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昆虫基因组学创新团队联合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揭示了草地贪夜蛾对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A的抗性机制,首次鉴定得到了抗性关键基因SfMyb。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草地贪夜蛾是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种植转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 (Bt) 作物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之一,其中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A)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营养生长阶段产生的一种新型杀虫蛋白,对多种重要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然而,对于营养期杀虫蛋白的作用机理和抗性机制的研究仍然非常匮乏,阻碍了抗虫作物的研发和应用。
科研团队以重大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为模型,通过35代的汰选,鉴定得到首个营养期杀虫蛋白抗性基因SfMyb,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抗性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在抗性种群中发生变异,导致该基因表达量下调,影响了下游靶标基因的表达,进而介导抗性的产生,在草地贪夜蛾体内敲除或者敲低该基因后,幼虫对Vip3Aa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该研究成果为保障未来Bt抗虫作物的可持续种植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和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马昕怡)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69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