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良法种田很给力——河北“三夏”生产一线见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4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郝东伟  浏览次数:321
 
  6月5日,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淮海多因子障碍粮田产能提升定向培育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传来好消息。在该项目位于曲周县第四疃镇付庄村的小麦示范田里,专家抽取两个地块,实测小麦平均亩产724.55公斤,与农民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增产9.2%。
 
  这块小麦示范田,为啥能高产?
 
  在地头,项目首席专家贾良良解码了产能提升背后的技术密码:“优质的品种配合我们集成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当前,河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度上存在周年光热资源紧张、水资源紧缺等生产限制因子,严重制约着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绿色高产目标的实现。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联合河北农业大学、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等单位,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创新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以下简称“综合技术”),实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绿色高产及光温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个提质增效还是很明显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丽娟告诉记者,就拿小麦来说,与农民传统做法相比,应用“综合技术”,小麦产量增产9%至17%,平均节肥22.2%。
 
  站在田埂上,张丽娟指着身边金黄色的麦田问:“你看,这块示范田跟普通农户种植的麦田有啥区别?”
 
  见记者摇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郝展宏往前凑了凑,接过了话茬。他逐个介绍着这片麦田应用的新技术、新装备,覆盖播种、灌溉、施肥各个环节,让人顿时知道了这块地的“不一般”。
 
  比如,示范田采用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卫星导航条带种植技术,就是将小麦传统的均匀行播种改为“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模式,即以4个小麦播种行为一个条带,条带内小麦行距为10至12厘米,条带间距为24至30厘米,条带间的空白种植带用于播种下茬夏玉米。
 
  “我们播种时结合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小麦出苗笔直、整齐,小麦收获后也有利于玉米精准对行播种到预留的空白种植带上。”郝展宏说,还田的小麦秸秆和麦茬容易形成玉米苗基部麦秸覆盖的遮阴环境,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积聚性暴发。采用“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模式,条带间的空白种植带上没有麦茬,也就没有二点委夜蛾的适宜生存环境,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据介绍,通过应用以“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技术、水肥智能调控与养分协同增效关键技术、以水促苗早发技术等单项技术集成的“综合技术”,项目所在的地块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每亩地全年节水30至50立方米、节肥20%、经济效益增收150至200元。目前,“综合技术”已入选河北省2024年度农业主推技术。
 
  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带动了小麦生产的绿色高效,让农民用最合适的技术种出更多的粮食。
 
  钱永军是正定县厢同村的种粮大户,今年种植了600多亩小麦。“这成色多好,打眼一瞧就知道是个丰收年。”在钱永军看来,现在种地可是技术活儿,小麦能有这样的好收成,从种到收期间的科技保障功不可没。
 
  “比如说水肥一体化,分阶段按需施肥、精准调控,实现了节水增粮。”钱永军说。过去大水漫灌,水往哪去、肥往哪聚,导致营养不均、长势不一,影响产量,如今采用的是深埋滴灌,水、肥直接“喂”到小麦根系,营养均衡、长势齐整,一亩地就能多打不少粮食。
 
  良法,让粮食增产潜力不断释放。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河北加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行小麦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体系专家、农技骨干、“一村一名农技员”三支队伍作用,落实耕种管收各环节关键技术措施,全力保障夏粮丰产丰收。
 
  捧着金灿灿的麦粒,钱永军更加深信,粮食丰收,还得靠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来保驾护航。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