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多作物都跑到海南来拿地,特别是瓜菜类制种”“种子库存少了,很多公司都在扩大制种面积”“水稻制种产值较低,跟瓜菜争地争不过”“某公司今年要在海南制种8万亩水稻,进一步推高了地租成本”……
今年的南繁制种季,越来越多的瓜菜、玉米种子企业到海南落实制种基地,给传统的水稻制种企业带来困难。
这也是行业内不再将玉米、瓜菜制种局限于西北地区的又一迹象。
最近两年甘肃、新疆的气候有些异常,导致制种产量波动。今年的疫情防控又让当地种子收获、加工和发运等环节受阻,加大了行业风险。最切中企业要害的,还是连年上涨的制种成本,包括亩保值和代繁费。
“理论上能种大田玉米的地方就能制种,只要全年无霜期超过150天、年积温在3000~3300℃、有灌溉条件。”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宁夏也有国家制种大县”“就地制种、就近制种并非不可能,有的制种成本甚至可直线下降1000~1500元。”……
能否去西北以外的地区开展制种?部分种子企业已开始尝试。
隐忧:集中制种的利弊
“集中生产,全国调运”,这是我国种子生产的版图分布规律。其中,玉米制种高度集中在甘肃和新疆两省。
制种产业高度集中,首先是由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决定的。在这之后,当地不断建立完备的制种产业体系、种子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制种农户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也让制种中心的优势更加巩固。
但集中制种也存在一些隐忧。
近年来,甘肃、新疆制种玉米带的气候时不时出现异常,导致制种产量有所下降。今年的疫情防控又让当地种子的收获、加工和发运等环节受阻,给行业造成不小影响。
最切中企业要害的,还是连年上涨的制种成本,包括亩保值和代繁费。
以甘肃张掖为例,当地2020年一亩玉米制种的代繁费约800元,亩保值2600元;2022年一亩代繁费约1200元,亩保值4000元,两年间上涨超过50%。受大田玉米价格好、农资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明年的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西北地区的优质制种地块有限,不太具备轮作倒茬的条件。而大多数玉米病害都是真菌类病害,如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真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2~20年。连续二三十年的制种导致病虫害日益严重,被戏称为“全国病虫害博物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西北地区的种子检验检疫条件完备,流程严格,制种导致病虫害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地应加强种子检验检疫,避免病虫害向全国传播。而玉米品种也需要“升级”,需具备更强的抗性。
综合各种因素考量,部分种子企业开始探索在甘肃、新疆以外地区开展玉米制种。
现状:制种大县遍布全国
“理论上能种大田玉米的地方就能制种,只要全年无霜期超过150天、年积温在3000~3300℃、有灌溉条件。”某业内人士认为。
在某种子企业负责人看来,四川西昌、新疆部分地区、内蒙古部分地区、河北北部地区、山西部分地区、吉林部分地区,黑龙江部分地区,辽宁锦州地区,陕西延安地区都适合开展玉米制种,这些地区可逐步摸索制种。
事实上,玉米、水稻、蔬菜等领域的制种大县均遍布全国。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了96个县(市、区、场)为国家级制种大县,20个县(市、区)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其中,玉米制种大县除了位于甘肃、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位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宁夏等地。
最新认定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
玉米种子加工。图源:金张掖
苗头:就近制种的可行性
就地制种、就近制种并非不可能。“就地制种、就近制种的企业已经出现,有的制种成本甚至可直线下降1000~1500元。”业内人士表示。
与在西北地区制种相比,尽管就近制种的亩产量偏低,但相对应的亩保值也更低、不用代繁费、还节省了大量运费,只要有果穗烘干和加工设备,保证种子纯度和发芽率,制种成本可直线下降1000~1500元。
“由于西北制种成本太高,已经有企业在豫西山区探讨玉米制种的可能性”“还有个别的大公司在海南三亚山区尝试开展玉米制种,规模在两三千亩。”某种子企负责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将“越来越多企业就地制种、就近制种”这一现象描述为制种基地“去中心化”。
该人士认为,全国范围内的制种基地布局终究摆脱不了市场经济规律。哪里成本低,企业就会去哪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制种正向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份转移。
这些省份部分地区的气候与河西走廊相当,原本就是传统的制种基地,受张掖等制种中心面积紧张、成本高涨等因素影响,目前正陆续重启制种,面积不断增加。
以内蒙古的黄河沿岸地区为例,当地灌溉条件好,亩保值相对较低,病虫害也少,目前制种的单产水平能保持在张掖的90%以上。近几年,巴彦淖尔市的制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在5万~10万亩。
专家认为,为降低制种成本、防范种子集中生产的风险,逐步发展就地制种、就近生产已成为行业的一个新苗头。“但地方制种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户的生产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防护隔离带、烘干加工配套设备的完善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对于甘肃、新疆等制种中心而言,当地也应未雨绸缪,长远考虑,切实维护提升自身制种产业的发展优势,让种子企业有更多留下来的理由。
记者丨张植宏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