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种业知识局 ,作者种业知识局
中国水稻在国际上是可以封神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980年,杂交水稻技术便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自此,“东方魔稻”硬核出圈世界。可以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成就。
作为世界水稻起源地,中国水稻有近万年栽培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育种只有100年左右时间。从水稻矮化育种引领世界“第一次绿色革命”,到中国稻世界粮,一株野生稻登顶粮食界“王座”,背后是我国一代代育种家的汗水、心血,是历史足迹的见证。
本文梳理了水稻产区地图、百年育种的关键节点,一些标志性品种,以及当前大热的主栽品种。若有疏漏,敬请留言补充。
《目录》
一、中国水稻地图
二、百年稻路:“中国的复兴”
三、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
四、近五年推广面积前10大品种
五、水稻大事记
一 中国水稻地图
中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一万多年前,野生稻就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亚洲稻痕迹。
从一株毫不起眼的野稻,到粮食界“王座”,水稻的登顶之路历尽艰辛。唐朝,水稻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之一,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宋朝,水稻熟制从一年一熟提升到一年两熟,产量跃居粮食首位,这让宋朝也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明清时期,南方部分地区水稻熟制提升到一年三熟,解决了更多人吃饭的问题。近百年,我国水稻种业实现矮杆育种、杂交稻、超级稻等多次跨越式突破,带领水稻单产持续攀高。
目前,在世界的水稻版图上,我国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占到了全世界的近20%,产量多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家,播种面积居世界第二,而稻谷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约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2022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稻谷产量4169.9亿斤(2.085亿吨)。
全国水稻产量前十大省份排名
在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很广,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跨越数千公里,有着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三大优势产区。我国北方多种植粳稻,南方多种植籼稻。
根据各地生态环境、条件和水稻种植特点,又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华南双季稻区、华中双季稻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区、华北单季稻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和西北干燥区单季稻区。
水稻主产区中,有9个省份的稻谷产量超过千万吨。产量最高的省份是哪个?
2022年,黑龙江稻谷总产量为2718万吨,稳居全国首位。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而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则要数鱼米之乡的湖南。
目前,我国水稻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湖南、江西、江苏、湖北、安徽、四川、广东、广西和吉林。
黑龙江是中国第一水稻产量大省,境内典型黑土耕地面积占全国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56.1%。黑龙江水稻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哈尔滨、佳木斯、绥化、齐齐哈尔、双鸭山、鹤岗等地,这些区域水稻产量均在200万吨以上。据黑龙江统计局数据,自2012年,黑龙江水稻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在2021年达到峰值2913.7万吨,2022年达到2718万吨。
湖南的水稻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1、第2位。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南以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稻谷总产量曾连续40多年居全国首位。境内洞庭湖平原是国家四大商品粮基地,洞庭湖区是湖南省重要的水稻产区,也是湖南高品质稻米的主产地。至2021年,湖南省水稻产量达到2683.1万吨。
江西是全国水稻重要产区,稻谷产量位居全国第3位,境内鄱阳湖平原是全国四大商品粮基地。全省形成了“三区一片水稻生产基地”,即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沿江环湖水禽生产基地”。江西水稻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左右,占粮食总产90%以上。2022年江西省水稻产量为2036.5万吨。
江苏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300万亩。江苏水稻主要分布在盐城市、淮安市、南通市、苏州市、湖州市等地。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自2015年以来,江苏省水稻总产量超过1900万吨,2021年水稻产量为1984.63万吨,位居全国第四。
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常年水稻产量约1900万吨,稻谷主产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市、黄冈市、荆门市、孝感市、襄阳市、随州市、咸宁市,稻谷产量均突破百万吨。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2022年湖北粮食产量2741.15万吨,其中稻谷产量1865.78万吨。
安徽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全国产量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常年超过3500万亩,产量常年稳定在1500万吨上下。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主产区分布在皖南、沿江江淮地区,这些地区因水源气候等多种因素,通常可以种植双季稻,产量相对较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4年起,安徽省水稻产量超过1500万吨,至2021年为1590.43万吨。
