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小麦“烂场雨”后的育种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10  来源:一麦众承  作者:尤明山  浏览次数:970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麦众承 ,作者尤明山

      今年黄淮南片的烂场雨导致严重的小麦穗发芽现象,借助自媒体的力量形成过小小的社会热点事件。热点当然很快就消散了,至于首当其冲的当事者——种田人,除了默默承受事件的损失,他们当时的焦虑、痛苦,也应该无奈地一同消散了吧?但对于另一个当事者——育种人,心绪却并不应该随热点的消失而消散。相反,这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聚焦点。相比于种田人,育种人掌握了更多的选择权。

      平心而论,面对今年这样的烂场雨,人们能做的的确有限。但穗发芽问题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育种人。说到底,缓解(解决过于奢望)这一问题的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希望在于品种。

      穗发芽是世界小麦生产普遍面临的重要灾害,人们对此不能说不重视。关于抗穗发芽性状的研究,也从形态、生理、遗传机制深入到分子水平。这里,无力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全面的综述,只想针对我国小麦品种分布,与同行交流一条缓解这一问题的简单育种途径——红皮品种的选育。

      红皮与抗穗发芽高度相关是大多数研究的共识,也与我国红皮品种的地理分布相吻合。长江中下游麦区普遍应用红皮品种,无疑是穗发芽频发的选择结果。现在,穗发芽问题已频繁北移,红皮品种相应北移也是应有之义。这与抗赤霉病育种成为黄淮麦区地主要目标性状是一个道理,虽然皮色只是抗穗发芽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育种实际操作中,选育红皮品种是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从遗传多样性角度,红皮作为显性性状,理应占品种的大多数。而我国主产麦区现在却几乎一个红皮品种都没有,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穗发芽只是现实损失的一个直观体现,虽然红皮品种缺失在其中所占比重无法具体评估。与红皮类似的,还有一个直观性状——秃头。单从这两个性状上回顾我国的小麦育种历史,不难发现,在最近很长时间的育种实践中,在亲本资源和分离群体的利用上,我们损失了至少90%的遗传多样性。这一方面当然可以作为自豪的理由:我们用不到10%的遗传多样性,就取得了现在的育种成就。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遗传多样性被充分利用,是否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者更容易取得现在的成就?这同样也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如果承认遗传多样性是育种成效的基础,那其丧失会带来育种的损失就是必然的。

      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根本的矛盾:育种本身就是遗传多样性丧失的过程。对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红皮、秃头性状上,它们与高产、稳产、广适、优质的育种目标冲突吗?育种过程中对其赶尽杀绝真是必要的吗?参考世界上其他小麦主产国的品种现状,不难得出否定的答案。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说道理是容易的,但落实起来却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对育种者,一个是头脑中选择偏好的转变,一个是手头上可用材料的缺乏。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我国长期实施的红皮价格低于白皮的粮食收购政策。现在,随着制粉工艺的改进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这一政策已取消多年了,虽然其惯性还在影响着当前的粮食购销。但育种终究是个科学过程,育种者的观念不应该仅停留在对政策、习惯的顺从上,面对新问题,还得从科学基础重新思考。至于落实的痛苦,就多想想种田人面对老天爷淫威时的无奈吧,作为掌握更多选择权的当事人,也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来源:一麦众承   尤明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作物育种学教学和小麦育种工作)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