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李继军:中国种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18  来源:南北学苑  作者:李继军  浏览次数:999
 

      摘要:本文将通过梳理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现状,结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系列新政和国际种业发展规律,预测中国种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新格局、新趋势。关键词:种业生物育种知识产权兼并重组电商人才种二代

      引言:我们对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稍作修改,就可以恰当地诠释现在的种业市场形势: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孕育财富的时代,更是一个困惑、失衡的时代!中国种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种源安全”、“种子安全”等之后“走向全球”的窗口期。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未有独立的种子产业。生产上使用的种子大多是农家种,类型繁多,产量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种子工作和相应的学科受到重视而逐步加强,使我国种子工作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我国第一部《种子法》2000年颁布实施前,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概括起来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一是农户自留种阶段。

      在这一阶段(1949-1957),在各地区,农业用种由计划委员会审批。1956年7月,农业部门制定《五年良种普及计划》,开展群选群育运动,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由于这种方式造成种、粮不分,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产量不高;

      二是“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年间,农村普遍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部提出了农村用种主要靠农业合作社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必要的调剂,简称“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但由于存在自行调货,商品化程度低,良种推广活动范围较窄,水平较低;

      三是四化一供阶段。这一阶段是种子产业开始形成期(1978-1995)。至2000年《种子法》实施;

      四是种子工程阶段。种子工程阶段是种子产业化发展的阶段(1995-200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原有种子体制存在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且阻碍种子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国务院不失时机提出实施种子工程,从而把我国种子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中国的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种子行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传统的种业行业格局被完全颠覆,此后的20多年中,中国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中国种业近二十年发展回顾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中国种业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种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可以把这二十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以《种子法》和《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011)8号)的颁布实施为标志

      1.12000-2010年,中国种子法实施后的十年2000年7月8日,《种子法》经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于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种子法》的实施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种业领域涌现井喷式的创业热情,呈现出从遍地开花到百强竞雄空前繁荣的局面。

      1.1.1种子企业数量井喷。《种子法》实施,政策壁垒打破,持续增长的市场和良好的利益空间,吸引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据农业部资料,种子公司由2000年时的2700多家增加到2010年的8600多家。

      1.1.2种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有科研院所开设的种子公司,还有一批享受优惠条件“下海”学人新办的种子公司。

      1.1.3种子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一些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继合肥丰乐种业成为“中国种业第一股”之后,隆平、亚华、敦煌、登海等种业也成功进入市场,特别是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成为首例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成员。

      1.1.4品种审定数量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有效地维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力地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培育,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权有偿转让,以及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全国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水稻玉米小麦品种,国审占60-70%,三大主要作物涌现出玉米品种郑单958、水稻品种金优207、小麦品种郑麦9023等一批优秀品种。

      1.1.5种子管理步入法制化。种子法实施后,农业部制定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各省(区、市)也相应制定了种子管理条例或种子法规实施办法,为依法治种提供了有力保障。

      1.1.6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国内种业构成严峻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内种子市场对国际市场开放,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业务、抢占市场。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和德国KWS公司等多个外国种子行业巨头,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在中国投巨资进行新品种研发和技术本土化策略,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寻求各种合作伙伴扩大其在中国的研发和市场布局,对我国民族种业构成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2 2011-2020年,国务院8号文件颁布后的十年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011)8号),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的定位,把种业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视。十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2.1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目前,自主选育品种占种子市场总体份额达到95%。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玉米自主选育品种份额达到90%以上。转基因棉花从被国外品种垄断到自主选育品种占市场份额的95%以上。蔬菜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到87%。

      1.2.2种子基地“国家”队基本建立,种子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50多亿元,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52个“两杂”制种大县,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主体的种子基地“国家队”基本建立。通过基地建设,满足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70%以上用种需求,我国种子质量也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1.2.3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种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研体制从单一的科研单位研究到科研单位与企业研究共存,从单一的国有单位开展科研工作,到科企合作、民营机构独立开展科研等;推进权益改革试点,建立成果转化平台,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印发了中长期规划,资源保存年增加1万份以上,目前长期保存总量达到49万份,居世界第二位。

      1.2.4企业“多小散弱”状况明显改善全国种业企业由2011年的8700多家,下降到2019年的4300多家,前1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由15%提高到18%,前50强市场集中度由30%提高到35%。隆平高科进入全球种业十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超过90家,挂牌上市企业50多家,总市值超千亿元。

      1.2.5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增强2019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11.04亿元,比2011年提高近4倍,占销售额比例提高到6.99%;企业品种权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57.05%,成为育种创新主体。