四川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是中国十大产粮大省。四川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南充、绵阳、宜宾、广元、乐山、达州、内江等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3年起,四川省水稻年产量均超过1400万吨,至2022年达到1462.5万吨。也是西南地区水稻产量最多的省份。
广东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双季稻产区。广东各市均有水稻种植,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肇庆和梅州等地,水稻年产量均超过百万吨。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自2009年以来,广东水稻产量均超过1000万吨,至2022年,广东稻谷产粮达到1108.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022年广东早稻播种面积增加,单产略降,总产量520.09万吨,在全国有早稻生产的10省(区、市)中,广东早稻面积、总产均列全国第三位。
广西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都是一年两熟,部分地区一年三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地区。广西各市均有水稻种植,南宁市、玉林市、桂林市和贵港市的广西水稻主产区,其中,南宁市是广西第一水稻产量大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3年广西全区水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2022年广西水稻产量为1028.1万吨。
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据吉林省统计局数据,自2015年以来,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200万亩,水稻年产量超过600万吨。吉林省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水稻产量均超过百万吨,其中,白城市是吉林省第一水稻产量大市。2022年,吉林省稻谷种植面积83.32万公顷(折合1249.8万亩),稻谷产量680.91万吨。
二 百年稻路:“中国的复兴”
虽然水稻有近万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育种只有100年左右时间。
20世纪20年代,以中国近代水稻事业的奠基人华南农业大学丁颖为代表的先驱者们,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水稻现代科技育种工作。
20世纪50—60年代,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为代表的先驱者们攻克、推广矮化育种技术,使水稻克服倒伏等问题,产量增加20%~30%,给水稻生产带来突破性飞跃。
随后杂交水稻的出现,正式按下增产加速键——
20世纪70—80年代,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代表的育种家们选育出杂交水稻并成功应用于生产。20世纪80—90年代,石明松等育种家开启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研发。
1996年以来超级稻成功研究和应用,21世纪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水稻品种培育,分子设计育种理论实践和应用,不断将优良种子转化为大地上的生产力和碗里的粮食。
中国成功让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还为全世界提供了解决粮食短缺的中国技术。
第一次跨越:开创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育种新途径
“中国稻作之父”丁颖院士创下了世界第一个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的成功先例,为稻作科学上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3年,丁颖利用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自然杂交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产量高、长势旺、适应能力强,由此衍生出中山占、中山红、中山白、包选2号、包胎矮等华南地区的当家品种,种植时间超过6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4亿亩。他还用印度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育成了银印20、东印1号、暹黑7号等品种。丁颖院士是我国第一个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稻作学家,开创了野栽杂水稻育种的新途径。
丁颖院士在稻种分类和稻作区划上的研究,对我国水稻育种产生了深远影响。1949-1959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农家品种的调查征集,共收集稻种资源57647份,综合评选出一批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常规改良品种。例如,早籼稻:莲塘早、南特号、广场13,中籼稻:胜利籼、万利籼、中农4号,晚籼稻:浙场9号、黄禾子,晚粳稻:老来青、新太湖青。水稻单产和总产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国水稻育种又实现了三次跨越。
第二次跨越:高秆变矮秆,引导世界性水稻育种方向转变
面对高秆水稻倒伏严重,20世纪50年代,黄耀祥院士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使水稻产量由平均亩产150公斤~250公斤提高到亩产350公斤~400公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59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第一个半矮秆水稻良种广场矮,随之又育成了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窄叶青8号、双桂1号、桂朝2号和特青2号等一大批早、中、迟熟配套齐全的矮秆新品种。水稻矮化育种成功,使水稻的耐肥抗倒性大为加强,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水稻矮化育种是水稻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这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标志性事件有:1955年广西农家品种矮仔占(1941年从南洋引进)的推广;1956年广东省潮阳县农民洪群英、洪春利在南特16号大田中发现株高仅70cm的矮秆变异株,并命名矮脚南特;1956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团队从广西引种矮仔占并开展育种工作,用系统育种方法选育出矮仔占4号,并以此为亲本与高秆品种广场13杂交,于1959年培育出第1个以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矮秆品种广场矮。1957年台湾台中区农业实验站育成台中在来1号。这三大品种开启了我国水稻矮化育种的新纪元,而且也引起了世界性的水稻育种方向的转变。
第三次跨越:“三系配套”和推广,中国杂交水稻问世
