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秋种完成、南方稻区收割接近尾声,丰收已成定局,江淮粮仓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全省粮食面积、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4位,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1.09亿亩以上,产量保持在800亿斤以上,不仅“自给自足”,让6000多万安徽人端稳了饭碗,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随着6400多万亩的秋粮迎来了丰收,今年粮食产量将有望再创新高。
政策资金送支持 种粮人有信心
对农民而言,丰收既是期许也是目标,下一季的生产耕种早已忙碌起来。这些天,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开始整地播种小麦。“今年秋收,粮食产量比去年略有增产。”徐淙祥说,他选用了抗高温干热的优质大豆种、耐密植抗病的高产玉米种,种植时深耕深旋保墒,科学施肥促产。他的高产示范田,秋收的玉米达到亩产700-800公斤,核心高产田则达到了亩产1000公斤,大豆高产田块每亩地也有300多公斤。“今年大豆播种期下了大雨,大豆开花期雨水又比较少,这些都影响到大豆生长。好在大豆、秋粮玉米产量都还有增长。”徐淙祥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受到前期天气影响,大豆平均产量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
徐淙祥说自己的丰收秘诀是“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当地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对他流转的1.5万亩田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整治,沟塘路将全部整修一遍,同时还要再建设一个农事服务中心。为了不影响粮食种植,他决定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整治模式,整个工程到明年夏收结束。“这块土地即将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的强化保障对粮食意义可不一般。”对于来年,徐淙祥充满了期待。
丰收来之不易,靠的是新技术,更是新理念。“我们与周边的养殖场联合开展绿色循环模式合作,粪肥给农田使用。不仅减少了化肥投入,产量还大大提升。”合肥市庐江县种粮大户王士照说。作为当地有名的种粮“明星”,王士照的千亩示范田不仅产量高,而且种得还“漂亮”: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田埂上种满了吸引寄生蜂(二化螟、稻种卷叶螟的天敌)的百日菊与格桑花。“今年水稻价格不错,每天在田里忙活,心里很踏实。这些年,有了科技专家对我的指导,每年产量不断刷新纪录。不仅种出来的大米高产,而且口感软糯香浓。现在国家政策好,我种粮种得越来越得劲了。”王士照坚定地说。
良种良法加良技 科技人有干劲
白露时节,皖北的广袤田野孕育着丰收的气息。宿州市泗县大路口镇农科所的一片玉米田里,农技人员正在对100多亩玉米进行测产。经过对亩穗数、穗粒数等一些指标进行初步核算,这100多亩玉米今年亩均产量达到700公斤。农技人员介绍,这片玉米地之所以能达到如此产量,是因为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宽窄行”“高密植”“水肥滴灌系统”“选用矮秆抗倒品种”等多种方法,玉米单产增幅超过了10%。“我们种植的宽行距是80公分,窄行距是40公分,便于进行滴灌,在全生育期需要滴灌5次水和肥,这样保证每个生长阶段都能精准施肥。”泗县农科所所长田茂尚介绍。
重阳节后,阜阳市颍上县200亩水稻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迎来现场测评:平均亩产1002.5公斤、碳中和水平由非示范区的-226.0千克C-eq增加至14.7千克C-eq,首次实现区域水稻高产固碳双协同。专家组通过查看水稻田间长势和长相、查阅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质相关数据,认为示范方水稻长势均衡性好、绿色低碳栽培技术落实到位、整个生育期温室气体排放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在水稻高产的同时实现了减排固碳,是当前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样板。技术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武立权教授介绍,这块示范田是按照“减排固碳、量质同增”总体思路,鉴选氮高效碳减排水稻品种,建立相关品种共性指标体系,同时坚持良种良法配套,不断优化和完善水稻生长各环节关键技术,构建沿淮地区水稻高产高效与绿色低碳生产技术模式,实现了“三增四减”,也就是亩增产、增收、增(碳)汇、减肥、减水、减药、(碳)减排。
长江沿岸的南陵历史上就是知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当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74万亩。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田野一片金黄色,稻谷颗粒饱满。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这里的种粮大户不用下田就可以使用无人收割机智能化收割,使得收割工作更加高效、准确。“通过科技提升了当地种粮食的水平,让农民尝到了科技增产增收的甜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罗志祥介绍,该所自主选育研发的“徽两优2628”“两优5078”“徽两优985”优质多抗高产品种在当地规模化示范种植了1500亩,辐射带动面积3万亩以上;配套推广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水稻“插喷同步”封闭除草、优质稻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这些年与地方的科研合作不断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带动该县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强农兴农打硬仗 农业人有决心
晚稻收割结束后,庐江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吴晨阳在地里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机械化种植油菜。“在学校里学的是栽培专业,但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还是需要亲身实践。”晒得黝黑的他感叹,“农业知识更新快,不加强学习,就没有办法为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这些年通过跟科研院所项目合作学到了很多最新农业科技知识,通过科技示范引领农民增产增收,很有成就感。”当地种粮大户夏伟清今年粮食亩均效益超过了千元,以前种水稻仅茎叶除草这一项每亩地的人工成本就达到了百元以上。通过吴晨阳的指导,在水稻种植期间采取两次封闭除草技术既减少了环节,同时实现了节本增效,除草效果特别好。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场活动放在我区,通过举办这场大活动更加证明了我们是能打硬仗的队伍,鼓舞了我们全体农业人的干劲。”芜湖市湾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峰介绍,今年该区20万亩的水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正出动谷物联合收割机700台抢收水稻,11月下旬将全面完成秋收工作。
“农业人永远在路上、在田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说,当前的安徽高位谋划推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正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5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