      1.2.6政策法治环境明显改善2016年修订的《种子法》,同时制修订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法治种提供法制基础。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制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

      改革品种管理制度,开通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监管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制定涵盖种子质量、真实性、转基因检测等标准,建设农作物品种标准样品库,改善测试检验机构条件,为打假维权提供支撑。搭建种业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品种保护、品种推广等各项行业数据,实现可追溯监管。上述措施使得我国种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推动深化种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1.2.7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农化行业形成国际“三足鼎立”格局2017年6月8日,中国化工集团完成对瑞士先正达的收购,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通过收购先正达,可以推动中国农化、种子产业的升级换代,并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自此,全球农化行业形成美国、欧盟、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目前,全球种业前10强中,中国种企占两席,分别是先正达集团、隆平高科。22021年中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发展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中央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行动方案》明确了分物种、分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以此为标志,种业振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1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近年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国内考察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种子”,从“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问题导向、重点突破,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优化提升、构建体系的原则,紧紧围绕种业振兴重点任务,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工程。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2.2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品种审定速度会大幅放缓、数量大幅减少近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参试难、审定难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在2016年修订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拓宽试验渠道、缩短试验年限、实施引种备案等,随之品种数量迅速增加,品种类型丰富多样。“缺品种”的问题解决了,但品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审定准入门槛偏低、同质化品种多等新问题也日趋突出。2021年《种子法》修订,提高了审定门槛,重在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品种“井喷”局面将会得到改善。

      2.3玉米、大豆转基因放开,中国种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今全球共有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累计种植400多亿亩。2021年11月12日,农业农村部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部分种业规章公开征求修改意见。特别是在转基因应用方面的相关修改,是有序推进转基因的步骤之一。转基因育种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将使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转基因的放开,将深刻影响中国种业。

      2.4种业兼并重组加快全球种业新一轮并购整合已经完成,呈技术领先与市场垄断相结合的特征,强者更强的态势明显。目前,德国拜耳、美国科迪华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四成以上。中国目前有7000多家的农作物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基本现状。无论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还是行业发展规律,兼并重组都是有效的捷径。目前,正处于国内种企并购期,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正在加快兼并重组的速度。

      2.5全国多省成立“种业集团”公司,区域性大集团应运而生为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计划,提高本省种业竞争力,多个省份在出台促进本省的种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的同时,纷纷筹备、组建省级种业集团。目前,正在筹备或已成立省级种业集团的有:广东种业集团公司、四川种业集团公司、陕西种业集团公司、山东种业集团公司、重庆市种业集团公司、浙江省种业集团公司等。河南等多省也在筹备成立省级种业集团公司。后续将会有更多省份加入进来,整合省内种业资源,这是省级政府改变自身种业现状和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2.6大型央企强势进入种业目前,有10家央企涉足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销业务,分别是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中化、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中煤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等,尤其是中国中化和中国中信集团走在前列,并购种企频繁,将加快种业整合,提升中国种子企业实力,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3.中国种业未来十年发展十大新格局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于2021年12月24日第四次修订,自2022年3月1日起实施,为中国种业振兴保驾护航。2021年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依次出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等频频出现,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前端,种业振兴刻不容缓。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一个新的十年,也许又是一个新的行业周期,种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格局。

      3.1近年来,伴随中国种业振兴政策落地,国有企业强势进入,国有将成为种业的主题,中国种业未来十年异常活跃,转板、上市、融资等层出不穷,中化、中信隆平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将以更快的速度占领更大的种业市场。中国中化、中国中信等国有企业强势进入种子行业。中化巨资收购先正达,国内上市种企隆平高科被中信实际控制、荃银高科被中国化工实际控制,先正达中国即将在上海科创版上市,均彰显国有资本在中国种业发力的决心。

      除央企强势进入种业成为国内主要种企实际控制人外,多省陆续成立省级种业集团,在发展本省种业的同时,兼并重组本地种企也成了重要发展任务。国有资本控制国内种业,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目前,全球种业前10强中,中国种企占两席,分别是先正达集团和中信隆平,均是国有资本实际控制的企业。2020年统计中国农作物种业商品种子销售总额前十强有六家是国有、国有控股,前三强均为国有。

      为推动中国农化、种子产业的升级换代,并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完成对瑞士先正达的收购,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通过收购先正达,全球种业已形成美国孟山都、欧盟德国拜尔、中国先正达“三足鼎立”的格局。先正达中国正在筹备上市,在更大资本的加持下,兼并重组也会加快,其在种业市场也将会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隆平高科作为直接从中国种业市场崛起的民族种企,在中信进入之前已兼并重组国内多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种企。中信进入控股后,资本更强的中信隆平发展速度在加快,兼并重组将是主导的命题。

