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用良机 施良技 配良法 吉林省长春市高效推进水稻种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7  来源:长春日报  作者:梁闯 姜阔 田欣可  浏览次数:378
 
  初夏,正是吉林省长春市水稻插秧的黄金期,田间地头呈现一幅耕种画卷。
 
  5月22日,在农安县小城子乡镇江口村,随着一台台满载稻苗的插秧机奔向田野,一株株稻苗在水田中整齐排列,好似给水田披上了一件绿衣裳……
 
  插秧是水稻生产的重头戏。眼下,镇江口村正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迅速掀起水稻插秧热潮。“一台机器能顶十个人!”镇江口村党总支书记薛洪军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全村700多公顷水稻都实现了机械化插秧,十多天即可完成插秧工作。
 
  水稻,是长春市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粮食作物。由于昼夜温差大,又是一季稻,长春稻米素以品质优良著称,拥有“中国优质粳米之都”“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两个国字号招牌。2024年,全市水稻计划种植面积253万亩,截至5月23日,已完成水稻插秧124万亩,占计划种植的49%,而用良机、施良技、配良法,正是这幅耕种画卷的底色。
 
  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绿色种植与技术创新让水稻生产方式脱胎换骨。长春市以水稻标准化生产为手段,全面推进规模化经营,集成推广应用机械化作业、有机种植、综合种养、订单农业……高效的水稻种植模式大面积推广。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智能化机械化插秧成主旋律
 
  在镇江口村水田区记者注意到,植保无人机成为稻农的新宠。稻田边,飞手朱岩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将稻苗运送到指定位置,每完成一次精准“空投”仅需1分钟。他告诉记者,这种智能化生产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还能有效保护稻苗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伤,从而提高稻苗成活率。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今年,镇江口村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除育苗、插秧外,还采用无人机运苗的方式替代人力和机械。“我家的10公顷水田,全部采用无人机运送稻苗!”稻农陈海宝向记者介绍,“一台无人机,最大承重75公斤,每次运送12盘稻苗,每天运送2500盘以上,可满足7公顷稻田机械化插秧需求。”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是对过去稻农插秧情景的生动描写。如今,机械化、智能化已经成为长春市水稻种植的主旋律。
 
  “种水稻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说起即将完成的水稻插秧,镇江口村种粮大户吕占永对自家水稻插秧机赞不绝口,“种了30多年稻子,现在最轻松,机械化、智能化插秧给力!我家的32公顷水稻,5台插秧机同时下地,插秧速度全面提升的同时质量还有保证。”
 
  全量还田稻秆变“肥” 推广“农机+农艺”护好黑土地
 
  在榆树市大岭镇大龙村,爱民水稻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几台水稻插秧机,正向着最后的田块发起“总攻”。与大多数稻田不同的是,这片稻田如同镜面一样洁净,几乎看不到破碎的稻秆,“我们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前一年的稻秆都埋进地里了,没有漂浮物,看着还干净,更不会堵苗根影响水稻生长。”爱民合作社负责人于爱民说。
 
  那么,稻秆应用是怎么一回事?榆树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闫加永向记者解释道,“与玉米地相比,水田更容易腐熟秸秆!稻草和泥土翻浆在一起,生成了天然的绿色肥料。”今年,榆树市将稻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配套技术,作为“长春市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实施项目,域内推广面积达1000公顷。
 
  连续5年应用稻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配套技术,爱民合作社的稻田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应用面积已达120公顷。“产量提高5%左右,稻田越来越松软、有劲儿。”于爱民表示,“这项技术应用起来并不难,秋收后将稻秆粉碎均匀地抛撒在稻田里,科学泡田3至5厘米,再利用打浆机还田就行了。全量还田帮我们解决了处理稻秆的难题,每公顷还能节省600元到1000元生产成本。”
 
  稻秆变“肥”,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经过一个冬季,前一年的腐熟稻秆能实现减肥增产的效果,有效缓解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闫加永表示,这项技术核心就是“农机+农艺”配套融合应用,他们将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示范推广,鼓励更多农户参与到水稻保护性耕作中。
 
  “订单种稻”增收创收 全程服务吃下“定心丸”
 
  饮马河畔盛产优质稻米,眼下,九台区兴隆街道五家子村的君德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万昌异常忙碌。伴随农机的轰鸣声,一株株绿油油的稻苗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稳稳地立在水田里,张万昌现场指导,提供技术服务,“我们与农户签了订单,合作社提供种肥、技术指导、农业机械、收购销售等服务,而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国家绿色标准执行。”
 
  “订单种稻”,给农户吃下“定心丸”。通过“合作社﹢基地﹢订单﹢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只要种好地,秋粮就能卖上好价钱。“订单早就签完了,先销后种,不愁卖。大伙儿按一个标准种稻,米质肯定错不了。”合作社成员对“订单种稻”特别认可,“既提供优质的种子,又安排上门技术指导,秋收后直接把水稻拉到合作社售卖,心里踏实有底气。”
 
  水稻还未种,订单先“上门”,一张张“订单”将农户串在了产业链上。张万昌坦言,他们的订单农业能闯出名堂,秘诀之一就是服务,“对于种植水稻新品种,起初,乡亲们不太敢尝试,我们保证按照保底价收购,哪怕遇到市场行情波动,我们也会给农户兜底。”今年,君德合作社水稻订单种植面积达100多公顷,带动周边近百户农民增收创收,产销“最后一公里”俨然被打通。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