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泥土气,两袖小麦香。年过七旬的郭进考保持每天下地的习惯,遇到附近来请教他的老乡,经常一聊就停不下来。“郭院长在地里的时候,能从早待到晚,经常忘记吃饭。”同事评价道。
50年来,郭进考先后任全国小麦指导组专家、河北省小麦首席专家、石家庄农科院院长、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站长,育成小麦品种38个,应用面积3.8亿亩,增产小麦120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一个品种好不好,农民说了算。农民说品种好、能多打粮食,这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说起小麦,郭进考脸泛红润,皱纹也仿佛带喜。“能为别人做点事,可以说这辈子没白糊弄。”
01
“凡事做到最好”
/ 带动河北小麦单产提升 /
一个窝窝头掰三块儿,瞅着稀饭咽吐沫。1951年生的郭进考,长身体的年纪正赶上了饥荒。少年郭进考一边啃树皮一边想:要是让老百姓都能放开了肚子,可劲儿吃白面大馒头,该多好啊。
立志学农,如愿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工作的郭进考,上班第一天就遇到拦路虎。那时的农科所一无专家指导,二无试验材料,三无试验设备。当时的老领导一席话燃起了郭进考的一腔热血:条件差是现实,但说到底,人是决定因素,我们共产党人就是在一穷二白中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能干成事。
摸着石头过河。缺乏育种经验,郭进考隔三差五就到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单位,学习育种先进经验。没有试验材料,郭进考和同事三下西北、四去河南、五到山东、长跑北京,四处“化缘”,两年时间收集到500多份国内外种质资源。缺少符合标准的试验田,“到农村”。他们来到辛集市马兰村农场,一猛子扎下去就是40多年,将自己工作生活节奏与麦子的生长作息同步。
华北平原种粮从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对小麦提出了早熟的要求。“作为农业科技人员,课题在大地找、在农民身上找,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解决早熟和高产结合的问题。”
聚焦解决温饱问题,冀麦26创造超500公斤的高产纪录;生产上打造千斤县,需要更加稳产的品种,冀麦38创下超600公斤的高产纪录;节水、抗旱相结合,石4185创造超70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河北小麦平均亩产从200公斤迈向400公斤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串串测产数据,是小麦产业发展路上的脚印。郭进考作为第一主持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作为主研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思想上足够认真,还不一定能把事做好。在育种上也是一样,要抱着做到最好的心态。”如何摆脱看天吃饭的桎梏,还需要提升品种抗逆性、适应性,来应对气候变化。
为了筛选出适应性更强的麦种,郭进考创新“群个体同步选择”育种方法,采用温、热带选种法,往返河北、海南两地选种。“选种过程是一个高压过程,抗病感病一目了然。”郭进考说。
河北的冬小麦不经过春化,在南方结不了穗。如何加代繁育,郭进考想到平山县。“那里海拔高,九月份下种,十一月份起苗,再带着麦苗到海南移栽。”
有一次在海南栽苗,闷热的天气下起了雨。为了不误农时,郭进考冒雨把小苗及时栽到了田间。可是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湿热的天气使他得了皮肤病,至今仍有后遗症。
02
“要有民族精神”
/创制节水高产系列品种 /
河北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连续11年粮食产量超过700亿斤。小麦“吃水”,过去一亩地麦子浇一次要50方水,从种到收要浇五六水。
由于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河北省形成了近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漏斗区。“我们的井深从五米到四五十米,甚至达到一百米。我们不但吃老祖宗的水,还吃子孙后代的水,这会影响到未来发展。”日益下沉的地下水问题压在郭进考心头。
如何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粮食,要在育种上让节水与高产相结合。“节水,这个问题主要靠科技解决。”郭进考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 郭进考(图源:河北新闻网)
石4185、石家庄8号等节水高产品种陆续问世,实现了1水过千斤产量目标,这两个品种分别于2004年、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育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22年,郭进考最新培育的马兰1号小麦亩产863.8公斤,创河北缺水地区亩产最高纪录,一亩地提升产量一二百斤。中国工程院赵振东院士说,“因为水资源短缺是我国乃至北方地区的一个瓶颈,郭进考做的工作是在节水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实现优质效益的提高,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扎根越深,需要浇水的次数越少。”郭进考介绍,马兰1号根系发达,跟普通小麦品种相比,每亩节水50立方米左右,被鉴定为“节水高产品种”;具有分蘖力强、矮秆抗倒、成穗率高、亩穗数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等突出表现,深受农民欢迎,目前已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累计应用1000万亩以上,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
03
“科学的追求永无止境”
/ 让每滴水、每寸地生产更多粮食 /
这几年,身兼育种、展示、推广等任务的马兰农场更忙碌了。“我们开展无人机、种植技术、新农人等培训,有时隔天就有节课。”马兰农场副总经理姚立章介绍。
郭进考对教书育人格外重视,备课时每节课的内容梳理、数据分析、课件制作都亲力亲为。跟不同的人讲,也会思考讲不同的方向,重新做课件。今年4月,郭进考受邀给河北农业大学的学子做学术报告。报告ppt做了改、改了做,准备了一个月,郭进考仍在琢磨授课方向。“教书育人,不仅要在学术上传授知识,更重要是在思想上带来启发。让学生学农爱农,艰苦创业,不断创新。”
白天下地,调查材料拍照,晚上回去做记录并深入研究,处理案头工作,经常一忙就到了半夜……郭进考最享受的就是和小麦待在一起。目前,马兰农场常年种植的材料超过1000份,配组材料约400份,千亩育种田的育种计划郭进考都亲力亲为。
“我是‘媒人’,男女合不合适、有没有基因,孩子是不是品质好、产量高。”郭进考笑着介绍,配组之后如何让性状在预期时间达到分离目标,要对亲本足够了解,这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经验。“草帽底下论英雄,看你敢不敢下地。”
谈起育种,郭进考眼睛都在放光。“育种就像育人,苗期的麦子跟婴儿一样,要像母亲用心呵护;进入分蘖、拔节、抽穗等时期,就像接受教育的学生,要像老师一样悉心培育;成熟后就像毕业了出社会,开始接受市场检阅,要持续关注推广、跟踪服务,农民说好才是真的好。”
从石家庄农业科学院退休后坚持科企结合的道路,郭进考与河北大地种业公司合作,并在马兰农场成立了首个老专家工作站,聘任为老专家工作站1号站站长。
“身份变化都是身外的,我的地没变,研究没变。这么多成果都是从这块地出来的,是马兰农场帮助了我。”郭进考说。在一次活动上,郭进考分享育种见解:“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我们围绕增单产这一课题,对上千户农民进行了调研。目前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等融合发展,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在育成马兰1号后,郭进考又育成了节水、节肥国审新品种石农083、优质专用新品种马兰6号、高强筋新品种马兰7号等不同类型的新品种,为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小麦,让老百姓吃上更高端的面粉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丨陈迎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