20世纪70年代,“人粮地”矛盾突出。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育种家们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和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1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产业化利用的国家。所谓三系,是指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三系法”就是利用这三种材料选育杂交水稻。
标志性事件有:1964年袁隆平等科学家开始探索不育系选育。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李必湖在三亚一个农场的水沟旁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花败育株,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1972年冬颜龙安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筛选到恢复系IR24,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水稻,为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75年制种技术初步成功。
1974年,朱英国及其团队培育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稻种。1980年冬,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颜龙安选育)杂交,培育出“汕优63”。这个品种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600公斤,由于抗瘟性强等特点迅速风靡。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种子,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
矮秆水稻和杂交水稻应用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的水稻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第四次跨越:“两系法”让杂交变“简单”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两系杂交稻培育阶段。两系杂交稻技术让水稻产量比普通良种平均增加20%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从实践到理论的初期开创是以湖北水稻育种家石明松为代表完成的。
两系法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两系”即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其杂种优势表现及机理与三系杂交稻一样,都是利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杂交一代种子,在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两系杂交稻最大的优点,就是雄性不育系(母本)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父本)之间不存在恢保关系,可以自由组配,水稻的资源利用更广。
标志性事件有:1973年,时任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的石明松在单季晚粳品种“农垦58”田中发现了自然雄性不育株。石明松利用自然结实的种子种植了48株,发现后代有雄性不育、可育两种类型。1981年石明松提出两用核不育系概念,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由此开端。1987年7月,李必湖的助手邓华凤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安农S-1,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技术鉴定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依靠“安农S-1”,1994年两系杂交水稻得以宣告成功。安农S-1是目前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面积最大的遗传资源,已占两系法杂交水稻的80%以上。当前两系杂交稻已占据杂交稻的半壁江山。标志性品种是两优培九,由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培育,1999年首次审定,2002年推广面积达到82.53万hm2。
第五次跨越:超级稻屡次刷新高产记录
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借鉴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及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新株型育种经验,原农业部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
1996年6月,中国超级稻选育项目启动,中国超级稻专家委员会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杨仁崔由农业部提名任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6年,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教授带领学生陈温福等率先育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连续3年百亩连片试种测产达到了800公斤以上,创造了寒地水稻大面积超高产的世界纪录。1998年,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国超级稻杂交选育”也立了项。在超级稻科研领域,杨守仁率领的沈阳农业大学团队与湖南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并列为三支大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项目实施以来,我国科学家在超级稻技术创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育成协优9308、两优培九、沈农265和甬优12等一批超级稻品种。中国超级稻育种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随后,超级杂交稻最高单产突破每公顷18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在产量阔步前进之际,一些问题随之浮现。超级稻喜好⼤肥⼤⽔,在中国70%的中低产⽥难以实现⾼产,⽔稻产量⼀度徘徊不前。
为了应对粮食安全和环境资源的双重挑战,绿色超级稻诞生。所谓的绿色超级稻,其构想由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教授于2005年提出。要求培育的品种不仅高产优质,而且具备抗病虫、高效的养分吸收利用、节水抗旱等绿色性状,达到生产上“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
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科学家参与的绿色超级稻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培育出了全世界首例的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就可以实现连续多年的收获。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学家罗利军及其团队研发的“节水抗旱稻”在国家层面逐步获得认可,在津巴布韦的试种大获成功。绿色超级稻项目中重要的水稻基础理论研究——“3000份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在2014年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黎志康带队完成。
