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安徽省亳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8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任 雷 曾莹莹  浏览次数:349
 
 激活农业芯动能——

安徽省亳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振兴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麦高产攻关田里,新品种小麦实测单产超过878公斤;中药材育苗工厂内,现代化技术保障药材种苗更地道;种公牛站冻精存储车间里,高端肉牛种质资源被输送到全国各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亳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振兴,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精心培育振兴之“种”,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注入“芯”动能。
 
  新品培育,打造自有农业“芯片”

  好种子让产量“赢在起跑线”
 
  “最高单产878.6公斤,亩均产量约75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仲夏时节,提起刚收获的1100亩小麦,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种粮大户张林森满面笑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如何提高?
 
  “小麦要高产,良种是关键。好种子让产量‘赢在起跑线’。”张林森告诉记者,其家庭农场每年示范种植十几个小麦新品种,根据测产情况,选择2个到3个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小麦5000余亩,亩均增收约100公斤。
 
  近年来,在省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张林森家庭农场通过良种良法配套,高产攻关田的小麦实测单产多次刷新全省纪录,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最高单产达913.18公斤。“涡麦9号”以亩产量782.85公斤的成绩,刷新全国百亩连片高产纪录。
 
  “涡麦9号”是“皖麦38”的升级替代品种,两者均由亳州市农业科学院自主培育。“前者解决了后者抗倒伏、广适性较差问题,亩均增产3%以上,带动农民亩均增收50元至80元,已累计推广约300万亩。”该农科院副院长冯斌告诉记者。
 
  麦收时节,记者在亳州市农科院育种基地看到,上万个形态各异的小麦品种渐次成熟。冯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着手准备逐片收割其培育的三代小麦。
 
  “小麦性状稳定的过程通常要5年到7年,还要经过产量比较、区域试验等多重考验,最后经过审定,才能交给农民大面积种植。”冯斌说,小麦从授粉杂交到诞生一个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是“万里挑一”的漫长历程。
 
  种业振兴,同样离不开种业企业的参与。
 
  涡阳县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有7家,种子年生产加工能力8万吨。“我们培育小麦新品种11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安徽谷神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说。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涡阳是全国小麦制种大县,累计培育小麦品种42个,小麦繁种面积突破20万亩,产量达8.5万吨,小麦总产量连续6年全省第一。”涡阳县委农办副主任杨永立介绍,该县不断加强良种技术攻关,打造自有农业“芯片”,着力解决制约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工厂”育苗,精准解决药材繁育难题

  好苗子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半夏、亳菊、白术、栝楼、紫苏……在亳州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各类中药材种苗长势正旺。
 
  “这些都是通过组培技术进行提纯复壮与脱毒快繁的中药材种苗,与市场种源相比,抗性更强、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亩均增产20%左右。”该公司研发人员赵梦茹告诉记者。
 
  中药材在自繁自用的种植过程中,受土壤、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种苗的抗逆、抗病等能力下降。对此,该公司将现代生物、环境调控、施肥灌溉、信息管理等技术贯穿于种苗生产过程,用科技锻造中药材“芯片”,已形成30余种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年产原种种苗逾1000万株,在地扩繁能力逾2亿株。
 
  “‘工厂化’育苗可以实现精确播种、精准控制和集约化管理,是解决部分珍稀或大宗中药材种苗供应紧缺、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赵梦茹说,围绕“工厂化”育苗技术,该公司已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
 
  从神医华佗辟下第一方药圃,亳州中药材种植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全市现有中药材种植品种410多个,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10%,其中规范化种植46万亩、居全省首位。2023年,该市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6.5亿元,同比增长9.2%。
 
  如何把好种苗转化为药农实实在在的好处?示范、推广种植不可少。
 
  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720亩的亳药标准化种植和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园,用于种质资源在圃保存、创新利用、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示范及产学研试验,并有序推进道地药材种子种苗产品的商品化与应用。目前,该公司已推广脱毒亳菊标准化种植逾1000亩,采用项目合作方式在河南、山东、广西等药材主产区推广中药材良种种植逾1万亩。
 
  “科技赋能,有效解决了传统中药材种质退化、混杂,扩繁能力不足等问题。”安徽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刘耀武表示,良种繁育为中药材注入长寿“基因”,确保种源纯正、品质优良,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良种繁育,提供高端肉牛种质资源
 
  好“芯片”为肉牛养殖添底气
 
  宽敞明亮的牛舍里,一头全身黑毛、头顶双角的公牛悠闲地吃着草料,见到陌生人靠近,它歪着脑袋、喘着粗气,焦躁地走动起来。
 
  “这头种公牛脾气不好,它出生于2015年6月,体重超过950公斤,被评定为特级种公牛。”在亳州市谯城区种公牛站生产基地,技术总监刘明军指着1号牛舍的黑毛和牛告诉记者。
 
  谯城区种公牛站前身为安徽省种公牛站,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良种牛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主要从事牛种资源保护、繁育、科技研发及冻精生产供应业务。该站现存栏国家种质资源库备案种公牛82头,每年生产优质冻精50万剂。
 
  “我们生产的冻精产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与进口冻精产品相比,价格更具优势。”刘明军介绍,该站引进了全自动冻精生产线、精子密度仪及冷冻仪等先进设备,保障种牛冻精品质。
 
  种牛冻精是培育高品质杂交肉牛的关键,直接影响肉牛的抗病力、适应性、生长速度等,是肉牛产业发展的“芯片”。
 
  “种子‘芯片’是根本,是基础。不能随便拉一头公牛来当种牛,要保证种牛的家族纯正,这样有利于优良特性的稳定传承。”刘明军说。
 
  谯城区是传统养牛大区,2023年肉牛养殖规模达4.3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6亿元左右。依托种公牛站建设,谯城区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加快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鼓励支持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和基础母牛繁育,减少周边养殖户远程调牛成本。
 
  去年8月,谯城区对种公牛站的牛舍、采精大厅、实验室等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繁育体系,提升肉牛种源生产能力,提供高端肉牛种质资源,把种公牛繁育良种输送到全国各地。
 
  “种公牛站还与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牛肉种业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谯城区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畜牧股股长沈州告诉记者,该站拟增扩种公牛群体90头以上,年生产优质种公牛冻精60万剂以上,打造国内肉牛种业研发创新基地、重点项目创新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基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