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生物育种大幕开启】玉米常规育种&生物育种,你怎么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26  来源:南北学院  作者:杨华  浏览次数:972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北学苑 ,作者杨华

      当前,作物生产面临各种生物逆境:如病、虫、草害;非生物逆境:如干旱、高温等危害。人们通过对作物抗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及高产基因的发掘、定位与克隆、功能研究和高效转化,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系列生物育种技术理论和物质基础。

      其中,转基因育种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推动了种业发展、机械化普及、轮作间作等绿色轻简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2023年10月17日,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布37个转基因玉米、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国家初审,受到种业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我国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序幕开启。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已进入快车道。

      实施转基因生物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应用,对国家大政方略来说,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对种业公司或育种团队来说,是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重大技术路线问题。因为转基因作物通过给普通品种赋予抗虫抗病的基因,能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未来,转基因品种应用将会越来越多,非转基因品种应用会越来越少。

      转基因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从世界种业发展来看,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手段,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对大多数中小种业企业和传统育种团队来说,转基因存在技术壁垒,研发周期长、难度大、专利保护趋严,因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开展转基因育种工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种业科技主要以课题组为单元、上下游分离的研发体系,导致在单独一个企业或单位内部实施全链条育种难度大。因此,在国内转基因玉米育种形成了上游和下游之分。上游是一批头部高科技种企,如大北农、先正达、浙大瑞丰、隆平生物,以自己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转基因体系为代表,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技术储备,具有强大的行列整合与集聚实力。他们希望通过研发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集聚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优势,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科企合作攻关模式,通过与大小种业公司结对签约转基因育种合作,在行列中取得优势。下游主要是拥有优秀种质资源和底盘品种的中型种企和独立研发机构,希望与上游高科技企业实现转基因技术应用合作,加速自身独特区域优势产业和品种的整合。在这一产业整合过程中,资源和技术整合是关键。

      对玉米育种下游来说,就是转基因的目的基因与优良品种的目标性状(基因)的整合。目前,通常的做法就是转基因性状回交转育,即使用待整合的常规自交系(做母本)与携带转基因性状的自交系(做父本)进行一次杂交;再使用常规自交系作为轮回亲本(受体),进行多次回交,从中筛选出既携带转基因性状,且DNA指纹和DUS表型与原常规自交系相同的家系;最后通过自交获得转基因性状纯合的自交系,用于下一步扩繁和制种。当然,转基因性状整合手段也可以回交、前景(转基因性状)筛选和背景筛选来开展,但都是将转基因性状定向插入常规自交系中。这一过程就是在原有性状上增加个别转基因性状。

      多年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获得目的性状转基因事件后仅采用回交转育方法,为什么不采用其它育种方法,如杂交育种、小群体育种、轮回选择等,将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品种培育同步进行呢?

      经查阅,国内外培育转基因品种,普遍的做法也是以骨干自交系为受体,进行多代回交改良,培育具抗虫耐除草剂基因的同型系,再与原配组亲本杂交,形成具抗虫耐除草剂杂交种。

      个人认为,以已有骨干自交系为受体开展转基因品种培育,势必造成选育出的转基因品种永远落后于常规育种的遗传改良进展,特别是产量配合力上,跟不上底盘品种的改良更新换代速度。应该将抗虫耐除草剂基因参入到改良遗传群体之中,开展育种改良培育高配合力自交系的同时,创造出具抗虫耐除草剂基因自交系,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不再落后于最新的杂交种,比用已有的骨干系回交改良成转基因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应更具市场竞争力。

      育种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我们常说,育种方法采用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培育杂交新品种。实践中还是以常规育种为主,偶尔涉及一点标记辅助选择就算结合了。常规育种中,优良种质资源获取,抗逆能力提升,高密度下单株生产力保持、重要性状的改良、不同生态区热带与温带种质的融合比例等,都是现代玉米育种中必须考量的问题。我很赞成有位育种家说的:生物育种的科学家应多下田,收集资源,了解表型差异和环境压力、种植模式和农户习惯非常重要。传统育种家要解放思想,共享优秀种质资源和底盘品种,深度参与生物育种。无论生物育种还是传统育种,优异资源发掘、鉴定、材料组配、选系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