近年来,我国育种技术推陈出新,水稻育种技术创新,生物育种、分子育种的应用日趋成熟,产量、品质、抗性、广适性协同改良。
如2002年,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正式完成,标志着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正式进入世界前列,随后鉴定并克隆出控制水稻农艺性状的一系列关键基因。2012年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2018年,由我国科学家李家洋、韩斌、钱前、王永红、黄学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完成“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将极大推动作物传统育种向高效、精准、定向的分子设计育种转变。2021年,李家洋院士团队运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理念选育出我国首个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三 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
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以及超级稻育种等重大飞跃。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一批新品种的诞生与风靡,推动我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
“广场矮”“珍珠矮”等矮秆品种推广应用,解决了高秆水稻品种易倒伏、施肥受限、单产较低等突出问题,单产达到了234.3公斤,比原有高秆品种增加30%左右;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取得突破,南优2号、桂朝2号、汕优63等杂交水稻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全国水稻亩产稳定迈上400公斤台阶;
“超级稻”重大项目启动,两优培九、Ⅱ优838等品种诞生,推动全国水稻亩产突破450公斤;
21世纪以来,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水稻品种培育,分子设计育种理论实践和应用,推动产业再攀一层。2019年我国水稻平均亩产首次突破470公斤,代表性品种有绥粳27、龙粳31号、晶两优华占等。
参考赵健等发表的“中国水稻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本章节整理了中国水稻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供参考。
中山1号
1926—1933年期间,中山大学农学院丁颖先生团队利用野生稻通过自然杂交获得的隐性分离固定品种,成功选育出中山1号品种。这是中国最早用杂交法育成的水稻品种,更是国际上由野生稻通过种间自然杂交育成的第1个栽培稻品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辈95个品种,衍生品种数量之多、种植面积之大、栽培年限之长、对水稻生产贡献之大,在水稻育种史上堪称罕见。
南特号
1938—1947年期间,以原江西农业研究院叶常丰和许传祯为核心的育种工作者,选育出近代推广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的优良品种南特号。
矮仔占4号及其衍生品种(广场矮、珍珠矮)
1955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等为了解决水稻的倒伏问题,从广西农家种矮仔占进行纯系选育,获得矮仔占4号,并1959年从矮仔占4号/广场13号组合中育成高产稳产早籼品种广场矮。这是我国第1个以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品种,种植面积一度达到66.7万hm2。1962年又育成珍珠矮(矮仔占4号/惠阳珍珠早),因其适应性广,在南方稻区最大推广面积达300.0万hm2。矮仔占4号是我国最早用于矮化育种并育成最多矮秆品种的主体亲本,在中国水稻育种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汕优2号
1973年,由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颜龙安等用珍汕97A和IR24杂交培育的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南优2号
1974年,由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水稻杂优利用协作组用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恢复系IR24配制而成。1978年全国推广面积达297.9万hm2,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的标志性品种。
汕优63
1980年,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研究员谢华安等创新抗病育种方案,在稻瘟病重灾区播种、选种,育出抗瘟性、配合力、恢复力和再生力均强的恢复系——明恢63,1981年利用珍汕97A和明恢63配组育成汕优63,克服了先前选育出的杂交稻稻瘟病重的特点,并且适应性广,米质也较好,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汕优63累计推广6000多万hm2,1987年开始连续15年推广面积第一。
两优培九
1996年,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亚种可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两系杂交稻,也是迄今为止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稻。
晶两优华占
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院长杨远柱团队利用不育系“晶4155S”和恢复系“华占”配组育成。品质为国优3级,是农业农村部确认的广适性超级稻,也是科技部“863”计划专家组认定的绿色超级稻,2018年、2020年、2021年推广面积均居全国杂交水稻第一位。
龙粳31
200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潘国君研究团队以抗病的龙花96-1513(龙粳13号)为母本,以高产的垦稻8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创造了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也是我国自主选育的推广面积最大的粳型常规稻品种。自审定以来累计推广667.0万hm2以上。
四 近五年推广面积前10大品种
本章节整理了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已公布的,推广面积排名前10的水稻品种。
可以看到,常规稻品种排名变化不大,龙粳31、绥粳27、黄华占、南粳9108、中嘉早17、绥粳18连年位于推广面积前几位,成为“常胜将军”。
根据数据,2021年,龙粳31推广面积为1068万亩,绥粳27为912万亩,黄华占647万亩。
