰”等种子品牌。(永昌县玉米制种基地涉及水源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六坝镇4个乡镇,适合于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耕地面积在30万亩以上,发展空间及潜力大。)
2022年武威市玉米制种面积约13.5万亩。凉州区常年玉米制种面积达10万亩左右,年产种量约4500万公斤;古浪县玉米制种面积约3.5万亩,其中古浪县黄花滩镇种植制种玉米1.06万亩。
据白银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白银市玉米制种面积约4.2万亩,涉及11家玉米制种企业,49个玉米制种基地、100个品种组合等,其中景泰县玉米制种面积 3 万亩左右,平川区玉米制种面积1.2万亩左右。
陇南徽县全县2家制种企业在县内外共落实玉米杂交种5309亩,预计生产玉米杂交种子120万公斤,预计产值1900万元。产业发展涌现出了永宁镇张沟村、郭坪村,柳林镇庙坪村,大河店镇文池村,栗川镇闫庄村、范寺村等一批玉米制种专业村。
据甘肃政务获悉,甘肃省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技术措施。加快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基地提升、企业培优、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完成玉米制种面积157.6万亩。
甘肃玉米制种减产15%左右,种子价格继续高位运行
2022年10月26-27日,全国农技中心召开全国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秋季例会,会议认为,受生产与运输成本上涨影响,杂交玉米、大豆种子价格预计同比增加5%-10%,甘肃张掖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气候原因,玉米制种减产达到20%左右,杂交玉米成本大涨,预计涨幅要远远高于上述预测。
一些种业负责人表示:今年玉米制种基地减产10-20%是常态,还有很多品种亩产就300-500斤左右,新疆减产更严重,很多地方基本就是600斤。
据种企评估,2022年玉米制种的总体情况与2020年同期相比,平均减产15%左右,22-23年仍将是玉米种子销售大年。
今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计划面积315万亩,较上年增加43万亩,增幅达到16%,较2020年增加82万亩、增幅35%。如果产量正常,会使得玉米种子产量大幅增加。
据甘肃张掖当地一家玉米制种公司老板介绍,今年气候造成减产比较严重,在扬花期时阴雨天气,不利于授粉,而后出现晴天暴晒,玉米植株普遍爆发青枯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这导致当地玉米制种普遍减产20%以上。大田玉米减产幅度也与此相似。
上个月,四川天宇种业有限公司相关销售相关负责人燕鹏接受当地记者采访时表示,“制种基地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部分组合花期不遇,后期遇阴雨天气、疫情等致使青枯病、红蜘蛛防治不及时,各企业减产10%-50%不等。”导致生产保底产值同比大幅上涨(平均上涨幅度在700元-1200元/亩之间)。
据凉州区洪祥镇陈春村九组村民郭玉林说,“今年我们家种了15亩地的玉米制种,在种植之前就和制种公司商定亩包产值3800元-4200元,机收3800元,人工收4200元,代繁费为1000多元。
因为产量下降,每公斤成本折合12-13元。极端个别产量50公斤的,折合每公斤成本达到80元。去年每亩地的保底成本为3400元,代繁费为1000元,每公斤的生产成本为9元。生产成本上涨达到30%以上。
如果减产是定局,明年玉米种子价格将会涨10-20%,希望明年玉米商品粮价格继续上涨,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欢迎各位老师留言评说您的观点!
本文感谢甘肃田长地玖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张彬玺老师;吉林众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霍明老师等,由于时间仓促,数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