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SUMMARY
见到杨雅生,会惊讶于他的精气神,很难和60岁联系在一起。
满怀热忱,杨雅生依旧奋进在种业一线,在创世纪种业任职副董事长,在亚太种子协会任职执委,还是中国种子协会常务理事、深圳市种子同业商会会长、广东省第十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身兼数职。
种业圈里,大多数人的微信头像都是玉米、水稻和蔬菜,而杨雅生的头像,是一个放大镜正在探索DNA双螺旋结构,从事种业的人都知道,这是生物育种的标志。可以说,杨雅生是中国第一位探索农作物生物育种技术的企业家,从2002年便开始布局。
在他和伙伴的带领下,北京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下称“奥瑞金”)创造了多个“第一”。在传统的中国种业率先提出高标准种子质量理念,实践积极主动的基层推广和大规模电视广告营销的方法和技术服务,2005年,奥瑞金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2004年,杨雅生加入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下称“创世纪”)后,带领公司披荆斩棘,从面临倒闭到转亏为盈,三年创造数千万利润。
中国种业的江湖里,一直有他的故事。作为著名技术派企业家,杨雅生一直以眼光独特、管理有道、战略思维领先著称。
现在,创世纪棉种市场占有率居于国内前茅,新型抗虫棉、三系杂交小麦、超级稻、寒地杂交粳稻育种研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耐旱、耐盐碱等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新疆地区的棉花品种,已获成功,大田表现效果显著。作为亚太执委和深圳市种子同业商会会长,他更是频繁开展国内外种业考察合作交流,积极宣传推介良种,持续增强企业行业自律。
1995年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转身就回国从事农业。近30年如一日,专注一粒种子的事。他总说,种子质量无小事,宁愿不卖,也不要把差的种子放进市场。
今天,南方农村报《农财对话·“芯”思维》栏目专访杨雅生,梳理他在种子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种业变局当下,他对转基因、基因编辑的思考和见解,对种子企业和中国种业的发展建议。
弃医从农
牵头创立种业公司
Q1
1995年,您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导师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多次留您在美深造,从医前途无限。但您做了两个让人不理解的决定,一是转身回国,二是弃医从农,为什么呢?
杨雅生:1995年是我人生的重要时期。选择回国,因为当年国内有更多机会施展拳脚。如果留在国外,我应该会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但我更想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
弃医从农,主要是一位外交官亲戚的影响,他是我进入农业的“引路人”。当时,国内外农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农业是一个潜力、机会并存的产业,亲戚认为我应该从事农业。但我当时对农业的印象,一是很累,二是不赚钱,于是我开始做功课了解、研究农业。利用课余时间去拜访农场主,了解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几十、几百公顷的农田非常壮观、发达,很多硕博毕业生都会去农场工作,周边学校有新的应用技术也会在农场先实践,研发和生产的关系十分贴近。种子涉及产量、质量等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源头和关键,于是我便选择了种业,一干就是30年。
Q2
对于过去近30年的种业经历,请您用一个关键词或一句话来总结。
杨雅生:一个词就是专注吧。30年的时间里,我就坚持和专注地做了一件事,就是种业。术业有专攻,能认真的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可能还有利益更高、更稳妥的工作,但没有比种业更好的。
△杨雅生主持亚太种子协会中国会员座谈会。
Q3
从业多年,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杨雅生:1997年,三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北京创立了奥瑞金。当时,韩庚辰专注搞科研,我负责市场、营销以及管理,而公共关系和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则是袁亮的强项,这是一个非常高效、合拍的创业团队。公司从三四个人开始招兵买马,两年内便迅速成长为一个年利润数千万元的明星企业。
期间,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我最开始做种业的时候,去全国各地做市场调查,当时的种业市场,到处都是论斤卖的散装种子,一个大箩筐里放了几个勺子,要多少就称多少,农民买种子都要背一个大麻袋,播种之前还得重新筛选,怕不出苗每穴都要多撒两三粒种子。同时,种子没有包衣、没有标识标签,真假难以辨认。
1999年,奥瑞金在业内率先进行“变法”。首先是对种子进行包装,针对不同区域农户用种量大小,推出了1公斤、2公斤和5公斤等多种规格、经过机械化筛选的精包装种子,方便农民购买和使用。同时,奥瑞金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为每粒种子覆上一层由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构成的红色“外衣”,不仅提高发芽率,而且防虫、抗病。这些举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奥瑞金以此为中国种业树立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
Q4
生物育种技术一直是高风险投资,尤其在中国,当时您和伙伴是从什么考量出发,决定让公司介入生物育种技术?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困境?是怎么处理的?
