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旱地玉米试验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
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日前,记者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举办的旱地玉米推技术提单产现场观摩与交流会上了解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以旱地玉米覆膜密植全程机械化为核心,联合粮食种植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在甘肃省平凉市的泾川县高平镇和庆阳市镇原县上肖镇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连续3年实现旱地玉米“吨粮田”。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站长樊廷录介绍,根据专家现场机收实测,今年试验站筛选出的10个玉米品种,延期50天在隆冬季节机械粒收,籽粒水分降低到16%-18%,机收损失不足3%,百亩示范田“陇单636”“迪卡159”“五谷737”“和恒5266”四个品种每亩单产在1004-1135公斤之间。过去10年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实践再次表明,旱作区的粮食生产大有潜力可挖。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李少昆介绍,密植、机播、机收和生物降解膜带动了旱地地膜玉米生产方式的转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团队长期坚守生产一线,多年研发的多功能播种机实现了垄沟覆膜、施肥、膜上穴播的艺机一体化,作业效率较人工提高了近5倍;低水分机械粒收代替了采穗收割;全生物降解地膜代替常规膜,机收后土壤深翻30厘米秸秆全量翻压还田,实现了地膜减量与地力提升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