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Curvularia leaf spot of Maize)是主要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n)引起的叶部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河北各地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2022年我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统计发生300万亩,以唐山、廊坊、衡水、沧州等中部地区夏玉米发生较为严重。截止到本年度8月上旬,由于前期连续多日的高温多雨天气,弯孢霉叶斑病在保定市高碑店、徐水区、满城区,石家庄藁城、正定等区域已初步显示出症状,该病害可对玉米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并且发生较早,造成的损失越大,需及早采取防控措施。
一、发病症状
玉米弯孢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侵染病斑为水渍状褪绿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或者椭圆形,其中心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褪绿的晕圈,似“眼”状。常见的病斑类型有两种:抗性病斑多为褪绿点状斑,病斑较小,一般为1~2 mm×1~2 mm;感病病斑较大,中心有坏死区,一般为4~5.0 mm×5~7 mm,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玉米叶片,形成大面积坏死,甚至导致叶片枯死。
二、发生规律
病原菌能够寄生多种禾本科植物以及其他双子叶植物,有较广的寄主范围。若冬季干燥,病原菌可以安全越冬,作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合适条件萌发侵染叶片,在叶片上形成病斑,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病原菌进一步在田间并向其他玉米田扩散,形成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在短期内造成该病害大面积流行。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弯孢叶斑病发生流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2、 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病菌易在地表或浅层土壤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因此在病害常发区和重病区,应在玉米收获后,马上将秸秆趁含水量高粉碎深翻还田,加快病残体的腐烂,创造不利于病菌越冬的环境,减少来年初侵染菌源。
3、 化学防治
可选用含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环唑、氟菌唑、吡唑醚菌酯等有效成分的化学药剂,施药1次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