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农业农村部、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对晋南永济市董村农场的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收获面积11.78亩,鲜重8560公斤,折算成13%标准含水率净重8134.95公斤,专家组认定,测产结果为亩产690.57公斤。
该示范田共1.7万亩,其中喷灌面积约1.2万亩,滴灌面积约6000亩,核心示范田面积160亩,全部采用山西农业大学研发集成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和水地小麦优种“烟农1212”耕种。
“这是我们技术模式从试验田走入生产田,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的首次探索。”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高志强说。
“全国小麦单产平均水平在每亩400公斤左右,测产区域小麦产量高出全国单产平均水平290公斤,说明这项集成技术在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有价值。”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本次测产组组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振林说。
“这块地是盐碱地,农田改造后也属于农场的下等地,往年亩产基本在500公斤到550公斤,今年单产能高出这么多,真是没想到。”董村农场负责人郭运杰说。
这意味着,“良种+良技”的山西夏粮大面积单产提升探索初见成效。
“山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实现并稳定300亿斤粮食产能,是山西省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山西行动’。”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继广说。
据介绍,晋南的临汾和运城粮食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山西省的33%、34.6%,其中夏粮面积、产量更是占到全省的89.9%、90.7%。如何在占到全省口粮90%的“晋南粮仓”深挖潜能,成为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要地。
为此,山西省狠抓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的晋南粮仓生产系统关键节点,大力实施了两茬“吨半粮”田创建工作。
“山西农业大学冬小麦—夏玉米‘吨半粮’高产攻关团队研发形成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源于2020年,很好地解决了水地小麦整地和播种质量差、水肥投入高且利用效率低、品种高产潜力挖掘不足等问题。”高志强说。
据介绍,随着山西水地小麦面积的扩大,该团队从2016年开始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攻关水地小麦高产技术,2017和2019年分别以亩产711.5和731.7公斤连续刷新山西省水地小麦高产纪录。
2020年,该团队针对“亩产难超750公斤瓶颈”开始在临汾市翼城县开展新一轮攻关,2021、2022和2023年分别实现了亩产830.84、855.13和825.99公斤的山西省小麦高产纪录。
“核心是改变了大水大肥向水肥按需精量供应为特点的‘水肥精量’管理方式转变,系统协调整地、播种、化学调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各关键环节,让良种充分发挥高产潜力,提高小麦产量。”团队主要骨干、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孙敏说。
2023年9月,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山西翼城玉米科技小院,开展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吨半粮”高产创建行动与相关研究,同时,在“晋南粮仓”开始大面积推广高产技术,开启了高产技术从专家试验田走向农民生产田的有效衔接。
“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技术模式基本锁定后,我们一直在寻找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山西技术集成模式,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实收测产和最终产量来综合评估这一技术模式,谋划明年山西夏粮更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努力为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供一个山西办法。”姚继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