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0.29亿hm²,超过水稻和小麦,位居谷物种植面积之首,玉米年度需求增量最大的是饲用需求,增幅最大的是工业需求;2011-202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从0.37亿hm²增加到0.45亿hm²,年均0.42亿hm²,其中2014年为0.43亿hm²,超过玉米生产第一大国美国的种植面积,此后居各玉米主产国之首,但2020年单位面积产量仅为美国的60%,总产量从21132万t增加到26478万t,保持世界第二。近几年,由于增加大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或轮作,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将维持在0.41亿hm²左右。品种改良和种植密度提升将是我国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的有效手段。然而种植0.41亿hm²的玉米,至少需要123万t玉米种子。保证粮食安全,首先必须保证种子安全,加强制种玉米基地建设,确保种业规模已成为玉米生产的重中之重。
目前,甘肃省已建成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甘肃省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作为三大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张掖玉米种子”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张掖市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6.67万hm²,产量和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其中,2023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8.22万hm²,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26.7%,总产种量52.7万t,占全国产量的30.3%(数据来源于《张掖市“种牛菜奶羊薯药菌”八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张掖市杂交玉米种子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全国大田玉米生产用种安全,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方面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制种玉米基地建设和管理已由地方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紧缺,劳动力成本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未来5~10年将出现劳动力断崖式下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退出,土地将出现闲置,尤其是制种玉米产业将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急需破解制约制种玉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难题。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1959年4月29日《党内通讯》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及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1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张掖市制种玉米“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环节包括:深松—浅旋耕—播种(覆膜、施底肥、喷药、铺滴灌带、穴播一体化)—灌溉追肥—中耕—植保—母本去雄—父本清除—摘穗—扒皮—秸秆收获—残膜捡拾等。由于机械化难易程度和作业质量要求不同,各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存在发展不均衡、短板和“卡脖子”环节突出、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1.1制种玉米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张掖市大力推动农机装备、服务组织和作业水平的数量、质量及效益提升,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高效发展,但制种玉米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机械深松
机械深松通常在11月封冻前或翌年4月解冻后进行,因地理位置、土壤状况和田间管理习惯而不尽相同。目前,张掖市已实现100%的机械化耕整地,但绝大多数农户使用中小型机械进行作业,造成耕深明显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板结、耕层土壤容重增加等问题。随着国家深松补贴的政策实施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大型复式作业机械的使用率逐渐提高。
机械旋耕
主要模式有单一旋耕、深松+旋耕、旋耕+镇压、旋耕+覆膜+铺滴灌带等,机械化作业率达100%。但因部分地块较小,联合整地机械无法作业,中小型机械单一旋耕后又进行碎土、镇压、覆膜和铺滴灌带等多次作业,机具下地次数多,对土壤碾压频繁,作业成本较高。
水肥一体化
近年来张掖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开展了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整修、水肥一体化建设,85%的制种玉米基地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工程,节约了水资源,解决了人工浇水费时费工的问题。个别地方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成套设备,具备大数据平台远程监测和控制等功能,可以在灌溉机井或灌溉首部中心调度站,以及手机电脑等操作终端实现自动化灌水施肥,也可根据气象、土壤墒情实现智能化灌水施肥,彻底解放了灌溉环节的劳动力。
