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杨凌农业高新区:传递科研薪火 点亮育种“芯”力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11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记者 刘云  浏览次数:383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传递科研薪火 点亮育种“芯”力量

新春伊始,正值春耕备种关键时节。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简称杨凌中心)内一派繁忙景象: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对一板板玉米样品进行DNA提取,开展分子检测;自动化温室里,科研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进行取样、移栽、授粉等工作。
 
  关中平原上,科研育种、智慧助农力量正在不断汇聚。农业农村部日前召开的农高区和科创中心发展座谈会指出,农高区要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的建设目标,探索与科创中心融合发展的新路径。1997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在陕西成立,如今,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地方的力量汇聚于此,共同打造种业创新高地,让良种、良法落地,助力农户丰产增收。
 
  科技赋能 良种培育加速
 
  七八个月内就能创制数十万株育种材料、仅用1代或2代即可完成目标品种的性状改良、2到3年便可推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这些数据是杨凌中心突破传统育种模式、加快良种培育的具体证明。
 
  杨凌中心成立于2019年,是先正达建设的种质创新和新品种一体化研发平台。在中心的自动化温室,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对温室内移栽的幼苗进行取样。据介绍,这里的育种人员戴上“基因眼镜”后,就可以精准预测育种材料是否具备想要的性状,再经过测试,最终选育出新品种。
 
  现场的科研人员介绍,这个“基因眼镜”就是分子检测技术。他们表示,传统育种大多需要通过观察性状的田间表现,不断地筛选、组合,周期漫长且充满偶然性。但通过分子检测等新技术,育种创新相对可控、可预期。借助分子标记技术,杨凌中心的育种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从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材料中筛选出所需基因,不再单纯依赖田间观察和验证。
 
  在杨凌中心,各种育种“黑科技”比比皆是。例如,国内首创的LED无极调光温室,可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和外界光变化实现光强动态调节,突破季节限制,比传统育种提速2倍多;国内最大的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年产百万株单倍体苗和数十万双单倍体,可以批量化创制优良种质,加速育种流程。
 
  种业振兴,引擎在科技。近年来,先正达以杨凌中心为支撑,大幅加快新品种开发和推出的速度,2023年,先正达共有12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玉米新品种44个,为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供良种支撑,加快育种升级迭代速度。
 
  三方联动 科研成果融汇共享
 
  一粒优质种子的培育,离不开科技的力量,也需要多方人才的汇聚。自2021年7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我国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正携手推动中国种业向育种4.0时代进发。在杨凌中心,校地企合作同样为种业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马江涛介绍,示范区集聚了约130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000多名农科教专家,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等科研单位,在校地企联动合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先正达以杨凌示范区为平台,开始在玉米育种领域探索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共建共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其团队2022年招收了3名先正达在职职工攻读博士学位,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实践路径。此外,先正达在杨凌建立了近1000亩高标准玉米生物育种基地,为学校高端生物育种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亚平表示,学校如今每年约有5000名研究生,是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能使更多科技成果和产业对接,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农业发展。
 
  在马江涛眼中,杨凌中心的校地企合作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希望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政府、科研力量和企业共同推动种业及更多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共同形成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
 
  全程服务 送方案到田间地头
 
  从育种基地到更广阔的农田,良种、良法如何落实到田间地头?近年来,先正达集团中国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中化农业MAP),派驻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打包式综合解决方案、一体化技术服务,助力丰产增收。
 
  河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也是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区之一。2018年起,中化农业MAP开始参与该地小麦种植,派驻农业服务团队结合当地的气象、土壤、作物特征等,制定并推广以“良种+良法”为核心的种植方案。例如,在播种环节,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在追肥环节,针对河套地区不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提供适合当地的水肥管理模式,制定针对性方案。农户在手机上打开“MAP智农”应用程序,即可收到综合准确的农情信息,并选择最佳时机进行精准的农事操作。当地种粮大户王克成表示,与中化农业MAP合作后,不仅小麦品质提高,亩产量也比以往提升了100到200斤,每亩收入增加150元到300元。
 
  先正达副总裁、种子业务单元总经理应敏杰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在服务农业方面,不仅需要搭建育种技术的创新体系,也需要构建市场服务体系。据悉,截至2023年底,中化农业MAP已在全国布局741个技术服务中心,形成500余套全程种植技术方案,线下服务面积3300万亩,直接服务农户10万户,年组织2000余场观摩技术培训,打造200余款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农产品。应敏杰告诉记者,通过中化农业MAP服务,不仅能够实现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品质提升,也能助力农业科技持续化发展。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