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四川省最新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0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269
 

主要农作物品种

一、水 稻

1、川优727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不育系川358A与自育恢复系成恢727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1.4天,比对照冈优725短0.9天。株高114.8厘米,颖尖秆黄色。亩有效穗15.3万,穗长25.5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75.9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7克。品质测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9.4%,粒长7.1毫米,长宽比3.2,垩白粒率8%,垩白度0.7%,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蛋白质含量11.2%,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4、3、0、4级,颈瘟3、0、3、1级;2007年叶瘟4、5、3、3级,颈瘟5、5、3、3级。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优质四组区试,平均亩产546.80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18%;2007年中籼迟熟十四组续试,平均亩产507.6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减产0.9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8.17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78%。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6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6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40%。

(5)栽培要点:①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以栽中苗为好;②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左右,双株栽插,基本苗12万左右;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 氮、磷、钾肥搭配使用,需肥量中等,忌偏施氮肥;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断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⑤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2、宜香907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用宜宾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不育系宜香1A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选育的恢复系川恢907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0.2天,比对照冈优725短0.1天。株高121.9厘米,颖尖秆黄色。亩有效穗15.0万,穗长26.9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68.1粒,结实率76.0%,千粒重29.9克。品质测定:出糙率83.0%,整精米率66.0%,粒长7.4毫米,长宽比3.1,垩白粒率27%,垩白度4.4%,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蛋白质含量9.5%。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0、2、5、6级,颈瘟0、5、7、7级;2007年叶瘟4、5、5、6级,颈瘟5、5、7、7级。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七组区试,平均亩产529.01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61%;2007年中籼迟熟九组续试,平均亩产530.6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7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9.8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65%。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8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8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09%。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秧龄40天左右;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③配方施肥;④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⑤作一季中稻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3、内5优39

(1)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2)品种来源:用自育不育系内香5A与自育恢复系内恢2539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48.9天,与对照冈优725相当。株高117.2厘米,叶缘、叶鞘、茎节间、颖尖均为紫色。亩有效穗15.3万,穗长26.2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65.9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9.0克。品质测定:出糙率82.5%,整精米率61.5%,粒长7.1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32%,垩白度4.5%,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蛋白质含量9.4%。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0、3、5、5级,颈瘟0、1、5、7级;2007年叶瘟3、3、3、5级,颈瘟3、5、5、7级。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优质一组区试,平均亩产529.19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77%;2007年中籼迟熟六组续试,平均亩产550.86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4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40.0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12%。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8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73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26%。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以栽中苗为好;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亩栽1.3-1.5万穴,双株栽插,可宽行窄窝栽培,基本苗9-10万;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注意氮、磷、钾肥搭配使用,忌偏施氮肥,于一叶一心期喷施多效唑,促进秧田早分蘖,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 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断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⑤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4、宜香4245

(1)选育单位: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用自育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恢复系宜恢4245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1.2天,与对照冈优725相当。株高110.0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剑叶挺直,叶色淡绿,叶耳、叶鞘绿色,柱头白色。亩有效穗14.6万,穗长27.0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81.0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8.2克,谷粒长粒型,颖尖秆黄色。品质测定:出糙率80.5%,整精米率65.0%,粒长7.2毫米,长宽比3.1,垩白粒率9%,垩白度0.9%,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蛋白质含量10.3%,米质达国颁三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7年叶瘟4、6、7、4级,颈瘟5、7、7、7级;2008年叶瘟3、3、3、3级,颈瘟5、5、7、5级。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十五组区试,平均亩产546.67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0.55%;2008年中籼迟熟九组续试,平均亩产564.99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29%。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55.39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1.86%。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7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65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56%。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秧龄40-45天;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亩栽1.2万穴左右,宽窄行种植;③配方施肥,采用重底早追后补的施肥方法, 氮、磷、钾合理搭配,纯N:P2O5:K2O为2:1:1,亩施纯氮8-10公斤,底肥占70%;④科学管水,前期浅水管理,中期够穗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到成熟;⑤注意防治稻瘟病,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5、泸优5号

