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种质资源库如同守护资源的“诺亚方舟”。
11月10日,谋划一年半的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7270平方米,2024年建成后,资源保存量可达30万份,将成为华中地区保存总量最多、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种质资源中期库,满足我省未来3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需要。这座华中最大“种子方舟”有哪些尖板眼?开工现场,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室副主任蔡海亚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做了提前“剧透”。
机器人将在“种子冰箱”上班
种子是活的有机体,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种子寿命的两个重要因素。此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进入到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旧库:零下4摄氏度的低温,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型冰箱。一排排严密包装的种子样本在储存柜上并肩而立。站立几分钟,凉意席卷全身。每排储存柜高约2米,科研人员存取柜子顶部的种子需要借助楼梯。
“以后需要哪份资源,通过电脑下达指令,机器人随时代劳。”蔡海亚介绍,新库将引进种质资源货架、托盘、资源瓶、低温低湿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传输机等自动化存取设备,一份资源从入库前处理到出库,可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流水线操作,不但操作更加精准快捷,还可避免种质资源本身长时间在常温环境中暴露,最大程度保证种子的活性。按照信息化、自动化、国际一流的建设标准,新库还将实现设备运行远程监测控制、系统联动及报警提示,通过电脑甚至手机就能了解库内运行情况,不需要专门安排人现场值守。
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5倍
种质资源保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每份资源都蕴含着大量优异等位基因,对其进行鉴定评价是开展利用的前提。但对所有种质资源全部开展精准鉴定的成本太高,短期内并不现实。根据产业发展和育种目标的变化,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相关作物性状鉴定评价工作则更为高效。
近年来,农业生产上高温热害、渍害频发,严重影响水稻、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业界希望挖掘出耐热性好、耐渍性好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把其耐热性和耐渍性转移上去。当前,蔡海亚和同事主要依托人工气候箱和人工气候室开展种质资源的耐热性和耐渍性鉴定。
据了解,新库配建的耐热鉴定室可模拟不同高温胁迫下的水稻生长环境,全面获取每株水稻的形态结构、光合生理等上百个性状参数,并综合评价。耐渍鉴定室可全自动、高通量检测和分析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渍水胁迫表型参数,为作物渍水胁迫生理研究、作物育种提供可靠表型数据分析保障,评判各材料的可利用性。还有耐旱鉴定室、负压鉴定舱等先进鉴定设备“加持”,科研人员每年可完成1万余份种质资源的精准表型鉴定、1万余份种质资源的基本表型鉴定,将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5倍。通过作物表型鉴定,可每年支撑我省选育突破性品种10个到20个,从源头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
同时,新建成的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将对省内外科研单位、育种企业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科研、育种和产业发展,保障我国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