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麦S说 ,作者麦S
问题的提出
有人问:我们某一个小麦品种,在河北遵化做越冬抗寒性鉴定时,其能够抵御零下18的低温,但在河北中部或南部种植,冬季降温超过零下10时,就发生冻害了,这是为什么呢?所在种植区域冬季气温较河北遵化要高多、幼苗基本条件也达到了冬前壮苗标准,这冻害怎么就发生了呢?
可能,这样的问题或困惑不是发生在一两个人身上,或也不是光在河北某个地区发生,它或成为过不少人所一直纠结、不解的问题。
忽然就“不抗冻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笼统回答
简单的说,是同一个品种,由于种植区域(环境)变了,其表现就会跟着发生改变——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在遵化没有冻害的原因
近些年,在不少的高产品种中,它们大多有一定的“春性”表现,但越冬抗寒性又表现较好,这样的品种种植在河北遵化,由于遵化那里秋季+冬前的气候冷凉,从秋季到初冬,气温都是在平稳的下滑,直到入冬。
生长在这里的小麦,即使是其有“春性”成分,但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具备,让其“春性”不能充分表达,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疯长”的表现没有;且,这里的幼苗,它们所经过秋季到冬前、再到冬季气温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规律,它们冬前有充分的“练苗”期,入冬时,由于气温规律下降的作用,它们早已经进入了“休眠期”——细胞液或生物膜变得粘稠,活性淀粉转化成糖,蛋白质明显增加……我们知道,进入休眠期的小麦,会对外界环境条件反映迟钝,而这个“迟钝”就是对自我、对小麦最好的保护。
此时,气温再降低,对它们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哪怕是零下18,它们也照样儿。
在河北中南部种植发生了冻害的原因
同一个品种,种植在了河北中南部时,由于这里秋季或初冬、乃至冬季的气温变化都较大,冬前小麦幼苗不仅很难得到“练苗”的机会,想要在冬前进入“休眠期”则可能更难!可能,很多小麦品种、材料,今天(12月9日,曲周的最高气温是零上11)还在长呢!特别是一些对光周期(长日照)反映迟钝或不敏感的品种、材料,它们在某时段“极端高温”的作用下还会进入二棱期,甚至基部节间都有了要伸长的“意图”,这是不是又有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嫌疑呢?
此时它们的细胞液、生物膜较稀,糖类物质还是以淀粉形式存在,更少有蛋白质的大量积累……低温来了,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降温,这一类小麦没有准备,或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冻害发生了。
此时,哪怕降温不是过于剧烈,小麦冻害发生也会有可能。
品种有春性表现不一定是坏事儿
说到了这里,我一下想到了蔡旭先生较著名的高产小麦品种——农大139.
农大139是一个复交组合的后代,四个亲本中,有一个亲本是春麦。
农大139,与蔡旭先生以前的众多小麦品种不同,它虽然越冬抗寒性很强,但它有了“春性”的表现——幼苗颜色淡了,叶片较宽大了,幼苗习性直立了,幼苗生长很强了……或,(我个人认为)也正是由于农大139的这些“春性”表现,才成就了农大139在当时的高产超高表现……这又与我们当下很多高产品种表现及背景有些近似了。
只是可惜,蔡旭先生那个年代,没人将农大139拿到河北中部、或更靠南的地方种植,这样我们也就很难知道农大139在秋季、初冬,甚至冬季对环境变化、特别是“极端高温”下的反应了……
小麦高产更高可能产离不开“春性”表现,但更加离不开越冬抗寒性强的表现,这看似是矛盾的,但可能有另外、我们希望有另外!
这是曲周小麦育种田昨天(12月8号)的模样,看其嫩绿的表现,说明还没有进入休眠期
来源:麦S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