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理坐标为30°45′~35°20′N、116°18′~121°57′E,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与淮河下游,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9℃,全年平均降水量980mm。江苏省下辖13区市,95县,作为农业大省,该地区以平原为主,自然资源优异,生态系统多样化,农业生产潜力大。
近年来,江苏省小麦产业发展迅速,2000-2021年江苏省小麦总产平均达1051万t,单产最高达5703kg/hm²,单产与外省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安徽省最高单产已达7700kg/hm²,山东省刷新全国小麦单产记录,达12850kg/hm²,可见,江苏省小麦产业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从江苏省小麦生产现状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江苏省小麦产业高质量、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1江苏省小麦生产总体情况
▷1.1小麦种植面积情况
江苏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平均日照时长2160d,无霜期225d,全年平均降水量980mm。粮食作物根据季节分为夏粮和秋粮,夏粮主要分为小麦、元麦(青稞)、大麦和蚕豌豆;秋粮主要分为稻谷(中稻、一季晚稻和籼稻)、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和大豆等。其中夏粮中主要以小麦为主,约占96%。因此,夏粮生产中小麦生产占其重要地位。
如图1所示,2000-2021年全省平均小麦种植面积为211.26万hm²,约占全省平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0%。2004年、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160.12万hm²和168.44万hm²,均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4%左右。2006年后江苏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小麦种植面积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大,小麦种植面积为243.68万hm²,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4%,较2005年增长45%。此后,随着年份的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小麦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上下波动约5.27万hm²。
▷1.2小麦总产量变化情况
总揽江苏省小麦总产量变化情况(图2),2000-2021年江苏省小麦变化经历波动徘徊、快速上升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2000-2003年江苏省粮食作物和小麦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于2003年达到最低,小麦总产量仅有608.64万t,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5%,可能是由于当年自然灾害严重、城市化发展占用耕地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致。2004-2015年由于受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对于良种繁育的重视以及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作物和小麦总产量大幅度提升,实现连续11年增产,到2015年小麦总产量达1298.86万t,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6%,较2003年增长113.40%。2016-2021年粮食作物和小麦总产量变化情况较为平稳,均保持在1300.00万t左右,上下幅度约在53.70万t,始终保持粮食作物和小麦高产水平。综上所述,江苏省2000-2021年小麦总产量整体变化由波动徘徊到高速增长最后向低速增长转变,进一步反映了江苏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1.3小麦单产变化情况
由表1可知,2000-2021年江苏省粮食作物小麦单产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小麦单产水平普遍低于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平均约为江苏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0.8倍。2000-2006年江苏省小麦单产水平上下波动较大;其中,2002-2003年小麦单产水平仅有3756.00kg/hm²;2016年后,小麦单产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小麦单产水平达最高5703.00kg/hm²,小麦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说明小麦在良种繁育和栽培管理方法上的完善。
综上所述,江苏省小麦单产水平从2002-2003年的3756.00kg/hm²增加到2020年的5703.00kg/hm²,增幅达51.84%。说明江苏省小麦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
2江苏省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小麦栽培措施不完善,品种多乱杂
小麦作为江苏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对江苏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方面农民为实现小麦高产水平,过多施肥,增加播种密度,加上栽培措施的不完善,导致品种间混杂,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小麦品种审定数量增加,导致市场上小麦品种数量呈现“井喷”现象,并且由于小麦种植不仅受自身品种特性影响,还受不同的地区、气候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用户选种和用种困难。小麦栽培措施的不完善,新品种的大量出现,农户科学种植知识的缺乏,导致小麦生产过程中品种多乱杂,优质小麦不优质,相同小麦品种不同地区品质差异大,小麦很难达到高产高质水平。
▷2.2农机农艺农信结合不紧密,规模化种植程度低
江苏省小麦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以个体农户为主,占地面积小,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的现状。播种面积超过867hm²的农村合作社较少,进而导致无法形成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机储备方面,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148.24kW。其中,农用水泵约68.27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约16.89万台、机动脱粒机约6.88万台、拖拉机约68.99万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位于国家前列;但是江苏省在农机农艺农信相结合方面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融合程度较低,影响小麦产业高产高质发展。主要原因:首先是江苏省小麦生产经营以个体农户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小麦品种的多样性,导致在使用机械化作业过程中频繁地对机械进行调整,影响小麦生产效率。其次是由于农机设计人员对某些地区环境缺乏了解,导致农机设施与当地地理环境无法相匹配,影响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正常进行,阻碍了农机农艺相结合。最后是一些机械化设备经营者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对现代农业信息化、信息农业技术了解较少,进而影响农机农艺农信的相互结合,对小麦生产信息化产生一定阻碍作用。