(1)选育单位:四川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选育的不育系泸077A与泸州金土地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恢复系金恢5号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0.9天,比对照冈优725长2.0天。株高117.2厘米,株型适中,叶缘、叶鞘、柱头、颖尖均为紫色。亩有效穗15.3万,穗长24.9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70.1粒,结实率78.0%,千粒重28.5克。品质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8.2%,粒长6.6毫米,长宽比2.6,垩白粒率59%,垩白度9.9%,胶稠度3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蛋白质含量11.4%。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3、5、0、3级,颈瘟1、5、1、0级;2007年叶瘟3、2、3、1级,颈瘟3、1、5、3级。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六组区试,平均亩产544.85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37%;2007年中籼迟熟二组续试,平均亩产526.65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51%。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35.75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95%。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8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3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7.11%。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亩用种量1公斤左右;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亩栽1.2-1.5万穴;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 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氮、磷、钾配比2:1:2为宜,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70%作底肥,30%于栽后7天作分蘖肥,磷、钾全作底肥;④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⑤作一季中稻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6、香粳3号

(1)选育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农科所

(2)品种来源:用云粳优5号为母本与云粳12号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优质粳稻品种。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65.7天,比对照合系22-2短5.4天。株高92.7厘米,株型适中,叶片浅绿色,叶鞘绿色,谷粒椭圆型,颖壳多茸毛、颖尖秆黄色、无芒。亩有效穗35.6万,穗长18.0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00.8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5.2克。品质测定:出糙率81.7%,整精米率71.8%,长宽比2.3,垩白粒率9%,垩白度1.0%,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4%,蛋白质含量7.7%,品质达国颁二级粳稻优米标准,香味浓。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4级,颈瘟5级,2007年叶瘟6级,颈瘟5级。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凉山州区试,平均亩产691.50公斤,比对照合系22-2增产8.30%;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79.70公斤,比对照合系22-2增产9.9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85.60公斤,比对照合系22-2增产9.10%。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7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1.20公斤,比对照合系22-2增产15.70%。

(5)栽培要点:①春分至清明播种,立夏前后移栽,秧龄35?45天,本田亩用种量2-4公斤/亩,播种前用“浸种灵”浸种、消毒,预防恶苗病;②栽插密度:规格5×5寸、5×6寸或宽窄行,亩栽3-4万穴,穴栽3-5苗,亩栽基本苗12-15万;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底肥亩用农家肥1500公斤,分蘖肥追施尿素20公斤/亩,齐穗期施尿素5公斤/亩,适量补充微肥(锌肥等);④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凉山州常规粳稻适宜区域种植

 

 

二、玉 米

(一)普通玉米

1、远东33

(1)选育单位:四川东南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由四川东南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自交系“DN03-1”作母本,

“DN03-2”作父本组配而成。   

(3) 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出苗到成熟106天,比对照川单13早2天。株高220厘米,穗位高82.2厘米,幼苗长势旺,成株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单株总叶数19片,雄穗发达,护颖紫色,花药黄色;果穗筒形,穗轴白色,穗长17.0厘米,行数16.8行,行粒数33.6粒,百粒重29.7克,单穗粒重154.3g,出籽率86.6%,籽粒浅黄色、马齿型,籽粒容重762g/L,粗蛋白质含量11.3%,粗脂肪5.4%,粗淀粉72.7%,赖氨酸含量0.31%;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抗玉米螟,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0%,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9%; 2006参加四川省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533.1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3.2%,10个试点全部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试验,全省5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54.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4.5%。

(5)栽培要点: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种为好。密度亩植3300-3600株/亩为宜。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2、众望玉88