杨雅生:生物育种技术,从技术上来讲,一直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手段之一,是一个强大的、改变种业的工具。站在企业角度来说,用得好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坚不可摧的“护城河”。生物育种技术虽然是高风险投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高回报。不是说预测,是能从国外种企发展看到实际成效,当时以孟山都为首的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收购、兼并,获得了巨额效益。
一个技术,没有投入,哪来的收获。但21世纪初,国内大部分种子公司面对转基因这一领域,想介入都有相当大的困难,只有一些大公司、大企业才有能力去研究。2002年,当我们提出生物育种技术战略部署时,奥瑞金内部股东没有人持疑,当时的效益也可以支撑公司进行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此后,奥瑞金每年研发投入不少于数千万元,而且这不是资本市场上的钱,是公司真金白银的利润。当时,我们还耗资巨大从中国农科院等研究单位购买了三大转基因专利技术,不仅研究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还涉及转基因固氮、耐寒等性状。
起死回生
把危机当“跳板”
Q1
2004年,您加入创世纪并使公司扭亏为盈,其中做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杨雅生:2004年,我到创世纪担任总经理,面对公司的“三无”困境(没有证、没有钱、没有品种),以及仅有16人的队伍,我除了“借鸡生蛋”,别无他法。
同年秋天,我们先后取得了“鄂杂棉11号”和“鲁研棉23号”两个品种的独家使用权。连续两年在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举办上百场抗虫棉现场观摩会,使这两个品种分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创世纪靠这两个品种“活”了,公司转亏为盈。到2008年,创世纪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创造利润数千万元。
其中,我觉得比较关键的点是选好产品,好的品种和质量,是创世纪转危为安的关键。2005年雨水多,棉花浸泡严重影响种子质量,眼看着全行业棉种质量堪忧,我们果断地做了一个决策——把所有的“僵瓣花”挑出去,剩下的就都是好种子。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坚持做到了,把危机当做“跳板”,才能让农户看到创世纪棉种的好质量。
Q2
业界评价,奥瑞金是能代表中国种企过去发展方向的典型例子,从奥瑞金的发展经历来看,您认为可以给种企提供哪些思考?
杨雅生:种子质量无小事。创世纪、奥瑞金的人都知道,我不允许质量不过关的种子走进市场,宁愿不卖,也不要让差种子去影响种植户的产量。我在奥瑞金十年总结上也曾经说过,我们十年时间,只做好了一件事,就是把种子质量提上来。没有人不知道种子质量重要,但是真正做好的没有多少。
品种要有可持续性。当下及未来,都是技术的时代,种子公司要有好品种持续推出,更迭换代,而不是依靠一个品种“一招鲜吃遍天”。所以品种一定要有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即使做不到每年推出新品种,也要三五年一新。品种不在多在精,奥瑞金当时快速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豫玉22号”“临奥1号”“蠡玉16号”,3个产品创造了95%以上的财富。
纳斯达克上市,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奥瑞金成立不到八年就在美国上市,第一次融资6千万美元,第二次融资3千万美元,资本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期权期股长期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积极性。
公司起步就要重视基础管理。很多人认为企业做大了,再来抓管理,但我个人认为那一定会有问题。打个比方说,要盖高楼大厦,地基是关键,否则越大越容易坍塌。企业要做大,必须一开始就得规范管理,除了完善的制度之外,尽量使用技术手段,比如ERP、OA、K3(进销存)、ISO9000(质量体系)等来保障管理到位。
△杨雅生2023年度深港惠三地种业发展座谈会上发言。
Q3
现在,生物育种政策开始明朗,今年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审定。您有什么感受和见解?对科研院所、政府有哪些建议?
杨雅生: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其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一个基因一个产业”已经成为现实。
今年,生物育种的春天来了。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审定,有多个转化事件,区域遍布全国,参与的企业、科研院所也多。可以肯定,推广速度会非常快,远超转基因棉花当年的推广速度。
实际上,转基因玉米、大豆的产业化,还是要吸取转基因棉花的教训。对政府而言,需要关注生态环境、转基因品种的监测等。对科研单位和企业而言,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随着转基因品种种质材料不断被育种利用,将来一个品种中,很可能出现不同单位的转化事件,这时候,就会出现专利权争议,如何去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提前考虑。
Q4
大家都喜欢用“朝阳”、“夕阳”来形容一个产业,您觉得目前的中国种业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产业?为什么?
