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大豆油料产业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21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作者:记者丨张植宏  浏览次数:1509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但自1996年首次成为净进口国后,大豆进口量逐年上升。2022年大豆进口量9108万吨,占国内总需求量的80%以上。2022年国产食用植物油约1250万吨,还有70%的市场缺口依赖进口。

       扩种大豆油料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

       大豆油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产业发展有何短板,又有何潜力?

       3月19日,第十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天津成功举办大豆油料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主持论坛并作主旨报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出席论坛。

       现状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豆油料偏低的自给水平。

       “提升大豆油料供给能力,中央有要求,形势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指出,目前我国大豆油料进口呈现“三个高度集中”,即来源地、品种、供应渠道高度集中。

       我国进口大豆95%以上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国,转基因大豆占进口油料比例超90%。“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给我国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供应保障和产业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吕修涛针对目前我国大豆油料供需矛盾突出这一重点问题,提出了落实好中央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部署的思路举措。

       2022年我国大豆总产量2028万吨,较1949年的509万吨翻了近2番,但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常年保持在1.1亿吨左右,其中食用、蛋白精深加工需求量共约1600万吨能够依靠国产,而9500万吨的压榨需求量只能依赖进口。

       油菜是国内第一大油料作物,2022年种植面积1.09亿亩,实现连续5年恢复性增加。2022年油菜籽产量1552.7万吨,但仍有市场缺口,且进口油菜籽90%以上来自加拿大。99%以上的棕榈油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表示,在进口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保障人民油脂与蛋白需求,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大豆与油料种业创新发展。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石指出,中国每年进口大豆超9000万吨,耗费超4000亿元人民币,每年进口农产品约合15亿亩耕地的产量。

       “2022年国产食用油约自给率仅30%左右。用油供给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油菜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发表示。

       关键

       我国畜牧业生产每年需要1亿吨饲料蛋白,而大豆是主要的饲料蛋白来源。随着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大豆产量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单产偏低是制约我国大豆生产的根本问题。

       中国大豆获得亩产453.5公斤的高产记录,但美国创造了世界大豆亩产852.2公斤的世界记录。美国、巴西大豆平均单产230公斤/亩,中国仅130公斤/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指出,我国大豆单产与国外差距在扩大,1995年美国大豆单产高出中国47公斤/亩,2020年高出中国93公斤/亩,表明我国大豆育种水平有待提升。

       “在突破性大豆品种出现之前,挖掘发挥现有品种的增产潜力,培肥地力是关键,尤其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问题。”盖钧镒强调。

       粮豆争地矛盾突出。

       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大豆和玉米是同季作物,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油菜和小麦存在争地矛盾,大豆花生不宜连作,连作3年以上产生重迎茬,容易造成减产,也限制了油料种植面积的扩大。

       相较于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大豆油料虽然市场价略高,但单产水平偏低,种植效益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如2020年即使加上生产者补贴,每亩净利润也只有150元左右。

       油菜亩均种植收益比同季种植的冬小麦、蔬菜等少200元以上。即使国家对稻油轮作新增面积机遇补贴,但存量部分因为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稳定面积仍存在不小难度。

       此外,各主产区病虫害、不良气候和土壤条件、栽培推广弱化、良种良法配套不到位、生产规模小、先进技术及设备普及率低、粗放式经营管理等也成为大豆油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向日葵、芝麻、胡葵等特色油料作物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育种材料上,芝麻遗传基础狭窄、缺乏抗病抗逆资源,向日葵和胡麻优异种质资源创制需要加强。在育种理论上,重要性状遗传解析深度不够,优异基因聚合仍缺乏理论指导。在育种技术上,重要性状精准鉴定技术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张海洋表示,要强化芝麻、胡麻、向日葵等特色油料作物的改良与培育。加强耐密植、抗倒伏、适于机械化种植的新品种培育,加强抗向日葵菌核病、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胡麻白粉病、耐渍耐旱品种选育。大幅提高单产,使向日葵亩产达300~350公斤,芝麻胡麻亩产达150~200公斤。

       潜力

       2022年大豆进口量为9108万吨,这是中国大豆进口连续第二年下降。与此同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超出预期,2022年我国大豆自给率由15%提升至18%。

       日前,为稳定今年大豆生产,保障种豆农民合理收益,中央农办协调推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出台一揽子稳定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措施,行业内称为“豆十条”。

       我国大豆油料产业还有哪些潜力可挖?

