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全国小麦秋冬种正由北向南有序推进。西北冬麦区播种扫尾,黄淮海冬麦区正在大面积播种,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冬麦区播种陆续开始。10月1日以来,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黄淮海地区降水较同期偏少2—5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预计未来10天,小麦主产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小麦越冬期可能推迟,增加了小麦冬前旺长、病虫草害发生和冬春冻害的风险。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实际,各地要紧盯农时,围绕防旺长、防冻害、防病虫草(“三防”),强化冬前管理,培育冬前壮苗,保苗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小麦丰收基础。
以控为主防旺长
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旺长麦田,如果前冬气温持续偏高,可能造成生育进程提前,增加冻害风险。一是适量播种。对仍处在适播期内、还未播种或正在播种地区,要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合理播量,切勿盲目增加播种量。黄淮海中南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苗宜控制在13万—18万,西南麦区宜控制在15万—20万。二是机械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的原则,选择10时至17时,因苗因地因墒开展机械镇压。对有旺长趋势麦田,及时组织机械重压,控地上分蘖、促地下长根、保稳健生长。对土壤过湿地块,不宜进行镇压,对晚播弱苗要轻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三是及时化控。对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麦田,可在冬前分蘖期(4至5叶期)叶面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调节剂,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喷施要均匀适量,避免重复喷施,在日均温度8℃以上进行。对群体偏大、叶片过长但个体瘦弱的假旺苗,以及有缺肥症状的麦田,不宜化控,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促根健苗、增强抗性。四是适时划锄。对苗龄过大、群体过旺的麦田,可采用中耕划锄,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分生长,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肥水调控促壮苗
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抓好冬前肥水管理,培育壮苗,促弱转壮,控旺保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墒情适宜、长势正常的壮苗,冬前可不进行肥水管理。对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趁雨或趁墒追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对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适时浇水,踏实土壤,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对土壤墒情较差、有旱象旱情的麦田,及时浇水施肥,促进健壮生长。对稻茬小麦,重点做好内外“三沟”配套,及时清沟理墒,确保沟系畅通,预防渍害发生。
适时冬灌防冻害
因时因地因苗抓好冬灌,既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促进生根分蘖,又可以缓冲降温影响、降低冬季冻害风险。对冬前土壤墒情较好的旺苗麦田,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在土壤封冻前、日均温降至3℃左右开始浇越冬水,到夜冻昼消时结束。冬灌过早,因蒸发量大起不到增墒防冻的作用,过晚因气温偏低,土壤结冻水分不能下渗,容易使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冬灌应采用“小白龙”、微灌、喷灌等灌溉措施,一般亩浇水量不超过40立方,避免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此外,对单根独苗的晚播弱苗可不进行冬灌,避免降低地温,影响苗情转化。
压低基数防病虫
秋季气温偏高,增加了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基数,进一步加大春季防控压力。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压低病虫越冬基数。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防控策略,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为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打牢基础。黄淮海冬麦区重点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孢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冬麦区重点防控纹枯病、麦蚜、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西北冬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防治麦田杂草,坚持“春草秋治”,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有效预防多种苗期病虫害;对已播种麦田,尽量在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化除效果不理想麦田,抓住冬前麦田化除的有利时机,根据草相和气温变化,选择对路药剂,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用药前3天、后5天内日均温5℃以上、且无霜冻和降雨的晴天,在10时至16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防止出现冻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