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玉米产业的N个关键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25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作者:张植宏  浏览次数:971
 

      总产2.89亿吨,亩成本1000元

      中美亩产差距扩大至296kg

      品种自主率91%,亟需培育耐密机械化品种

      推广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

      ……

      日前,玉米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作为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场专题报告会之一,来自玉米全产业链专家、企业家就推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提出了多个意见建议。

报告会现场

      概况:2.89亿吨、1000元、91%

      作为我国第一大作物,2023年玉米产量达2.89亿吨,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玉米单产为435.47kg/亩,与美国的玉米单产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已由1996年的197kg/亩拉大至2022年的296kg/亩。

      从供给端看,目前我国对玉米的需求整体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对饲用玉米的需求增长较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繁学院副院长徐妙云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对玉米的年需求缺口在2000万~3000万吨,有效供给和单产提升面临较大压力。

      “玉米生产人工投入过高,机械化水平不足,导致我国每亩玉米单的生产成本达1000元以上,远超美国的760元。”徐妙云认为,提高我国的玉米生产能力,需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农机、地力等补贴,优化补贴方式等方面入手。

      种业科技进步与良种更新迭代是玉米产销提升的关键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玉米生产历经地方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以及单交种等阶段,单产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已选育玉米单交种2.2万个以上,品种自给率超过91%。

      育种:种源是基础,创新挖掘利用

      我国玉米商业育种材料80%依赖于国外基础种质,相对缺乏耐密抗倒、抗病虫、抗逆高效、籽粒脱水快、宜机收原创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教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表示,要持续提升玉米产量、质量及生产效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等因素对优异品种的要求在发展变化,优异玉米种质资源的挖掘是永无止境的课题。“加强绿色抗逆种质发掘与创新、加快筛选培育适宜中低产田品种势在必行。”

      具体到产区,东北、黄淮海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玉米主产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以上、35%以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扈光辉介绍,东北区玉米生产仍面临品种数量多、病虫害问题多发、适应机械化籽粒直收品种较少等问题。

      他建议,多渠道拓宽种质基础,提高创新种质水平。如加强早熟和极早熟种质资源引进及创新、加强外来种质引进与本土化应用、加强热带和亚热带种质在东北区中的育种利用,此外还要重视利用和挖掘地方品种。

      黄淮海玉米产区是独特而极其复杂的农业生态区域,长期面临“五花八门”的自然灾害。“高产是永恒的主题,抗病抗倒是生产保证,绿色高效是战略导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丁照华指出。

      在种质创制上,丁照华认为本土种质有助于保证制种产量和适应性,外引种质则更有助于提高杂种优势,提升耐密、抗性、品质、脱水等品质。“种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思路、付出、悟性决定成败。”

      种植:耐密机械化品种+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

      在连续十九年丰收、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之后,今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新一轮千亿斤潜力何在?

      我国的玉米育种目标正从追求单株产量调整到提高耐密和抗逆的群体产量。以耐密抗逆宜机收品种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正在形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指出,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是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途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以合理增密和高质量群体构建为核心,推广该技术对于玉米单产提升的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玉米品种增产贡献率为45%,而美国已达60%。徐妙云指出,在大面积产量提升下,玉米品种的需求方向包括耐密机械化、耐逆绿色化及优质专用化。“转基因品种产业化将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制种:雄性不育去雄

      去雄是杂交玉米制种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玉米制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每年制种去雄成本超10亿元。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赖锦盛在会上指出,玉米制种去雄策略主要有三种,包括人工去雄、机械去雄,以及雄性不育去雄。“新型智能核不育制种技术是种业领域重要的新质生产力。”

      雄性不育制种具有多重优势。不仅能提升杂交种纯度,节省人工去雄成本和去雄期间管理成本。还能减少去雄时植株损伤,节省形成花粉的能量,营养集中供应雌穗,此外,还有助于提升制种产量,无需担心制种过程中母本流失,更好的保护品种知识产权。

      据介绍,我国科学家利用籽粒大小不同的雄性核不育基因制种策略,开发SMART制种技术,通过回交转育,聚合雄性不育、抗虫、耐除草剂三个转化体,是目前国内唯一可商业化应用的核雄心不育转化体。

      企业:研发创新是发展的根本

      目前我国玉米种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以私营企业为主,市场占有率在5%以上的的企业屈指可数。在科研上创新不足、在生产上成本过高、在营销上市场竞争无序、在人才上缺乏高质量人才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作为农业农村部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之一,东亚种业在育种研发上取得显著成效。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波介绍,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2012年以来,公司对传统育种组织和运行大幅度调整,重新组建育种科研团队,以工厂化育种技术体系的要求进行全链条布局,建设“技术先进,装备超前,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工厂化育种平台。

      “以种业科技为根本,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公司,进入世界种业前十强。”荃银高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全贵表示,公司坚持科研自主创新+科企合作,坚持国内国外同步发展,坚持经营创新发展,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创新,坚持人才培养创新。

      知识产权:自交系的品种权保护

      在玉米种业领域,新品种权纠纷已从杂交种侵权高发,转为玉米自交系的未经许可使用阶段,杂交种品种侵权事件和案件大幅减少。

      一知农业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旭强在会上介绍,一个玉米自交系可能有数十个品种甚至上百个品种应用。自交系的品种权保护体现在打击未经许可者以及开发并许可新的使用者进行应用,实际是一种有序的育种材料使用的行为。

      阙旭强表示,推进骨干自交系的维权和应用许可,将能更有效地维护育种家的合法权益、规范玉米育种产业的秩序,也有助于厘清许多玉米杂交品种的真实父母本来源。

      目前我国的实质性品种派生制度仍处于摸索阶段,尚不能有效管控修饰性育种的现状,对骨干自交系转育后知识产权归属没有明确规定。阙旭强在会上透露,一知(芙锐思)——玉米骨干自交系应用许可平台小程序即将上线。

      特种品种:鲜食、青贮、饲用要求各有不同

      鲜食玉米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史上增长最快的作物之一。目前全国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鲜食玉米育种正向优质化转变,优质、高端、货架期长的鲜食玉米品种更受市场欢迎。品种类型趋向多元化,生产经营则趋向规模化。

      “从高端品种的选育入手,加大研发力度,选育更多营养元素多、食用口感好、外观品质优的新品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所长吕桂华表示。

      在青贮玉米方面,“十三五”以来,国家实施粮改饲政策,使全株青贮玉米得到大力发展。优质青贮饲料已成为草食动物的基础饲料。

      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会长成广雷建议。加大对优质青贮玉米育种创新的支持力度,把握青贮玉米品种的发展方向,育出一流品种。“采用优良的青贮玉米品种是养殖业节本增效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专用型、通用型青贮玉米为主,饲草型青贮玉米为辅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对饲用玉米的需求正不断提升。基于食品安全,毒素始终是饲用玉米的第一关键指标。大北农集团2亿头猪工程、饲料品管总监尤娴表示,低毒素、高淀粉、易保鲜易干燥、不易破碎等均是饲用玉米必不可少的品质指标和营养指标。

      作者丨张植宏

      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