杨雅生:从以前到现在,我都始终坚定地认为,种业是一个“黄金产业”。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目前国内种子的回报率相对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生产过程中,农民对种子的投入也比农药、化肥少,但种子才是第一生产要素,也就是说,种子的投入还远没达到第一要素的投入水平。
随着转基因、基因编辑技术等在种子上的应用,一定会给种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所以增长空间依旧很大,种业是一个永远有前景的“黄金产业”。
△杨雅生在第二十二届广东种业大会暨“百千万工程”种业交易中心启动上作报告。
集中度增加
种企数量还会锐减
Q1
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您看来,一个种业公司想要长期稳步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技术、资金、资源、还是政策环境。
杨雅生:一个种业公司想要长期稳步发展,技术是首位,因为产品始终排第一,硬技术就体现在产品上。目前,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生物育种等前沿性研究,才能更好推动本土品种升级换代。
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能加快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外部大环境,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就像转基因、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政策开放,会推动很多企业加速发展。
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和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创新无疑最重要,是人才来创新,什么叫人才?能够创新的才是人才。企业拥有一批踏踏实实、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实现自我造血。
Q2
您认为,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什么时候将会进入市场?预计会为多少农户带来多大收益?接下来,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布局才能利益最大化?
杨雅生:51个品种已经通过审定,获得转基因生产经营许可证之后,明年应该就会有第一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进入市场。后续,转基因种子的推广、种植面积会快速增大,特别是一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
转基因抗虫技术是一项稳产技术,转基因耐除草剂技术是一项节本技术,省钱省力,效益提升,无疑会使转基因种子在农民那里大受欢迎,这些在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上已经证实了;转基因技术还能减少农药残留、降低农残危害以及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此外,转基因的出现,企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便拉高了企业参与竞争的门槛。这时候,头部企业应专注于性状的研发,除了提高现有抗虫、耐除草剂性状外,还需要向抗逆、改良品质等方向发展;转基因是皇冠上的明珠,但不是万能的,还是要嫁接好品种。中小企业应注重品种选育,生产高质量种子,做精局部市场,抓好营销和技术服务等。
△杨雅生参加2023年亚太种子协会年会(新西兰)。
Q3
您觉得我国基因编辑发展,会重走转基因的老路吗?
杨雅生:不会。没有外源基因导入的基因编辑,就不会有转基因那么严格的要求,审批速度会大大加快。比如“舜丰生物”的基因编辑高油酸大豆,从申报到审批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转基因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都很高,但基因编辑不同,百八十万就可以介入,这对小企业而言,不失为一个新赛道。更短的研发周期,更少的资金投入,而且有更快速简化的审批流程,会推动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基因编辑研发队伍。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一定会推动功能农业的发展!
Q4
未来3年,您最希望行业发生哪些改变?您有什么建议?
杨雅生:十年间,国内种子企业从8700多家锐减至5000多家,减幅高达40%。但我仍然期待,中国种子企业能够从现在的千家为计,变成300-400家,这样的行业发展就是成熟的、健康的。未来3年,期待有更多头部企业,特别是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性状公司发展壮大。
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种子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或有一定优势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卖掉”或“合并”,利用好资本才能持续发展,做大做强。
Q5
如果给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您会怎么做生物育种相关的决策?会等产业条件成熟了再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吗?
杨雅生: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布局生物育种,且布局与以前会大不相同。现在的产业条件,特别是政策已经明朗,企业要抓紧决策、投入,不要迟疑、困惑!
生物育种不能单靠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合力完成。过去,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不够,利用资本力量,加上合适的兼并收购,就是企业发力生物育种的“加速器”。同时,商业化育种,必须把生物技术(BT)、现代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技术等融合一起,形成以“BT+IT+AI”为典型特征的高效智能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体系,驱动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变革迭代,对生物种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写在文末
对于过去,杨雅生有成功有失败,有遗憾但不后悔。关于当下和未来,他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未竟的梦。
杨雅生说,自己有两家种业公司的经营经验和教训,未来希望可以跟业内人士多交流探讨,如果能让大家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有所帮助和收获,将是一种心愿和欣慰!
业内也非常期待
以后可以常常听到杨总的声音
记者丨钟海芳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