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黑龙江天寒地冻,但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粮仓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2022年秋天,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的1200亩大豆高标准农田喜获丰收,金黄饱满的豆粒堆满粮仓。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公司响应号召,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种植大豆20.27万亩,比2021年增加了4.28万亩,占当年播种总面积的63.3%,增幅26.8%。2022年秋,高产攻关示范田大豆最高单产586斤/亩,平均亩产457.4斤。这么高的大豆产量是如何取得的?
规划建设“三区”
繁育高产品种
2022年9月,第二管理区一块410亩的大豆亩产达到578.3斤,第四管理区150亩的高产攻关示范田亩产586斤,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数字表明,2022年建设农场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个大豆丰收年。
近年来,建设农场有限公司通过与北大荒垦丰种业、绥化北方大豆研究所、黑河大豆研究所等院所“强强联合”,建成大豆高产品种试验繁育基地,多次见证了大豆高产品种产量“奇迹”的诞生,同时也见证和刷新了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亩产新的高产纪录。
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万太文介绍,为了破解前些年大豆品种单一、产量提升难的困局,近年来建设农场通过引进良种、与玉米轮作、推广大垄三行密植技术、改单层施肥为分层定量施肥等手段,产量逐年提升,粮食质量也越来越好。
目前,在良种繁育中,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在科技园区实行“三区”规划,即“科研区”按照北安分公司的指导意见划出科研用地200亩,进行新品种等方面的试验;“育种区”引进绥化北方大豆研究所、垦丰种业、黑河大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划地200亩进行后备种子试验;“繁育区”选出有苗头的品种进行扩繁200亩,推广到示范区积累种量。
通过与科研院联手试验,持续优化大豆种植品种,不断探索、筛选高产优质、可操作性强的品种在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建设农场已探索出了适合辖区种植的高产品种“金臣1885”“东升1号”“龙垦3092”,平均亩产在450—550斤之间,最高亩产586斤,受到繁育单位和客户的青睐,纷纷以高价订单回收。
保护良田沃土
夯实生产基础
俗话说,“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好种子种到好地里,丰收才有保障。
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地处北安市境内,下辖5个旱田管理区、1个水田管理区。总控制面积58.62万亩,其中耕地31.99万亩,地处第三、四积温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在7.2%—9.8%之间,最高达到10%,为大豆生长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场所。
“从土壤颜色、疏松程度,就知道这地肥不肥。”每逢整地季节,建设农场第三管理区的技术员窦建鹏都习惯攥上一把黑土,通过查看黑土的疏松程度来“感受”土壤的质量。
多年来,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在耕地保护中一直坚守耕地红线,在耕地质量上下了大功夫。近年来,更是将“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落细,加大黑土地保护、秸秆还田力度,推进轮作体系建设,推广大豆大垄三行栽培技术、玉米应用新品种,同时采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二次拌种、氮钾肥后移技术、应用缓释肥、分层定位定量深施肥、喷施四遍微肥、高效植保等措施,加上农机配套改装应用等手段,有效遏制了黑土耕地退化,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黑土耕地质量,为大豆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机艺配套
实现精种细收
好种子要长出好大豆,还得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1.1米大垄高台、垄上三行、中间行降密50%栽培模式已推广运用到分公司各农场和周边乡镇;秋起垄后春季定量定位分层施肥技术,解决秋施肥肥料易流失问题在建设农场试验成功,为种子提供了良好的苗床;大豆全田应用钼酸铵拌种喷施提高蛋白含量技术和其他微肥的利用技术也在建设农场最早推广运用……这些农业新科技为区域内大豆高产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技术支撑。
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道光介绍说,农场近年来在严格按照北大荒集团及北安分公司种植要求的同时,积极深化种植结构调整,创新种植技术,更新配套农机具,推行农业标准化种植模式,严格实行“一品一模”“一地一模”栽培技术规程。
在春播中采取先施肥、再播种两次作业方式,解决了施肥播种一次完成,达不到作业标准的难题,保证分层定位定量施肥到位,在地温最适宜时进行抢播、快播,保证一次播种保全苗,并适时进行土壤处理;在田间管理上采取“一松、两趟、三防、四促”管理措施,秋收期间使用350马力以上收获机对丰收的大豆进行抢收。同时,采取收获、整地、起垄联合作业模式,环环相扣不脱节,按时间节点高标准完成“三秋”作业任务,实现100%黑色越冬。
10余年来,建设农场有限公司以现代化农机、高产品种、智慧农业为科技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更新农机配套机械,提高了播种精度和效率。2019年在国内第一个引进了风幕式喷药机,通过试用提出了9项改进措施,厂家按照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反馈的改进措施和作业标准,以农场有限公司需求量身定制了风幕式喷药机。
建设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苏景刚告诉记者:“在收获大豆前为了把减损控制在最低点,采取了配套机收减损措施,在每台收割机上加装了扶倒器、割台防崩粒网和防进土落粒挡条,并且放缓作业速度等措施来减少损耗,做到精收细收。”
目前,建设农场有限公司拥有机械总动力2.1万千瓦,配备各类大型农机具360余台套,农机自动驾驶导航设备30套,数字农业平台1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种植,大力推进“藏粮于技”发展战略,不断挖掘科技潜力,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