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大豆价格稳中偏弱,期货助力扩种稳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19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记者 欧阳靖雯  浏览次数:338
 
  6月的黑土地,豆苗正努力生长。
 
  6月初,记者跟随“2023年黑龙江省大豆玉米产区春季调研”活动,前往黑龙江宾县、佳木斯、鹤岗、富锦、虎林等地了解当地大豆种植和贸易情况。“苗情长势不错,虽然目前积温偏低,土地稍微有点旱,但后续只要降雨跟上,产量不会有问题。”调研团成员拿出卷尺测量豆苗高度和垄距,告诉记者自己的判断。
 
  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由于“水改旱”政策继续推行,大豆种植面积保持稳定,预计产量稳中有升。当前豆农手中存货不多,豆农急于出售手中余豆,但下游需求疲软,部分大豆贸易商并不看好后续市场价格。产业运用金融工具管理未来风险的需求正不断上升。
 
  需求疲软,“囤粮的都亏了”
 
  产量增加,供过于求是当前大豆市场的总基调。黑龙江多地大豆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考察团在吉庆豆业调研了解到,佳木斯地区今年“水改旱”土地面积增多,由于“水改旱”第一年土地水分较大,并不适合玉米种植,预计该地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在虎林市,万里利达贸易仓库负责人介绍,今年虎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普遍增加,相较去年上浮20%左右。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山林粮食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农场继续响应大豆扩种政策,宝泉岭地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上升,达到21.7万亩。
 
  既要产得出,还要卖得出、卖得好,这件事并不容易。去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产量达2028万吨,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与此同时,去年9月以来,国内大豆价格高开低走。
 
  “现在上下游供需情况好像个堰塞湖,堵住了。”宾县天盈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经理张连杰表示,上游产量变大,但自己部分下游加工客户今年减产,价格和订单量并不理想。
 
  由于需求偏弱,当前下游大豆贸易商、加工商承压较大。“目前农户、贸易商手上的余粮都很少,能出手的都赶紧‘割肉’处理。由于大豆价格持续保持在低位,先前囤粮的都亏了。”张连杰介绍,去年10月到春节,本是大豆、玉米需求旺季,但由于疫情影响,原本应该消耗掉的大豆堆积到了今年,再加上去年整体丰产,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价格随之低位运行。
 
  穆棱晓峰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深有同感,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国内大豆贸易量恢复良好,不过下游需求走弱,收储力度加大后,大豆、玉米价格稳中有升,除部分高蛋白大豆盈利空间较好外,贸易商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当前市场价格并不符合预期,且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贸易商普遍保持低库存状态。”
 
  此外,黑龙江部分地区大豆种植成本有所上涨,其中地租上涨较快。“去年种植收益较高,导致部分地区地租涨得也快,今年大豆、玉米成本每垧比去年高出1500—2000元。”富锦市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种植成本上升主要是因为地租上涨,化肥、农药、田间管理费用总体变化不大。
 
  宝清县弘图豆业负责人郑华利也持相同看法。他介绍,宝清地租每垧就要花费1.3万—1.4万元,再加上田间管理、种子化肥等费用,大豆成本在1.7万元/垧,玉米成本在1.8万元/垧。反观去年,平均地租还不到1万元/垧。
 
  一边是种植成本的增加,一边是下游需求的清淡,不少贸易商认为今年大豆种植收益可能会被持续挤压。郑华利了解到,南方市场下游豆制品加工企业开工率低于往年同期,销区市场货源的转化速度亦明显放缓。
 
  用好期货,织密豆农收益保障网
 
  在大豆持续扩种增产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大豆市场价格下行风险、保障豆农收益,是横亘在这场“粮袋子”“油瓶子”的保卫战面前的难题。
 
  可持续性地提升大豆产能和自给率,核心是收益、根本靠销售、关键在政策。这不但需要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与措施,全链条综合性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也需要引进与积极推广市场化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大豆“保险+期货”等工具实现保收惠农兴产业,形成政策补贴、期货稳收、国家收储等协同发力的一套“组合拳”,从而持续提升国产大豆产业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大连商品交易所积极响应一号文件关于“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的号召,在总结过去“保险+期货”项目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份推出了采用“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模式的“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日前,全部8个“银期保”项目已在黑龙江集中出单,预计将覆盖大豆种植面积33.24万亩。保险到期后,种植主体收到的赔付以及企业的收购价格均将参考大商所豆一期货合约确定。
 
  据大商所介绍,“银期保”是基于“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的全面升级,银行信贷和企业订单的加入,让种植环节融资难和秋收后行情不佳时售粮难等种植主体关切的问题得以解决。该模式的核心逻辑在于依靠龙头企业远期收购订单和收入保单,增强种植主体的经营稳定性和收益能力,为银行信贷的安全性提供保护。如此,投保主体不仅能够提前锁定最低收益、确保大豆“卖得出去”,还能高效便捷地获得信贷支持。此外,所有参与项目的企业均会在收购后提供一个不少于两个月的二次点价机会,“啥时价高啥时确定最终售价”,进一步确保大豆“卖得上价”。
 
  “大豆种植大户参与投保的积极性更高了。”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鸡西中心支公司业务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今年大豆投保面积预计将增加到127.87万亩,今年也参与到“银期保”项目中来。从去年该保险公司理赔情况来看,大豆的抗灾害能力比较差,触发理赔情况较多,未来大豆种植面积的提升需要保险、期货等在内的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
 
  今年是大商所开展大豆“保险+期货”项目的第8年,经过不断优化完善,“保险+期货”通过价格、产量两端提供保障,不断为扩种增信心、添底气。特别是今年在服务跨度上有了体系化的提升,形成了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种植收入、期货转移价格风险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并同粮食销售环节相连接,打通了农民从种到卖全链条金融保障的各个环节,为服务大豆扩种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