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稻田除草剂使用技术培训班提出——
强化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 保障水稻稳产增产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江西省南昌市组织举办新型稻田除草剂使用技术培训班。参训学员观摩了稻田新型除草剂防除稻田抗性杂草技术示范现场,听取了稻田杂草科学防控及新型除草剂使用技术讲授,交流了各地稻田杂草发生危害现状及治理措施,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超过4.5亿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稻田杂草发生危害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据初步统计,我国有稻田杂草140多种,近五年年均发生面积在2.9亿亩次以上,其中稗草、千金子、杂草稻成为各地稻田中非常难治的杂草,每年因杂草危害造成稻谷损失约20亿斤以上。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变化、频繁跨区调种,稻田杂草草相发生很大变化,稗草、千金子发展为水稻主产区顽固的恶性杂草,多年生杂草发生面积危害逐年加重,旱地杂草进入稻田逐渐成为优势种群,防治难度逐年加大。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指出,稻田稗草、千金子、马唐等每年造成950万吨的农作物减产,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锋提出,随着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杂草草相变化明显,鄱阳湖稻区杂草抗药性显著增强,防控难度日益加大,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施用除草剂是解决稻田草害问题较为经济和普遍的手段。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构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体的水稻杂草防治技术体系,尤其是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为减少劳动力投入,保障水稻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轻简化栽培、收割机械跨区作业以及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品种等因素影响,我国稻田杂草种群结构日趋复杂,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提出,要警惕除草剂抗药性风险,目前我国至少有14种稻田杂草对7类10种除草剂产生抗药性,成为当前稻田杂草治理中棘手问题,如江西、湖南双季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中高水平抗性频率超过80%。
此次培训班上,展示了我国创制的新型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三唑磺草酮等药剂,对比目前田间常用的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药剂,不仅使用量大幅降低,而且对田间抗性稗草和千金子防除效果显著,防除效果达到95%以上,为进一步提升抗性杂草防除治理提供了药剂支撑。
培训期间,学员来到南昌市蒋巷镇观摩新型除草剂氟砜草胺对稻田主要抗性杂草防除技术展示。该镇示范面积220亩,在今年6月8日播种,并在6月20日通过无人机飞防或者人工喷雾方式使用新型除草剂一次。通过现场观摩,学员们发现新型除草剂对于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等杂草有很好的抗防效果。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氟砜草胺安全、高效,能有效防除稗草、马唐、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兼具茎叶、土壤活性。
此次培训通过观摩稻田新型除草剂田间药效示范现场、指导稻田除草剂使用技术等,有力提升了我国稻田杂草的防控机制,为农作物单产提升提供了重要保证。农业农村部巡视组组长王福祥指出,各级植保机构要切实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坚持“综合防治、治早治小、减量增效”防治原则,突出恶性杂草、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重点抓好除草剂土壤封闭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着重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减药治草水平、技术集成水平、安全使用水平,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等参加现场观摩并出席培训班开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