中耕锄草
该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播种时株行距不一致、播种不直、没有固定的田间作业道等原因,大型复式中耕机难以入地进行锄草。个别面积较大地块使用卫星导航控制下的自动驾驶播种,播种直,使用大型中耕机械锄草约占制种玉米总面积的20%。小地块主要用小型旋耕锄草机,如“气死牛”“顶呱呱”“耘锄王”等,作业效率低且成本较高。
植保作业
玉米是相对耐连作作物,然而张掖市制种玉米基地平均连作时间在10年以上,局部区域甚至达到30年之久,造成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积累了大量植物病原菌,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根据历年检疫调查,全市发生且造成危害的病害有30种以上,虫害达20多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种类明显增加,成灾面积呈逐年扩大之趋势,全市玉米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3.3万hm²,每年造成的损失达1000多万kg。农户主要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或水泵改造后的机械喷雾机进行植保作业。近几年,由于无人植保机和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逐渐开始使用,加上不断推广的统防统治作业措施,植保作业环节大型机械覆盖率达45%以上,但因操作人员对用药时间、药剂种类及配比技术掌握不清楚,造成农药浪费、面源污染严重。
秸秆收获
张掖市肉牛年均存栏数100万头左右,饲草需求量大,制种玉米摘穗后全部进行秸秆回收、循环利用。该工序96.5%以上的秸秆都是大型机械收获、粉碎、打捆,从农业废弃物利用和机械化水平的角度来看,张掖市秸秆收获机械化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残膜捡拾
机械化残膜捡拾面积达到了80%以上,普遍应用耙齿式残膜捡拾机,但由于农户所用的是0.008mm的超薄膜,在捡拾过程中已严重破损,使得耙齿式残膜捡拾机的工作效率降低、捡拾率低。另外,由于环保意识不强,大型机械价格贵,应用比例不足20%。
1.2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存在的短板和“卡脖子”环节突出
相比于上述作业环节,还存在着制种玉米的机械化播种精度不高、父本清除无机可用的短板,而母本去雄、摘穗及扒皮更是全程机械化的“卡脖子”环节,该环节农时紧、用工量大,阶段性地推高了工价,如2022年、2023年平时劳动力价格分别为130元/日、180元/日,而去雄、摘穗及扒皮时上涨到300~450元/日。
机械播种
大型精量播种机可以实现一穴一粒,但目前机播率只有20%左右,主要原因是亲本种子比杂交种子生活力低,做不到单穴单播;另外,种子进入排种器,受地表不平导致播种机单体跳动、传动系统跳动与地轮打滑或者作业速度过快的影响,可能造成空穴,同时,土壤残留物体(残膜、根茬)、地块大小直接影响精量播种技术的实施与推广。为保证出苗率,主要使用半机械化的滚筒穴播器,采取“3+1+2”粒的播种方式,导致出苗后又要大量间苗,造成种子浪费和用工过大,成本过高。
机械去雄
该环节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作业,主要原因:一是去雄时间一般在7月5-20日,单个品种去雄时间约5d,时间短,而去雄机价格昂贵,成本回收时间过长;二是去雄机普遍体积庞大,田间地头转弯消耗时间长,碾压植株多,不能适应中小地块作业;三是机械去雄时,滚轮会附带抽取3~4片叶,对留存叶片也会造成一定的机械撕裂,导致10%~20%的减产;四是机械去雄难以实现超前摸苞去雄;五是现有父本种植方式为“满天星”或“满天星+行比”,且抽雄轮不适应宽窄行种植模式、种植时没有直线导航、玉米株高不整齐等,导致去雄机不能准确地对行作业,去雄率较低。
父本清除
现阶段国内还没有针对该环节使用的机械。该工序工作量小、对农时要求不严格,农户收集清除的父本后或作为自家养殖的饲草,或销售给养殖场。
机械摘穗
张掖市早霜一般在9月13日左右,此时制种玉米籽粒含水量一般在30%~35%,收获期早而短,这对玉米收获机械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据调查,市场上大部分收获机械主要用于大田玉米,各项指标难以达到制种玉米收获要求,机械一次性收获时,落子、破损约600kg/hm²左右,所以制种玉米仍以人工收获为主,机械收获只占15%左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目前适宜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机具不成熟,损伤率较高;二是因制种公司已与农户支付了约定的亩均制种款,为最大程度地收获合格种子,制种公司不允许农户使用机械收获。
机械扒皮
实际收获过程中,扒皮环节与摘穗同时由人工在田间完成,劳动强度很大。在机械化低损收获难度大的情况下,选择分段式收获:摘穗—晾晒—扒皮,摘穗晾晒2~5d后,使用固定式或移动式剥皮机进行扒皮效果良好,但由于成本原因,仅限于个别制种公司使用。
1.3劳动力日益短缺
据调查,张掖市2013-2015年农民工工资稳定在80元/日左右,2016年以后迅速上涨,至2022年已达160元/日,涨幅100%。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锐减、老龄化严重,50周岁以下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劳动力工资上涨为制种玉米生产增加了成本。
1.4种植地块小、成本高
张掖市有着悠久的玉米杂交制种历史,对制种流程和各阶段的关键技术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播种期、播种技术、隔离区选择、摸苞去雄、去杂去劣等田间管理技术,但制种玉米成本逐年增加。(1)土地流转单价高,张掖市每年土地流转价格在13500元/hm²左右,而新疆昌吉州为7500元/hm²左右。(2)单个地块面积小制约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和使用率,张掖市的高标准农田单个地块面积0.67~1.00hm²,而新疆昌吉单个地块面积在2.0hm²以上。(3)2022年张掖市制种公司向制种农户支付的制种款在3200元/667m²左右,农户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各类用工成本为1900元左右,农户纯收入仅1300元左右,如果制种土地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而来,在考虑土地成本后,收益更低。而新疆昌吉州制种公司向农户支付的制种款为2800元/667m²,农户投入成本为1700元,纯收入为1100元左右,制种公司相对节约投入400元/667m²。(4)大田玉米平均收获15t/hm²,按照2023年商品玉米2.6元/kg计算,收入39000元/hm²;而制种玉米产值48000元/hm²,但人工去雄、收获、父本清除等增加成本7500~9000元/hm²。因此,制种玉米的净收入与大田玉米相差不大。