      3.2国有资本热情依旧,跨界、种业兼并重组将大幅度加快、频发,种企数量大幅度减少,种业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会出现。随着种业竞争在加剧,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兼并重组将大幅度加快,逐步形成少数几家大的上市公司和区域性集团公司的垄断局面。中国种子企业的数量也将大幅度减少,有望十年内保留在3000家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种子企业目前具有C证以上企业7000多家左右,“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基本现状。无论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还是行业发展规律,兼并重组都是有效的捷径,进而引发从中央到地方,从国企到民企的多方联动。一是中化、中信、中农发等央企将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二是多省组建省级种业集团,区域性大集团应运而生,将引起一轮区域性中小种企的兼并重组浪潮。目前,已组建或筹备的省级种业集团有:广东种业集团公司、四川种业集团公司、陕西种业集团公司、山东种业集团公司、重庆市种业集团公司、浙江省种业集团公司,河南等多省都在积极筹备成立之中。三是民营种企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也被迫加快兼并重组。北京大北农目前已加快种业兼并重组的步伐。资本的介入,必将助推和加速国进民退格局的形成。同时伴随国家种业振兴政策全面实施、市场持续增长和行业快速走向成熟,种业红利将依然凸显,资本热情会依旧高涨,跨界的投资融资规模将会扩大,区域种企业的并购、重组将会频发。业内外资本的涌入不仅仅带来了资金的优势,同时把跨界的新思路、新形式同步地引入到种子产业运作中来,类似贵州茅台商业模式的创新依然将会持续出现,类似先正达、中信隆平的品牌将会持续迭代,企业文化的输入与输出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会出现。

      3.3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作物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转基因将垄断国内玉米、大豆两大主要农作物种业市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认为:国际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而中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中国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方面短板明显。4.0时代育种离不开高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也有待进入商业化模式。如今,全球共有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累计种植400多亿亩。我国除棉花、木瓜少数作物外,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种子均未进入商业化模式。我国在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进展较快,已有成熟资源,转基因安全评鉴也均已完成。2022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新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转基因品种审定指日可待。2022年农业部已开展玉米转基因品种试验,品种审定并商业化将很快实现。大豆有望成为我国放开转基因种植的下一个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在生产上的突出优势,将使转基因种子很快垄断我国玉米、大豆的种业市场。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多年,但产业化迟迟未动。到了2020迟滞不前的生物育种产业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年我国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安全证书获批。2021年,为解决草地贪夜蛾和杂草危害问题,农业农村部对已获批安全证书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效果显著。2022年配套条例修改,产业化迎来了重要转折。1月,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四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了修改。2022年6月8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通知,《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和《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印发。此前已有多个转基因玉米、大豆获得安全证书。2023年12月6日,裕丰303等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通过审定。2023年12月25日,26家企业获发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2024年1月18日,8项转基因植物扩区全国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发放, 18项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首次发放(2项基因编辑植物、7项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和9项转基因植物),预示转基因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正被打通。我国玉米、大豆转基因即将放开,每年将带来产业增值千亿元。未来十年,随着转基因产业化,将促进种业集中度提升,促进寡头竞争出现、促进网络渠道变化,最终促进种子农业产业化之间协同。

      3.4高端价位种子将持续扩容,以主流品种为代表的主流种子成为种子企业高端价位定价、布局、战略制定的“参照”,未来十年行业整体增速将维持在15%左右。在十四五期间,整个种子行业将整体维持在一个高增速的趋势,其持续增长的核心是国家宏观经济与种业振兴政策的持续向好,从而促进种子市场整体份额的扩容。

      2005年先玉335籽粒的成功推广,开创了中国籽粒播种高端价位新时代,这是中国种子行业里程碑性的事件,充分表明中国种子结构性繁荣长周期的延续,产业发展继续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据企业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到种业三强中,先正达中国种子营业收入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15%;北大荒种业营业收入为7.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4亿元;苏垦农业营业收入为24.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亿元。近年来,基地涨价、原料上涨、人工成本持续增长,同时受大环境的影响,成本与利润分化趋势加剧,高端价位种子由少量向多量扩容,为高端价位种子奠定了基础。整体看目前的次高端价位种子和高端价位种子,都已经在单独的价格带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区域龙头企业也纷纷“导入”高端价位种子,并且在定价层面也纷纷参照头部主流企业,产出分化的加剧、地域效能、区域高价位市场培育、“高端价位”购种群体的扩大则是高价位的主要推动力。高端价位种子无论在价格上还是销量、销售收入上,都已快速增长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种子企业布局高价位也是势在必行,布局高价位的同时也可以拉动传统价格带品种。中国种子行业过去十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4.3%,预测未来十年将延续该增长态势,整体增速将维持在15%左右;同时,国家宏观经济与种业振兴政策出现全局性好转,种子行业的整体增长或将突破更高数值。

