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甘肃强化种质创新 打造“西部种业之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0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391
 
  立夏时节,在甘肃省金昌市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内,上万亩紫花苜蓿次第开放,争奇斗艳。 
 
  被称为“牧草之王”的苜蓿,对西部草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农业大学苜蓿科技团队(以下简称“苜蓿科技团队”),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师尚礼的带领下,长期与国际苜蓿资源发达国家进行资源交流,截至目前收集世界资源800多份。 
 
  苜蓿科技团队只是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的缩影。近年来,面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重要草种产业发展需要,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实施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开展了苜蓿、燕麦等西北优势特色草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科研“高大上”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介绍,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在西北寒旱区草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新品种(品系)创制,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团队共收集草类种质3200多份,建成210多亩种质资源圃。团队选育出16个苜蓿、燕麦、小黑麦、草地早熟禾、鹰嘴紫云英等性状优良新品系(材料),创制2个优异新材料;研究了苜蓿、燕麦、草地早熟禾等优良草类种质遗传多样性,深入开展了寒旱区特色草类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筛选和鉴定,挖掘出优异种质中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新基因。 
 
  苜蓿科技团队为破解甘南草原家畜营养不足难题,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研究田间试验,选育出抗寒能力超强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并配套开发寒作栽培专利技术,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成功将苜蓿种植区由暖温带扩展至3千米以上海拔的高寒带。 
 
  师尚礼介绍,“在国家和省级项目的长期支持下,育种团队育成15个苜蓿品种,部分品种已成为甘、宁、新、蒙、晋荒漠绿洲灌区、亚高山二阴区和旱作农业区的当家品种,推广面积近300万亩。” 
 
  推广“接地气”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广现有牧草品种,全面服务“三农”。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介绍,当前我国80%草种依赖进口,每年饲草缺口200万吨以上,“加强草种基地建设,提高我国草种生产自给能力,降低对草种进口依存度,是解决林草种苗‘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也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马晖玲说。 
 
  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联合”、用科技支撑金昌市苜蓿产业发展工作,苜蓿科技团队与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河西走廊金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基地。2010年,该基地扩展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学科研基地;2016年该基地邀请专家,通过草原站组织开展了以苜蓿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业骨干培训会。 
 
  苜蓿科技团队长期支撑金昌苜蓿产业和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公司的“丝路花雨”苜蓿草产品品牌化,推动金昌苜蓿草产品生产规模稳步扩大,使得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快速提高。 
 
  目前,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所育成的甘农系列苜蓿、陇燕系列燕麦、甘农系列小黑麦等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成为西部农牧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草产业发展、粮改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品种。 
 
  马晖玲说:“虽然甘肃省多样性的地理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但在一些方面仍落后,我们将继续强化种质创新,为打造‘西部种业之都’贡献力量。”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