2大型机械使用率低的原因
2.1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张掖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农业建设项目,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万hm²以上,原来农户的“插花”地块调整成单个地块面积为0.67~1.00hm²的条田,这些地块基本上已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工程,但这样的地块面积对于大型机械化作业面积来说还是稍小,再加上田间道路和农机作业道路不完善,给大型机械的掉头带来不便,只有将土地流转后,才能推进大型机械的使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各方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张掖市目前95%的制种玉米生产模式为“公司+农户”模式,企业规模小,无法承担每年0.1万~0.2万/hm²制种生产环节的流转资金;二是企业将制种的大部分风险转嫁、分流给了农户;三是农户考虑到实现大型机械化后,企业雇工减少,收入也会相应减少,流转土地的意愿较低;四是土地流转后,农户养殖的家畜失去了饲草来源。
2.2大型农机具价格高
农村土地均以户为单位进行个体化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再加上多样化的种植模式,难以购买价格昂贵的大型农机具,甚至同款性能的农机具国内比国外进口的还贵,农户购置这样的机具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无奈选择人工作业;此外,农机具性能大多单一,使用率不高。
2.3农艺农机缺少有效融合
大型机械不能正常作业或作业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制种玉米地块小,不能满足大型机械(中耕机、去雄机、植保机等)6m转弯半径,机械在田间作业时调头困难;播种行不直,后续使用大型机械作业对行困难,作业过程中造成的植株、果穗或籽粒损失率高;张掖市制种企业更加注重种子质量指标中的发芽率,种子不分级或仅按大小分为3级,而发达国家关注的指标更全面,对苗期的长势和整齐度也有所考虑,将种子进行大、小分级后会再根据种子形状扁、圆进行区分,共分为6级,研究表明圆粒比扁粒出苗早1d,不区分扁种、圆种势必会造成玉米长势不整齐;绝大部分农户播种采用滚筒穴播器,加种后的穴播器重,随着种子减少,穴播器重量变轻,加之地头、地中间的土壤紧实度不一样,导致播种深度不一致,即使同一行玉米的植株高度也不一致;张掖市制种玉米田间生产中,有40~60cm、50~55cm不等的行距,不同株行距、铺膜与否均会导致去雄机等机械使用不便。
张掖市的68家制种玉米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21家,大部分制种企业主要业务为代繁代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仅有89个,大多以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为目标。张掖全年种植玉米品种或品种组合超过1700多个,为全国之最,由于不同玉米品种需要采用不同的种植模式,株型、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不一,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了难度;国内制种玉米去雄时一般在雄穗尚包裹于叶片中或刚露头(摸苞去雄)时进行作业,机械去雄存在一次去雄率低和雄穗附带叶片较多等问题。
2.4机械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农机具存在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增加了安全隐患。许多农民年龄较大且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农机具的调试、安全操作等方面尚未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导致农机具操作事故的发生,还可能影响作业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2.5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度不高
张掖市目前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67家,然而,专注于提供制种玉米生产服务的合作社数量相对有限,只有26家。这些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目前较为局限,主要涵盖耕整地和播种等环节作业,缺乏能够全面承担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的合作社。
在现有的深松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虽然机械上已安装了用于监测作业面积和作业质量的系统,使得主管部门能够实时从数据库中获取农机作业数据,但为了确保补贴发放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申领补贴时仍需经历农户、村委会、乡镇的逐级审核和签字盖章流程。这一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的繁琐性,可能让农机专业合作社感受到额外的行政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积极性和动力,使得农机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情”和“关系”因素的影响。
3实现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途径与对策