      3.5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将会加快育种创新的进程,但突破性创新艰巨,必将引导科企合作走向深入。知识产权保护是新《种子法》的重要内容,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将保护范围由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延伸到收获材料,将保护环节由生产、繁殖、销售扩展到生产、繁殖和为繁殖而进行处理、许诺销售、进口、出口、储存等。建立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标准,加大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为处罚力度。新的品种保护制度和审定制度将一些同质化的材料及品种直接淘汰,那些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的育种单位或个人将逐步退出育种行列。新的《种子法》从DNA指纹差异数量、品种产量、品种抗病性和国家加强规范联合体、绿色通道等方面提高了审定门槛,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但培育突破性大品种殊为不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力仍然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育种理论,均是企业无法比拟的。而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团队能力参差不齐,科企合作因企业科研投入不足也很难形成合力。随着种企竞争力的增强,科研投入逐渐加大,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进程将大大加快,比科研单位更具竞争力的工程化、商业化育种模式将逐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将进入企业或利用企业的育种平台开展育种创新工作。育种创新最终将形成科研单位种子基础研究和资源创新、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开展商业化育种的局面,但目前国内的科研状况很难实现,唯一的高效方式便是科企合作全面深入的有序进行。目前已经有多种科研单位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方式出现,科研单位利用企业的资金、平台开展商业化育种。甚至出现了浙江瑞丰这样专门从事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转基因育种的商业平台。

      3.6育种创新随生产需求向进行专业化分类,同时种子生产规范化、加工条件现代化增强。一方面,随着生活资料自给程度的提高,农产品专业化需求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资料现代化的发展,满足生产方式的需要也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面包小麦、酿酒小麦、青贮玉米等一系列专用性农作物商品的需求,机收玉米等满足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各类农作物品种的需求,带来的是各种育种方向的定向调整。同时,因种子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地域性等,我国种子生产大量存在异地生产,从而产生了诸多专业性的生产公司。由于种子的生产是在本季度大田种植或正在生长之前进行的,而在下一季度销售时反而受本季度大田实际表现影响较大,大田表现好容易造成种子短缺,反之,库存积压;加上制种成本与制种产量息息相关,而产量又受气候影响较大,局面更加不可控。多年来,出现大量委托企业将压力或风险转嫁给受托企业的情况,付款不及时、降价结算等时有发生。2021年底,在玉米杂交种制种方面,张掖市政府牵头、种子协会具体操作率先成立生产联盟,严格限制生产企业的进入,形成了先收部分预付款、交付种子时结算的格局,一举打破了过去种子生产企业在交货时或者销售结束等“秋后算账”的局面。有利于解决企业盲目生产的情况,种子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种子加工方面,因企业竞争力更强、资金更为充足,同时为降低人工成本,种子加工条件也将得到改善,现代化程度更高。

      3.7电商平台交易将会成为种子未来竞争渠道之一,种子营销渠道向多元化、扁平化发展,并催化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数据显示某电商平台2020年以来玉米品种在线销售额延续稳健增长态势:2020年线上销售额为2521万元;2021年线上销售额为2818万元,2022线上销售额为3120万元。某种子企业负责人近日也表态称,2022、2023年将继续加快推进自营、抖音直播带货、电商渠道建设,该企业对电商渠道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购种模式的改变促使多元化渠道的崛起、电商渠道的发展推动线上种子交易规模将持续提升,电商多元分化成为种子行业的未来发展关键词。

      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电商的成熟,种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已彻底改变,线上线下同时宣传和推广将成为常态。自媒体已成为种子企业宣传的主要渠道,网络销售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增加。同时,随着耕地的集约化程度增加,种地大户、合作社等直接向种子生产厂家购种的比例也增长很快。在销售渠道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向扁平化发展,催化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此外,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比如绝大多数种子企业的IT系统是基于各部门之间的业务需求所开发,公司与科研育种、经销商、零售商、农户之间并未打通,数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信息联系的数据,没有相互之间交互的数据,也没有数据分析能力与智能决策方面的能力。这种现状短期内并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可以预见,数字化仍然是种子企业未来热捧关键主题。双线融合已成大势所趋,数字化这条路必然要走,因为此前在数字化领域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已经获得数字化第一桶金。

