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已逐步形成以基因资源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全方位保护利用体系,保护利用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主要体现为资源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鉴定评价越来越深入、保护和利用体系越来越完善、共享利用机制越来越健全。近年来,随着种质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一批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创新平台,目前全世界种质资源保存库接近2000个。美国更是通过不断搜集和监测世界各地的生物资源,从一个农作物遗传资源贫乏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农作物遗传资源第一大国。我国形成了以长期库为核心,1个复份库、15个中期库、55个种质圃为依托的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保存种质资源达到53万余份,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超过一半被分发共享利用过。虽然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不属于种质资源强国,创新利用的发展空间巨大。
辽宁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工作。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多次开展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专项考察收集工作,一大批珍贵的种质资源得以收集保存。依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农作物、畜禽微生物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库和多处种质资源保存圃及动物保种场,目前建有种质资源保存库(圃、场)53个。通过开展系统鉴定评价,对特异资源进行分子标记和重要性状基因发掘,筛选出一批优异资源,初步建成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为推动辽宁省种业创新工作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1 辽宁省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平台建设情况
1.1种质资源库建设及资源收集保存情况
全省拥有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单位140余家,保存各类种质资源103.07万份(株、头、只、群、组),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12.71万份,畜禽遗传资源2.78万头(只),水产养殖种质资源85.18万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2.40万株。
▷1.1.1作物方面
全省现有省级作物种质保护单位7家,承担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李杏种质资源圃、山楂种质资源圃、郁金香种质资源圃、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甘薯种质资源库、百合种质资源圃、君子兰种质资源圃、北方粳稻种质资源库、爆裂玉米种质资源库、东北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东北野菜种质资源圃、草莓种质资源圃、树莓种质资源圃、秋子梨种质资源圃、葡萄种质资源圃、桃种质资源圃、苹果种质资源圃、甜樱桃种质资源圃、西洋梨种质资源圃、玉米(旅大红骨)种质资源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梨种质资源库等23个资源库(圃)。保存资源5.6万份,涵盖粮油、蔬菜、果树、花卉、药材等农作物。其中,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建设的综合性中长期种质资源库保存玉米、水稻、大豆等16种农作物种质资源3.1万份;保有野生大豆居群6347个,居全国首位。建有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3个,分别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熊岳)、沈阳农业大学的国家山楂种质资源圃(沈阳)、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兴城)。其中,李杏圃保存资源1646份,种质资源多样性为世界之最;山楂圃保存资源447份;梨、苹果圃保存资源3359份。
▷1.1.2畜禽方面
全省现有各类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单位10家,承担凌源民猪(荷包猪)保种场、建昌民猪(荷包猪)保种场、辽宁黑猪保种场(丹东)、辽宁黑猪保种场(昌图)、辽宁绒山羊保种场(2个)、豁眼鹅保种场、中蜂保种场(2个)、复州牛保种场、大骨鸡保种场(庄河)、大骨鸡保种场(大连)、柞蚕种质资源库。共保存畜禽遗传资源8072头(只),蜂遗传资源172群,柞蚕遗传资源66份,基本建立了原产地保护与异地保护相结合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地方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荷包猪、复州牛、辽宁绒山羊、豁眼鹅、大骨鸡、中蜂等6个地方畜禽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荷包猪、辽宁黑猪、复州牛、沿江牛、辽育白牛、辽宁绒山羊、豁眼鹅、大骨鸡、中蜂等9个畜禽品种列入省级保种目录。
▷1.1.3水产方面
全省现有各类水产种质资源保存单位15家,分别是刺参水产种质资源场、虾夷马粪海胆水产种质资源场、魁蚶水产种质资源场、黄颡鱼水产种质资源场、中华绒螯蟹水产种质资源场、鳜水产种质资源场、大连三山岛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海洋岛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獐子岛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圆岛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双台子河口海蜇中华绒螯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遇岩礁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辽宁浑河源细鳞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辽东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葫芦岛市建昌六股河中华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存种质资源85.18万组,鉴定评价54组,涵盖鲶鱼、镜鲤、刺参、海蜇等140种。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海蜇、细鳞鱼、中华鳖、中华绒螯蟹、瓦氏雅罗鱼等73种水产种质资源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建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8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保护面积13480.9hm²,其中核心区面积5185.4hm²。
▷1.1.4农业微生物方面
全省现有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5家,承担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植保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蛹虫草种质资源库等5个种质资源库。保存5000余种微生物种类约60000份。
1.2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情况
辽宁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优势,积极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工作,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农业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创制了一批新品种,推动了相关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先后选育玉米新品种300余个,累计推广1.33亿hm²(20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选育水稻新品种138个,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创制出特色专用高粱亲本系1200余份,育成品种44个,累计推广123.89万hm²(1858.4万亩),新增效益46.5亿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推广“阜花”系列花生新品种22个,比原来主推的外引品种平均增产15%~20%,种植面积占辽宁花生总面积40%以上。育成“辽豆”系列大豆品种72个,辽豆11号成为全国含油量最高(22.84%)的大豆品种。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铁丰18号是我国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春播大豆品种,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选育果树新品种110余个,沈阳农业大学培育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树莓新品种秋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粉果西红柿新品种辽粉185、园艺504成为全省主推品种,大葱品种占全省生产面积的30%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辽宁省蚕业研究与应用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设有国际野蚕研究中心,创制选育新品种5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占全国适宜面积的80%,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
2 辽宁省种质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公益性、长期性的属性,需要保证持续稳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完善设施功能,才能确保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辽宁省内种质资源平台经过多年的运行呈现出了诸多问题。
2.1平台分散,技术标准不达标
省内每个育种单位或每名育种者都有各自的种质资源保护方式,但大多无法达到国家标准。存在前期预处理不规范,烘干标准不达标等情况,种质资源分类不标准,容易混淆。目前唯一达到国家保存标准的只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种质资源库,但也存在库容严重不足和保存设备老化等问题。
2.2仪器设备不够完善,基因挖掘不充分
省内现有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平台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个别企业,属于公益性、基础性工作,投入不大,缺少先进的仪器设备,致使许多种质资源材料得不到有效的鉴定评价和综合利用。
2.3人员队伍相对分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部分研究单位单独设立资源保存的部门和人员,从事资源保存和鉴定评价的科技人员少,大多数科技人员兼职从事资源工作。资源保存利用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也相对不足。缺乏健全的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资源收集保存和种质创制利用研究各自为战,各平台开放共享不足,没能构成协同创新的关系。
3 辽宁省种质资源平台发展的建议
3.1提升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对现有条件落后的种质资源库(圃、场)进行升级改造,按照国家标准完善配套设施,以满足种质资源保护需要,逐步实现全省种质资源规范登记保存。
3.2加大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力度
搭建一批围绕主基因型鉴定平台和表型鉴定平台,重点开展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生物数字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等工作,争取创制一批具有辽宁代表性的新品种。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通过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素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水平。建设一支资源收集保存、表型鉴定评价、重要遗传性状挖掘、新种质创制的创新团队。(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自《辽宁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建设发展建议》
☞作者:崔玥晗,孙大为,孙慧君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刊于《中国种业》2023年第11期1-3页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