       提高产量,良种是关键。

       2014~2022年,我国大豆亩产由119公斤提高到132公斤,总产由1215.4万吨增长到2028.5万吨。油菜单产水平实现“十连升”,平均亩产由2010年的116.5公斤增加到2021年的140公斤。2022年油菜籽产量1552.7万吨,比2016年增加240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石介绍,2014年启动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集成育种全链条要素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筛选出一批优异育种材料,举行新品种多点联合测试,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其中134个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吕修涛指出,我国在油菜育种上,品种结构优化,生产竞争力不断加强,已培育出一批含油量在50%及以上的品种,抗根肿病育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盖钧镒建议,按纯作和间套作等不同种植方式,按食用、加工和饲用等不同需求,选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前瞻性品种,使中国大豆产业全方位满足国家需求。

       西南大学李加纳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刘忠松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周广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程勇研究员等专家,认为油菜要从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攻关、品质改良提升、良种良法配套等方面发力,为油菜扩种强化种源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雷永研究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王传堂研究员等专家,建议花生要基于市场和消费需求,加快培育高油酸等优良品种,推动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开发冬闲田、盐碱地也是可选项。

       “耐盐碱油菜是改良盐碱地最有特色的大田作物。用5年时间通过种植耐盐碱油菜作绿肥,就有可能将盐碱地荒地改良为质量中等的良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说,团队探索通过耐盐碱油菜作饲料或绿肥对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修复利用体系,已取得较大进展。

       中国有数亿亩盐碱地具备开发价值,而油菜是最耐盐碱作物之一,培育耐盐碱油菜品种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团队研发“双密多抗技术”,通过培育耐密高产新品种,配套密植高产新技术,旨在实现油菜籽单产翻一番(亩产从132公斤到276公斤),挖掘油菜高产潜力。

       “利用1亿亩盐碱地和6000万亩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总产油量3000万吨以上。”王新发表示,“扩面、提产”大力发展油菜生产要选育早熟、耐盐碱品种,推广双密多抗高产技术。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大豆种业发展体系。

       我国大豆种业市场化起步于2008年前后,先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开展了大豆育种联合攻关,形成全国大豆育种网络。

       目前我国有450多家大豆种企,部分企业发展迅速,由“买品种”向“育品种”转变,涌现出一批大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但多数大豆种企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偏弱,缺乏育种高端人才

       “大豆种业公司有育种基础的不多,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大豆种业发展体系。”盖钧镒认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研发上,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发方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商业化育繁体系。还要建立多元化商业投入机制,加大市场与商业化支持力度。”山东圣丰种业集团执行总裁张志廷表示。

       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生物育种也是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8个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盖钧镒认为,我国大豆种业有待跨越式发展。我国在大豆技术研究、生物育种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距离实际生产应用还差“一公里”。

       目前,我国已有3个耐除草剂大豆和一个抗虫大豆生物安全证书。基因编辑技术也开始在品种改良中得到应用。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喜榜表示,公司正积极研发储备第二代、第三代转基因性状产品。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香菊介绍,大面积试点结果显示,转基因品种特性优良,转基因大豆仅需喷施1次除草剂,除草效果即可达95%以上,明显优于常规大豆喷施除草剂的效果。节本增效优势明显,转基因大豆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

       毒素减控、固氮增产是花生和大豆产业发展的两大共性难题。

       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张良晓介绍,花生、大豆同属豆科植物,但固氮低,固氮增产以减少化肥施用一直是前沿热点。目前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大豆基本不施氮肥,普遍接种菌肥,但中国这一比例不足10%。此外,花生、大豆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威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团队研发“花生大豆提质固氮绿色耦合增产技术”。针对两大共性难题,首次提出从土壤源头阻控黄曲霉毒素与结瘤固氮耦合的研究思路,该团队发明的新型耦合菌剂能兼顾解决减毒与固氮两大难题,具有较好的“两固三增五减”效果。

       记者丨张植宏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