      3.8以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以满足多种生产方式的需要,实现种业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短期内我国的目标小麦、玉米、水稻基本自足,大豆30%实现自足。我国18亿亩耕地是有限的,高效轮作、复合种植、优良农机设备等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推广是大势所趋。2021年12月27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讲话指出:支持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加快推广新模式新技术,逐步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多措并举扩面积、提产量。随后农业部出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在全国主产区推广,在确保玉米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来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种业的发展需要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种子经营企业、育种单位等均需要围绕满足生产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撑。

      3.9中国种业人才流失、业内、跨界流动性持续加大,种子行业“招不到人”、“缺人”、“抢人”现象更加突出。2022年3月15日,大北农集团重磅发布:面向全球千万年薪招募一名首席科学家,同时,在2021-2023年,面向全球百万年薪招募百名高级研发人员,向农作物科技领域的精英伸出橄榄枝。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战略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推动农业高科技创新,前瞻性的引领产业发展,大北农集团全面开启高端人才战略,全速迈向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2022年刚过完春节,中国种子行业的抢人大戏拉开帷幕。据调查,2022年上半年,河南技丰种业集团、大北农集团创种科技、甘肃五谷种业、江苏明天、安徽丰大等种子企业纷纷发布营销、科研、新媒体、财务等招聘信息,部分年薪可达50万元,最高可达百万年薪。种子行业“招不到人”、“缺人”、“抢人”貌似在最近的几年来愈演愈烈,至2022年似乎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突出现象。当前,“人才战略”已经成为种企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行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转型,基于新的种业“游戏规则”及对于未来的战略布局,全方位地推进高素质和年轻化人才将会是诸多种子企业未来3-5年持续保持的组织基调。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种业新赛道方兴未艾,在种子行业巨大虹吸效应下,社会资本大量融入,行业并购重组及跨界布局频频见于媒体,资本涌入的同时,基于组织构建以及新的营销体系的完善,除了对于种子行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外,可预知的“抢人”战火也会因为新的营销模式以媒介传播、新媒体自作、直播带货主播等需求的调增延伸至行业外,跨界抢人的一幕也即将到来。

      3.10中国种子企业接班人选择、传承、培养、接任,将成为众多种企人才战略隐形的核心战略更加凸显、重要。新《种子法》实施和市场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种子企业家群体正从第一代逐步过渡到第二代,家族传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正成为近年来企业家群体愈发关注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同时,未来十年种子行业发展处于“新旧转换”的周期中,不仅面临新的种植结构调整,同时也面临新的营销模式下的业务调整问题。很多中小规模或区域性类家族企业,因为相对处于行业模式调整的边缘地带,一方面,老业务的业绩表现大多数呈现同比较差的现象,甚至进入业务增长的停滞阶段;另一方面,新媒体诸如线上、公众号文章、微信群宣传、直播带货等新业务或新渠道开拓缓慢甚至处于观望阶段。种子行业已经进入洗牌迭代、集中度阶段,而老一代打江山时期的创始人在面临当下变化巨大的内外市场营销环境时,往往会用以往的市场红利、品种红利增量逻辑来衡量市场确定方向,这显然不适应中国种业未来发展趋势,“种二代”成了不得不提的话题走向聚光灯前。自2015年以来,种业界都在提出关于二代传承的问题,其中某些种业对外发布了对“种二代”继承人的标准细则,如山东金海种业则在一次厂商大会上,增强金海种业与“种二代”的互动、交流、体验的情感,新任金海种业董事长邓秀峰女士一度成为种业网红。在种业变革凸显的未来十年期间,我们在考虑“种二代”的同时,有些种子企业也开始针对“经销商二代”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扶持和“拉拢”,希望通过“种二代”与“经销商二代”接班来平衡行业调整阶段与企业、经销商代际传承之间的矛盾,为企业平稳过渡和渠道升级做好基础。“种二代”、“经销商二代”与“种一代”、“经销商一代”在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社会认知以及种子使用者取向等均有差异,对于种子行业的理解、品牌运营模式以及产品选择等有着明显的隔阂,因此对于接班人的选择、培养和正式接任,会选择多元组合的方式,既有职业经理人、优秀专业人才的辅助,同时也有家族种二代的职能培养,以保证种业“传承”的平稳过渡,而这种现象在未来十年间,尤其在行业加速调整阶段,人才战略将成为种业隐形的核心战略并更加凸显、重要。结束语:中国种业未来十年发展十大新格局的出现,基于宏观经济和种业振兴大环境带来的种业新格局是必然。同时,完善品种升级、营销升级、管理升级系统方法论,从而实现中国种业结构性增长与突破性发展。中国种业未来十年,让我们一同见证新格局,践行新模式、新趋势!该文发表于22年,现在看仍有很好借鉴意义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