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标记,但实际应用上还是凤毛麟角。”“根据当前的大豆产业形势,预计2030年大豆总需求为1.31亿吨。”“客户提出需求,科研定向研发,锁定产业链订单,形成良种闭环。”......
进口量最大、自给率最低,毋庸讳言,大豆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最大短板所在。
严峻的产业形势倒逼大豆种业提档升级。出台扶持政策,推进良种攻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加工效能;培育消费习惯,促进产销对接……各环节共同发力,有力助推国产大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日前,大豆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豆的新成绩、新局面和新趋势,为我国大豆从种质资源大国迈向产能强国出谋划策。本次专题报告会是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的15个专题报告会之一。
用好种质资源
全面考虑种业4.0创新发展
一国粮食安全,系于种质资源。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看来,大豆种质资源,就是国家级的宝贵“财富”,亟待人们保护和研究。要充分利用大豆数千年积累的自然变异,结合标记辅助技术,攻关创造自然界暂缺的基因。
“种质资源利用,寡基因性状和多数基因性状要‘两手抓’。”盖钧镒院士介绍,寡基因性状方面,以抗病性为例,要充分考虑性状的测度标准,个别优秀种质资源要逐个测度与筛选,克隆并转移优异等位基因。多数基因性状方面,以蛋白质含量为例,优异等位基因分散在多个种质,要对种质群体整体测度,通过全基因组优化组合设计、标记辅助全基因组选择或标记辅助双回交聚合等手段进行资源利用和创新。
会上,盖钧镒院士透露全国大豆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构建进展。
据了解,群体构建广泛分布于三个大豆主产区、24个省(区),共45个单位围绕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从群体构建、亲本联合鉴定、新品种选育等各方面分工协作,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联合攻关团队。“目前,已完成2802份供体亲本6轮导入。”盖钧镒院士介绍,导入的亲本材料包括国外品种122份、地方品种622份、615份优异创新种质和1380份优良品种,为品种选育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理论上,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标记,但实际应用上,还是凤毛麟角。”盖钧镒院士说。
如何从大豆资源大国迈向大豆产能强国?盖钧镒院士表示,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慧育种。他建议,未来要全面考虑种业4.0的创新发展,应用各方面现代科技成果,不仅要有精准的基因型鉴定,更要有精准的表型鉴定,还要有高通量快速鉴定。同时,生物技术方面,要综合利用各类性状的自然变异和创新变异,要让育种家可以在产业上切实应用。
直面严峻形势
推动大豆种业提档升级
大豆是产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大宗农产品。据了解,2023年我国大豆产量为2084万吨,进口9941万吨,需求量为1.2亿吨,自给率仅17.3%。
“根据当前的大豆产业形势,预计2030年大豆总需求为1.31亿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坦言,如果按照近十年大豆单产平均增速0.8%,到2023年我国大豆缺口达到10854万吨,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拉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进一步指出,中国大豆产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单产水平低,是美国单产的60%,世界平均单产的70%。二是生产效益低,中国大豆的利润率仅为玉米的69%,而美国大豆的利润率是中国大豆的3.14倍。三是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亩成本高、含油率低、转基因品种尚未产业化。
严峻的产业形势倒逼中国大豆种业提档升级。
中国提高大豆产能的出路在于发展压榨大豆,培育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重点是产量突破,同时兼顾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吴存祥建议,比如东北北部产区在积温不足条件下,提升含油量和产量;东北中南部产区和黄淮海产区保持高油优势,重点提升产量水平;南方产区在保持高蛋白优势前提下,提升含油量和产量;西北产区在提高抗旱性条件下,提升含油量和产量。
“转基因是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吴存祥强调,高效生产需要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一方面,转基因大豆市场价值仅次于转基因玉米,另一方面,转基因大豆种子价格是非转基因价格的1.35倍,其中性状费用占比24%。基于此,相关企业亟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近些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因“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等优势显著,多次被写入“一号文件”。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介绍,2023年,该技术在全国17个省、1354个县推广面积达2087.33万亩,技术到位率显著提高。同时,雍太文也指出,应用时要综合考虑解决生产品种上常出现的问题。一是生育期不匹配,春、夏播用种混乱;二是引种不当,北种南引致使开花提前、荚数和产量严重下降;三是扩种致使种子量不够,假冒伪劣种子层出不穷;四是繁种量不够、种子质量差、发芽率低下等。
雍太文建议,大豆引种时需注意原产地区的日照时数长短,不能轻易将南(北)方品种引到北(南)方大面积种植,以免造成生产上的损失。品种选择上,玉米应选用当地株型紧凑、株高适中、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大豆选用耐荫抗倒高产品种。
延长产业链条
推动大豆产业韧性增强
当前,全国经营大豆种子的企业有442家。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种子企业有6家,注册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种子企业有70多家,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有2家。
“客户提出需求,科研定向研发,锁定产业链订单,形成良种闭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总监岳鹏表示,2010年盖钧镒院士便为圣丰设计了全产业链商业化育种体系流程图,从上游、中游、下游全方位布局,公司涉足全产业链业务,已连续十年蝉联国内大豆种子第一。
提及大豆全产业链的发展,岳鹏深有感触,在他看来,上游产业链要推动科企深度融合,明晰产权和估价,通过有偿引进、技术入股、共同开发等多元化合作方式整合优势资源、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打造合作共赢的大豆种业科企命运共同体。中游产业链以亲本创制、测试、培育为主,是分子育种的创新部分,通过不同技术培育新品种,高产是永恒主题。下游产业链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将新品种推向市场,同时为种植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加工是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提升利润率。
“豆浆产业产品丰富,但是门槛低、竞争激烈。”山东能豆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林指出,豆浆产业正面临原料供应价格不稳定、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工艺设备研发不足、废水高耗能等挑战。
挑战与机遇共存。当前,植物基产品受到全球追捧,豆浆作为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饮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厂家不断出海谋求更大市场。同时,技术创新发展,豆浆相关产品更加丰富,豆花、酸豆奶等层出不穷。
“数字化已在乳制品行业蔚然成风。”郑小林表示,未来,豆浆加工原料专用化、食用场景多样化、全豆利用等将会成为豆浆产业的大趋势。他建议,豆浆企业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的风口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作者丨钟海芳
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