3.1完善制种玉米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为加强制种玉米基地的建设,应鼓励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提质增效等农业项目资源,优先向制种玉米基地建设倾斜。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每hm²的实际投资约为34500~49500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为16500元),尽管已经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地块整理,但由于地形限制或土层较薄,地块面积通常只能在0.67~1.00hm²之间。
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区,实施更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配套压力。张掖市作为国家确定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其“张掖玉米种子”已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但整体上,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并站在全国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需要国家提供特殊的补助政策,对现有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使地块面积扩大至满足一次轮灌面积1.67~2.00hm²的需求。同时,利用土地整理中的新增土地优化田间机耕道,确保大型机械能够顺利掉头;改进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手机操作水肥一体化灌溉;建设配套的农机具维修网点和合作社农机库棚,以支持全程机械化作业。
3.2推进制种玉米生产模式的改变
在制种玉米“耕种管收”的12个环节中,农时最紧张的是母本去雄环节。若以每台去雄机每天作业量13.33~16.67hm²计算(可替代80个人工的去雄效率),要在15d之内完成张掖市6.67万hm²制种玉米母本去雄工作,就需要260~330台去雄机同时作业才能完成,然而,去雄机高昂的购置成本使得普通农户无力承担。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唯一途径,也是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支撑,为遵循农业农村部“四化”基地的建设要求,即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应避免家家购买农机、户户小而全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机利用率低下和长年闲置的情况。因此,应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子企业,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种子企业发挥市场主体地位,通过自愿流转土地、增加农机具装备投入,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制种大户+基地”等现代化生产模式。
在现有的农机补贴、深松补贴的基础上,建议出台专项补贴政策,特别针对农机合作社,对去雄、植保、收获、残膜回收等关键机械环节实施累加补贴,或在制种玉米机械化作业的燃油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积极探索在农机上安装作业面积、质量的监测系统,使县区农机站能够直观统计作业数据,简化补贴手续,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此举旨在确保每个制种玉米集中的行政村都能拥有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而显著提升基地的生产能力,实现制种农户、农机合作社、制种企业的共赢发展。
3.3加快农机具研发与改进
针对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卡脖子”环节,如去雄、清除父本、柔性低损收获以及精量播种施肥监测等,亟需加快农机具引进、改进与研发步伐。为此,应集中力量开发适用于我国制种玉米主产区的高效化、轻简化、多功能、低功耗、智能化的机械装备,并确保这些机械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提升行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优化改进去雄机关键技术装备。目前国外机械化去雄技术比较成熟,但引入国内后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对玉米去雄机的研究起步较晚,以仿制国外机型为主,代表性的机型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发的3QXZ-6机型、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的3CX-8A高地隙自走式玉米去雄机,但仍需结合制种玉米农艺特性与要求,以及设备作业过程中的优缺点,加快去雄机技术优化与改进步伐。
(2)开展自走式玉米父本割秆粉碎机的研发。制种玉米父本授粉结束后,及时清除父本能够改善母本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提高杂交种的纯度和产量。传统的人工割除父本已不能满足大面积种植玉米生产需要,因此,研制和开发出作业性能好、适应性强的自走式玉米割秆粉碎机,也是解决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方法之一。
(3)智能精量播种及漏播监控系统研发。针对当前播种机排种器缺乏监控的问题,需研发一套智能精量播种及漏播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集成漏播检测主控器,并在排种口和施肥管道上安装高精度的漏播监控传感器,以实现播种和施肥过程的实时监控。利用北斗定位终端的精准定位功能,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出漏播或漏施的具体位置,从而确保播种和施肥的准确性和均匀性。为避免地轮打滑或卡顿导致的漏施、施肥量不稳定问题,需研发使用步进电机代替地轮提供动力的施肥系统,使定量播种、施肥装置具备漏播漏施的自动报警功能。
