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粒大米,一颗幼时埋藏心中的“爱农”种子,也能在多年后成长为扎根农村的人生选择。在“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上,朱赟德向大家讲述了他在种粮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故事,引发许多关注与共鸣。
类似稻米种子的生长,青年“新农人”朱赟德的成长可以说也经历了播种、培土、丰收。幼时在田间地头看着爷爷奶奶插秧,在朱赟德心中播下了一颗期待丰收的种子。2009年,朱赟德走进扬州大学研究土壤与肥料,在校期间他掌握了专业的水稻种植知识,学习了新型经营理念,还拓展了农业发展的视野,用心培育的种子不断吸收养分、努力成长。返乡时赶上水稻除虫,他想到上学时听过的进口植保机械,去外地考察交流、几番验证后大胆尝试,让这款当时全国仅有几台的机械真的在家乡“跑”了起来,效果喜人。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朱赟德深埋于心的种子茁壮成长,他也最终在家乡扎下了根。
朱赟德的成长故事虽是个例,具有一定偶然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才振兴的必要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更多青年新农民在乡村生根发芽。目前来看,新农民的发展还有一些制约瓶颈,如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支持和保障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优化农业教育环境,让更多新农民接受科学知识滋养,为后续的成长夯实根基,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制度设计,持续探索支持培育体系,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种子发芽要经历风吹雨打,人才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实践、磨砺中收获成长。在饱含希望的广袤乡村大地,我们期待更多励志成长的精彩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