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人种植管理3000亩的棉花,能实现吗?
在新疆巴州尉犁县的“超级棉田”上,艾海鹏和凌磊两个“90后”用三年时间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
“超级棉田”在病虫草害防治环节进行了重要的技术创新。在智慧农业系统的除草作业处方图上可以看见,通过遥感无人机巡田后识别出的杂草生长区域被标红,旁边紧跟着标注着杂草面积,而后系统直接将作业任务发布给农业无人机,无人机就在棉田里根据指令精准喷洒除草剂,防治草害。
用土壤监测仪获知科学准确的棉花播种日期、用遥感无人机巡田普查出苗率、用农业无人车全自主打药、撒肥……大大小小的机器在这个大的智慧农业系统中各司其职,不仅让机器代替人工下田劳作,还能通过一部手机或一台平板远程精准监测棉花的全生命周期。这就是所谓的棉花全程智慧种植模式,即围绕“耕、种、管、收”全环节,大幅度减少人员和对个人经验的依赖,降低化肥农药用量,提升棉花品质,帮助农户节本增效增收。
据测算,棉田数字种植模式与周边传统种棉大户相比,减少75.2%的人工,每亩人力费用节省175.3元,减少47.3%的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亩均节省水、药、肥及其他生产资料成本411.2元。从产量上看,“超级棉田”也从2021年平均亩产籽棉254公斤到2023年的420.9公斤。
今年4月,“超级棉田”的实验已然进入第四季,通过前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智能技术和人力的配合调整已逐渐在这片棉田中“开花结果”。不仅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防风技术、智能灌溉水阀、播种模式等方面也均有突破。
“我们今年采用侧封土的播种模式,用的薄膜是加宽后2.05米的,前两年我们用的是1.25米的,1.25米的上面是1膜4行的棉花,2.05米的是1膜6行,而且我们是用的小行夹带,能够更好地节水,加宽的薄膜可以加快地温的提升,达到出苗更快的效果。”凌磊说。
谈及“让种田像打游戏一样简单”的目标,艾海鹏坦言,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更先进的机器人、更聪明的农业AI。“要让传统农民像我们这样管理的话,可不能给他们很多负担,门槛很高的话,技术就非常难普及了。通过目前这三年的管理,很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这个过程确实是越来越简单,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