(4)加强柔性低损收获机械的改进。美国OXBO玉米收获机采用摘穗板与拉茎辊组合式设计,且拉茎辊为对刀式,摘穗板间隙可调,此种设计的机型果穗损失率较小,作业效率20hm²/日,收获损失小,甚至可用于水果玉米的收获。张掖市现有大部分玉米收获机采用螺旋式拉茎辊,作业效率3.3~4.0hm²/日,作业过程玉米果穗和籽粒损失率高,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和制种企业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要借鉴先进技术,研发适宜当地标准化种植模式下主要品种的柔性低损收获机械。
3.4重视农艺农机融合的田间试验研究
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是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的重要分支,它深刻体现了农艺与农机高度融合的现实需求。研究内容涵盖耕作方式对耕地质量及制种玉米群体质量的影响、适宜种植模式的探索、机械化播种及收获机械参数的优化、精量播种技术的提升、亲本种子质量分级的细化、土壤本底调查下水肥一体化调控对机械去雄及收获的影响、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虫情智能监测下的高效植保技术的开发、优质降解膜筛选及降解特性的研究、去雄机作业性能及去雄方式的优化、收获机械田间作业性能的对比、残膜回收机作业性能的对比试验、农机数字化监测评价及机械化条件下生产成本对比核算等。
在应用机械去雄技术时,对于母本未露头或刚露头就散粉的玉米品种,应特别关注其散粉特性对种子纯度的影响。因此,研究应聚焦于筛选和优化杂交玉米组合,这些组合即便在机械去雄过程中雄穗被无序抛撒在行间或挂在玉米植株上,也能有效防止散粉,从而确保种子纯度的稳定。
3.5加大农机驾驶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有效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急需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市、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牵头,联合农机、农艺、高校师资力量,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的技术整体,开展复合型农业人才培训,重点针对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及农机合作社、制种企业职工实施系统培训,大力培养既懂农机驾驶操作技能,又熟悉农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6推进机械信息化建设
依托张掖华为大数据中心建设契机,打造张掖6.67万hm²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大数据平台。重点加强种业机械物联网、移动互联、数据处理、精装作业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种业机械网络信息技术、装备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及示范推广。通过空天地一体化遥感采集,精准监测玉米长势和水分、养分状况。利用AI识别技术,实现制种玉米大型机械的智能化管理,建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引导制种玉米播种、植保、去雄和收获等大型机具跨区和错期联合作业调度。合理布置制种玉米智能虫情自动监测系统,根据主要害虫的生活史精准联合防治。合理布置或应用自动气象站数据,预测预报制种玉米基地“耕种管收”的农时节奏。
3.7集成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
以张掖国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为契机,针对“卡脖子”及短板技术,通过田间试验,开展机械装备技术试验、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技术的研究,集成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实用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规程;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创建国内一流的“综合、通用、共享”型机械装备示范展示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为我国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装备技术发展提供决策与发展建议。
4展望
在制种玉米“耕种管收”的12个环节中,攻克精量播种监测、父本清除与机械去雄、摘穗、扒皮等关键技术瓶颈,是实现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所在。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发展的核心动力。土地流转作为大型农业机械高效动用的前提,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展望未来5~10年,张掖市制种玉米基地将逐步迈向“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制种大户+基地”等多元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未来10~15年,制种玉米的智能全程机械化、无人农场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实,终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来自《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戳题目可查看全文!
☞作者:孔东升,吴尧,王林
☞单位:河西学院;农业农村部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甘肃省张掖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刊于《中国种业》2024年第8期第32-38页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