杂交稻中,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在2018-2021年推广面积均位于前二;隆两优华占连续5年排名前三;隆两优534、C两优华占、泰优390也连年位于前10榜单。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由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野香优莉丝从此前第9名上升至第5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选育的荃优丝苗、荃优822均进入前10。
2021年,晶两优华占推广面积485万亩,晶两优534为455万亩,隆两优华占359万亩。
为了帮助农民选种用种,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了《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其中,水稻骨干型品种10个:龙粳31、南粳9108、黄华占、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中嘉早17、隆两优华占、荃优822、宜香优2115、美香占2号;
成长型品种9个:绥粳27、晶两优8612、隆两优534、野香优莉丝、中早39、荃优丝苗、荃两优丝苗、甬优1540、南粳5718;
苗头型品种15个:玮两优7713、川康优2115、泰优808、玮两优8612、两优5078、荃两优069、中浙优H7、荃两优1606、玉龙优1611、九优27占、华浙优210、卓两优1126、宁香粳9号、青香优19香、农香42;
特专型品种2个:旱优73(节水抗旱稻)、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
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水稻品种有19个,分别为绥粳27、龙粳31、中嘉早17、晶两优华占、野香优莉丝、荃优822、宜香优2115、中早39、甬优1540、南粳9108、宁香粳9号、荃两优丝苗、川优6203、南粳5718、昌两优8号、吉粳816、Y两优911、金稻818、美香占2号。
此外,2023年,我国超级稻新增品种16个,为龙粳3010、龙粳3013、泗稻301、宁香粳9号、浙粳优77、中组53、舜达135、中组18、玮两优8612、玮两优7713、隆两优8612、青香优19香、品香优美珍、品香优秱珍、川康优丝苗、泰优808等。
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哪些企业育成品种多?根据邓伟、张新明发表的“中国水稻种业发展历程研究”,制作下图。
从水稻品种权申请情况来看,1999—2021年,申请量排名前15名的申请人共申请了4406件,占水稻总申请量的34.32%,其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申请了472件;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400件;中国水稻研究所,申请了395件。
哪些企业的品种叫座?从种子销售额来看,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2021年,常规水稻商品种子销售额前3位分别是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2021年,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额前3位分别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 水稻大事记
1934年,“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中山一号”;
1949年,丁颖院士发表《中国稻作之起源》,并于1957年发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等论文,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和江南,并把栽培稻命名为籼亚种(subsp.hsien)和粳亚种(subsp.jeng),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
195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院士培育出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抗倒耐肥,开创了矮化育种先河;
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成为改变世界的“东方魔稻”;
1973年,湖北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石明松在水稻农垦58大田中发现光敏核不育现象,并育成了首个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开启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
1980年,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拉开杂交水稻国际化的序幕;
1981年,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的谢华安研究员创新抗病育种方案,利用珍汕97A和明恢63配组育成汕优63,克服了先前选育出的杂交稻稻瘟病重的特点。汕优63从1987年起连续15年种植面积冠居全国,单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是迄今为止国内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连栽时间最长的品种;
1985年,原农业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优质稻米发展座谈会。随后,发布了《优质食用稻米》标准(NY20-1986),并于1986、1992、1996年三次评选优质米品种、优质米产品,推动了优质水稻的发展;
1996年,超级稻计划启动,持续刷新水稻单产纪录;
1997年,中国稻谷总产量首次突破2亿t;
2000年,《种子法》实施,中国正式迈进种子市场化阶段;
2002年,《科学》杂志以封面图和大量的版面登载了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历史性论文,《科学》杂志总编肯尼迪说,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011年,国务院8号文开启了改革时期,我国步入市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新进程;
2016年,新《种子法》施行,绿色通道开启,水稻品种“井喷”;
2020年,我国水稻试行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水稻种业机制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程式华.中国水稻育种百年发展与展望[J].中国稻米,2021,27(04):1-6.
[2]赵健,尹合兴,朱承祺,刘定富,方福平,沈志成,应继锋,中国水稻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J].中国稻米,2022,28(05):66-73.
[3]邓伟,张新明.中国水稻种业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种业,2022(11):1-10.DOI:10.19462/j.cnki.1671-895x.2022.11.038.
[4]MAIGOO品牌榜知识榜.中国水稻产量省份前十名
来源:种业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