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经评论:培育更多“金种子” 为种业装上“中国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912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近年来,我国在种业链条上围绕基础研究、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等各个环节持续发力,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可以说,一粒粒良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有力保证了“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而且能“越吃越好”。
      
      居安思危,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安全过关了。应当看到,我国种业结构性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品种竞争力也不够强,还存在育种体系不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满足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的重大突破新品种不多等问题。更何况相比其他行业,“吃饭问题”很难承受某些“超预期”的冲击。因此,我国要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就必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眉毛胡子一把抓,向来不可取。全面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开展种质资源全面普查保护,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库,这类“打基础”的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比如,农业农村部近日组织对湖南、江苏、广西、湖北、海南、重庆等第一批6省(区、市)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进行验收。6省份通过验收,收集到白马牙玉米、地灵红糯、城口火罐柿、保亭木豆等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
      
      有了种子只是开始,种下种子,才能守候希望。笔者去年走访了呼和浩特的蒙草种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种源既要存在库里,更要种在地里”,这个观点就很值得借鉴。从业内人士的实践经验来看,推动种业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保护和利用“两条腿走路”。在“利用”方面,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作用很关键。去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公布了270家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及专业化平台企业(机构)阵型名单。随着各项政策逐渐落地落实,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成为打造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
      
      当然,推进种业振兴既要充满信心,也要保持耐心。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时指出,“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可以说,科技创新为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种子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一日可成,关键技术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粒“金种子”的背后,往往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攻关与钻研。让“小种子”发挥大效能,还须全链条精准发力。
      
      种业发展势头好,农民增收就更有盼头。从农业实际和种业规律出发,业内各方共同努力,培育出更多“金种子”,为种业装上“中国芯”,就能进一步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