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油菜田里一片绿意盎然。走进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50多亩油菜试验田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管理下,尽管经历了低温冰冻,不同品种的油菜依然长势良好。
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冬季油料作物,不与主粮作物争地,扩种油菜是提高国产食用油自给率的关键一招。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24年国家油菜品种试验技术研讨观摩会上了解到,国家油菜品种试验自开展以来,逐步建成品种筛选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科学规范、数据权威的国家油菜试验筛选平台,为继续扩大油菜面积输送了优良新品种,支撑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平台支撑 油菜品种试验水平提升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提出要多措并举发展油菜,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油菜扩面积、提单产、提产能,对油菜品种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依托国家油菜试验平台,我们大力推进国家油菜育种联合攻关,不断加快高产高油、短生育期、耐盐碱品种的筛选和示范推广力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玉玺表示,国家油菜品种试验工作要紧盯种业振兴重点任务和油菜产业发展形势要求,找准定位、做好支撑。
据介绍,目前国家油菜品种试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新品种试验、抗性鉴定体系和展示示范平台。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在加快筛选生产急需品种、引领推动品种选育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品种试验是联系育种创新和农业生产的桥梁纽带。2016年种子法修订实施,我国油菜品种由审定转为登记管理。“目前品种登记的基本思路是遵循事前放开,把品种的入市权交给申请者,不再设置入市门槛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后,优化审批流程,统一审查尺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全方位加强管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技术登记处副处长李荣德介绍,国家油菜品种试验在技术规范和育种水平比较上树立了标杆,要在服务育种创新、服务农业生产、支撑品种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近5年,国家油菜新品种试验在全国23个省(区、市)分布8个生态适宜区的冬油菜和春油菜,开展92个试验组别、1013个试验点次试验,完成了1075个(含对照)新品种试验任务。获得国家登记及推广油菜新品种209个,其中含油量高于50%品种超过30个、生育期短于185天品种超过20个、抗裂角品种5个,充分发掘了一批抗倒、高油酸、抗病、株型紧凑、耐除草剂、耐密植、适宜机收的油菜新品种。引导油菜科研与生产适应我国农业生产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油菜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聚焦产业需求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的油菜品种含油量一般只有40%-41%,2000年以后,品种改良得到迅速发展。到2010年,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品种普及率达90%,油菜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告诉记者,新时期的油菜产业发展正在呈现以油为主,油、菜、花、蜜、饲、肥、药等多功能利用相结合的特点,加工增值,提高效益。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区域充分利用冬闲田、丘陵山区、边角地等扩种油菜,因地制宜建立完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聚焦油菜机械播种、收获技术瓶颈,确立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选择推广油菜精细地机条播、少免耕机条播、开沟起垄摆栽等耕种技术,以及机械联合收获、分段收获技术,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持。“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生产、适当生育期的油菜育种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高产和稳产,稳产是抗逆性和适应性的综合表现,面对当前气候多变,发展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的油菜栽培模式更重要。”傅廷栋介绍,特别是耐盐碱油菜品种的选育,不仅增加了油料产量,而且在一些地区将油菜用作饲料,能够有效缓解当地畜牧业饲料原料缺乏的问题。此外,通过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修复利用盐碱地技术体系,耐盐碱油菜做绿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与盐碱地治理“以种适地”的理念相契合,在新疆、内蒙古、吉林以及南方沿海不同盐碱地试验示范表明,耐盐碱油菜修复、利用盐碱地的效果显著。
据了解,傅廷栋团队从2005年计划耐盐碱油菜研究,2007年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盐碱地试种“华油杂7号”,实收亩产超130公斤。2010年以来先后开展资源筛选、机理及基因定位等相关研究。从3000多份油菜资源中筛选到40多份耐盐碱材料,并筛选、育成耐盐碱品种“华油杂62”“饲油2号”“华油杂158”等耐盐碱油菜品种。
这次大会聚焦油菜品种试验重点、难点问题,搭建了油菜品种试验交流平台。国家油菜品种试验也紧密围绕国家种业战略需求,在平台建设、试验方法、管理规范等方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邓乾春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油菜品种试验工作将继续坚持公平、公开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实施方式,为强化品种管理、推动油菜育种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助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