▷2.3防灾减灾体系缺乏,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江苏省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一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明显过渡性特征,冷热空气频繁交替,天气变幻莫测,而江苏省主要以冬性和半冬性小麦为主,需要经历春化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因此温度的异常变换对小麦生产具有较大威胁。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农户为节约成本,田间防灾减灾设施缺乏,导致灾前无法预测,灾后难以定损,对农户造成较大损失;另一方面水稻的生育期逐年增加,播种面积逐渐增大,导致小麦无法适时播种,同时秸秆全量还田的大力推广,导致土壤环境改变,小麦幼苗苗情和苗质较差,易遭受冬季冻害,影响小麦产业的发展。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15年江苏省农作物受灾面积61.55万hm²,占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83%;农作物绝收面积4.1万hm²,占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的1.83%。2016年小麦播种时期受连续雨雪天气影响,导致播种期推迟至12月,大面积的小麦晚播,导致其幼苗质量较差,抗冬季冻害能力降低,产量降低。因此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进行灾前预警,灾后定损,对提高产量,保证农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4科研创新能力弱,企业自主研发力度小
近年来,江苏省逐渐加大小麦产业科研创新和研发投入,但基本是针对农业研究中心和相关农业院校的投入,对种子相关企业的投入较少,导致部分种子公司缺少创新资金,缺乏人才,科研成果较少。因此,大部分小麦新品种审定来自于农业科研单位,种子相关企业自主研发品种较少。2013年实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科研单位为保护小麦新品种知识产权,纷纷注册种子公司,导致大部分种子企业经营范围受限,只能成为转买转卖的“中间商”,限制了江苏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省内已有部分大型种子企业意识到科研能力弱的严重性,已经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科研基地,如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繁育,已成功育成一批小麦新品种进行生产经营,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相对于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仍较低。相对于国外大型企业,我国还需继续加大科研创新能力的投入,注重优良品种的繁育和审定,加大种子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优质发展。
3发展对策
▷3.1筛选小麦优质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首先要运用好江苏省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异的自然环境、完善的栽培技术。根据江苏省市场需要进行良种繁育工作,增加优质小麦品种,做到品种好、栽培措施好,为江苏省小麦产业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其次,加大农田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田间栽培管理,实行小麦专种、专收、专贮一体化建设,政府加大政策补贴,实行区域种植,保证小麦品种的相同性,防止小麦出现多乱杂现象,提高小麦品种质量。最后,加大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开展栽培技术相关培训,实现农户、农村合作社、企业产业一体化,做到育、繁、推,供、产、销深度融合,提高农户、农村合作社以及企业的效益,推动江苏省小麦产业的飞速发展。
▷3.2提高规模化种植,加大农机农艺农信相结合
江苏省小麦生产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农户为主,占地面积小、分散性强、规模化程度低。因此,相关部门应联合农村合作社、相关种子企业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整合集中,将“散装”种植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种植经营,提高种植效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信息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农机农艺农信相结合对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增收增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规模化种植,保证小麦品种的一致性,减少机械化作业过程中的频繁调整,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二是进行实地勘察,设计适合特殊环境的农机设施,提高农机在不同环境的工作效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三是组织相关农机专业培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农户知识水平,维修人员工作水平,促进农机农艺农信相结合。
▷3.3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管理
江苏省小麦10月左右播种,次年6月左右收获,其生长周期较长;江苏省气候又呈过渡性气候,温度变化无常,且自然灾害难以预测。因此,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打造农田基础设施,对于防控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科学技术能力,利用气象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及时对自然灾害进行灾前预警与灾后定损,降低自然灾害对小麦的影响。其次在兴建农田水利方面,政府应加大补贴,与农户、企业共同努力,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田间抗自然灾害能力。在旱灾、涝害发生之时及时灌溉、排水,降低自然灾害对小麦的损失,保证小麦高产稳产。
▷3.4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近年来,小麦新品种选育主要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高校为主,但科研单位和相关高校开设相关系统化试验基地较少,导致产、学、研严重脱节。因此,要利用好科研单位和相关高校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科研单位开设种子试验基地,加大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和成果提取等一些公益性工作。通过政府引领,科研机构开展相关试验,相关种子企业进行市场拓展,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大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多方式、多渠道相互交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构建规范化现代“科研+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可采取多样化进行,如合作建造创业园、技术交流合作、委托繁育,共建供产销一体化实体等。因此,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提升江苏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小麦作为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对于江苏省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江苏省小麦产业的优质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筛选小麦优质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二是提高规模化种植,加大农机农艺农信相结合,打造农业信息化强省。三是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管理,做到灾前预防,灾后定损,降低自然灾害对小麦产业的损害。四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打造供产销、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大省。(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自《2000-2021年江苏省小麦生产总体情况及发展对策》
☞作者:陈建,谢宜成,丁猛,许晨,洪洁,张子怡,尚永青,周友华
☞单位: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刊于《中国种业》2023年第10期25-29页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