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麦脉相连 穗岁更新”第28组的杨子光,我们组有蔡华、张玉坤、张秋、刘易科、郑甲成、赵国轩、杨子光、刘飞、王新国、史则杰、殷贵鸿、李怀江、王从磊、张树军、岳阳、李雪、徐伯阳、王若飞、余金龙、王岩、彭惠茹老师。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始建于1941年,前身是河南省洛阳农林场,1987年洛阳市农科所与洛阳地区农科所合并成立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为洛阳市政府直属正县级财政全额预算公益性事业单位。2011年6月,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洛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洛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洛阳市农林科学院。2019年9月,洛阳市牡丹研究院(园林植物研究所)整体并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农林科技攻关,负责农林技术研发和引进,推进优良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承担国家、省、市下达的各类农林科技项目和课题研究,研究内容涵盖农、林、牧三大领域。 设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机关党委、科研管理科、计划财务科5个行政处室,小麦、玉米、蔬菜、牡丹、油料作物、甘薯谷子(富硒农业研究所)、畜牧兽医、林业(沟域经济研究所)、果树、植保、资源环境、中药材、作物抗逆、食用菌、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16个科研所。研究内容涵盖农、林、牧三大领域。编制219名,现有在职人员216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名,省、市优秀专家21名,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4名。
扎根河洛厚壤,奋力科技兴农。建院以来,形成了牡丹、抗旱小麦、楸树国内领先,旱作、玉米、蔬菜、林果、甘薯等省内领先的科研格局。在2011年农业部组织的“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中,位列全国1058家参评机构第14位。
我于1998年开始参与小麦区试工作,先后承担了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区试、河南省高肥小麦区试、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黄淮海夏玉米区试等工作,期间申请到国家区试站建设“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和“国家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站”建设项目,近些年主要主持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北部冬麦区旱地组、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工作。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程颐认为“为己”是自己体认,“为人”是为了被人所知。区试人员需要自己体认天道,严守底线,才能更好的服务我国种业的发展。回顾区试工作,国家和省在“十五”、“十一五”还对很少一部分区试工作者和单位进行过表彰,之后再无表彰,虽各级领导在多个会议上说对区试工作者要进行重视,但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无实质性的政策或者规定出台。目前,随着市场化的进行,区试工作越来越边缘,做区试工作完全是奉献,没有成果,申请项目困难、或者根本申请不到,单位领导不予重视,职称晋升之路漫漫…………
但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旱地区试团队还是涌现出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前辈、同年和后浪,让我很是感动…………
长武县农技中心梁增基老先生,1933年生,虽已是耄耋之年,仍一直坚持做小麦区试工作,每年我到长武看试验,梁老总是在地里等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谢惠民教授和张正茂教授,好多次亲自开车带着我看小麦试验;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的卫云宗、刘新月老师,定西农科院的周谦老师,山西绛县李鹏义老师,目前虽已退休,但也仍然坚持区试工作;
陇东学院的孟建军、施万喜团队,目前大部分人员面临退休,及时组建后备梯队进行区试工作;宁夏固原种子站的王峰老师,无论单位怎么变换,总是舍不得丢掉区试工作;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的孙美荣所长,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的李秀荣、柴云峰老师,临沂市农科院的凌再平老师,陕西富平国家区试站的李安民老师,这几位老师虽都已退休,但都一直在默默的关注和支持旱地小麦区试工作。和我同为70后的鹤壁市农科院程玉红主任、甘肃省农科院的李兴茂主任、山东省泰安市农科院的钱兆国所长、山西农大谷子所张俊玲主任、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张文英主任、陕西渭南市农科院的张养利主任、河南三门峡市农科院赵双锁主任、枣庄农科院王秀芹副院长以及年轻一代的山西农大小麦所刘莉、山西农大棉花所赵智勇、河南宝丰农科所付蔚雯等等,无论从事小麦区试工作早晚,都有一颗热爱区试工作的小麦心。正是有了这么多前辈、同年和后浪的无私奉献及对我工作的支持,严把品种质量关,审定品种生产上得到了应用、认可,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审定的长6878,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作为区试对照品种,每年能留下来参加第二年试验的少之又少;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审定的中麦36,获得大北农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首届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中成长性品种,目前作为区试对照品种,提高了区试标杆;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审定的洛旱2号、洛旱6号、洛旱22相继刷新我国旱地小麦高产记录。旱地小麦区试工作也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期许与厚望。
针对区试工作,有如下几点思考,望大家给予指点。
1.如何切实有效的改变区试工作人员没有成果、没有项目、职称晋升难的现状?
2.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区试工作?对区试从业者如何进行激励?
3.目前,特别是旱地小麦区试,一部分人员面临退休,年轻人不愿意顶上,试验地地貌、气候复杂,代表性地块往往离单位较远,观察记载不方便,如何有效协调?
4.如何处理好育种人员对区试人员的换位思考?建议
1.建议国家、省有关部门重启对区试人员的精神激励,开启物质激励。参考优秀专家等的参评标准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
2.区试承担单位基础条件参差不一,现下仍有单位播种采用开沟摆播、收获采用镰刀,工作条件极其艰辛,而有的单位进口播种机、收割机好几台,而这些机械一般需要100多万元人民币采购,单一单位每年使用不超过1周,实际上也是资源的浪费,而小麦承试单位处于不同生态类型区,受气候影响,收获有早有晚,建议有关部门能不能将这些进口机械进行协调,最好能统一组织管理,成立服务公司,国家对公司实行补助,集中机械从南向北进行机械化作业。
匆忙之笔,忘大家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杨子光,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电话:1383841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