(1)选育单位:都江堰市岷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众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众望玉88是都江堰市岷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在都江堰组用自选系PS37与自选系PS25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于2003年参加本地试验,2004年参加品比试验,2005年参加四川省预备试验,2006-2007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众望玉88属中熟中秆玉米杂交种,春播全生育期113天(播种至成熟)。株高263厘米,穗位高100厘米,幼苗绿色、长势强,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单株总叶18片左右。雄穗分枝中等,主轴、分枝长,分枝斜上冲,护颖浅紫色,花药黄色,散粉性好。雌穗吐丝多而齐,花丝粉色,活力强,雌雄协调,结实满尖。果穗圆锥形,穗长17.5厘米,秃尖1.2厘米,穗行数15.7,行粒数32.9粒,穗粗5.1厘米,出籽率89.2%,千粒重296.2克,籽粒黄色马齿型。该杂交种根系深、茎杆硬,耐旱抗倒力强。籽粒容重721(g/L),粗蛋白质9.1%(干基),粗脂肪5.1%(干基),粗淀粉77.3%(干基),赖氨酸0.27%(干基)。经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中抗大、小斑病和茎腐病,感纹枯病。

(4)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四川省玉米预试试验(预试一组),平均亩产502.5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5.21%。 2006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9.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2%, 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9%;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47.4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7.6%, 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9%。两年平均亩产443.3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9%,18点次试验16增2减。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4.5%,位列第3。

(5)栽培要点: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种为宜。密度以3000-3600株/亩为宜。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3、盛玉99

(1)选育单位: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DZ0503是达州市农科所以自育自交系“DW98-21”作父本,与重庆三峡农科院选育的自交系“XZ966-14”作母本配制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出苗到成熟107天,幼苗叶色深绿色,叶片宽长,叶鞘紫绿色,成株叶片中长,上部叶片较稀,穗位下部叶片平展,上部叶片上冲,全株叶20片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226.1?左右,穗位98.8厘米;雄穗分枝8-10个,护颖紫绿色,花药黄色,主轴长25-30厘米,花粉量多;雌穗花丝绿色,雌、雄花期协调,结实性良好;果穗长筒形,穗长19.8厘米左右,穗粗5.5-6.0厘米,秃尖0.5厘米;籽粒浅黄色,马齿型,穗行15行,行粒36.7,百粒重30.5g;籽粒容重727克/升,粗蛋白9.9%,粗脂肪5.2%,粗淀粉75%,赖氨酸0.31%。经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感纹枯病。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530.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2.9%,10点次9点增产,增产点率90%。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491.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9%,10点次全部增产。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9.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2.7%,5点次4点增产,增产点率80%。

(5)栽培要点:宜春播。种植密度为3200-3600株/亩。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攻苞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4比玉777

(1)选育单位: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比特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用自选系华自30与外引系成273杂交组配而成。

(3) 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1天,比对照川单15短3天。株高254厘米,穗位高106.4厘米,成株叶片数18叶左右,半紧凑型。雄穗分枝数9-13个,颖壳浅紫色,花药浅紫色,花丝白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2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8.6粒,千粒重298.5g,出籽率80.9%。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白轴。籽粒容重760g/L,粗蛋白11.0%,粗脂肪5.2%,赖氨酸0.33%,粗淀粉75.4%。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高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山区组区试,平均亩产535.9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1.3%,10个试点中,9点增产,增产点率90%;2007年山区组续试,平均亩产494.6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8.3%,在9个试点中7个增产,增产点率78%。2007年参加四川省山区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7.28%,5个试验点中4点增产,增产点率80%。

(5)栽培要点:适时早播,3月中旬-4月中旬播种,做到苗壮、苗匀;重施底肥 ;合理密植:每亩3200株为宜;田间管理:适时浇水防旱,足量追肥和注意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山区。

5、川单189

(1)选育单位:四川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选育单位以SCML203为母本,SCML1950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17天,株高222厘米,穗位高86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绿色,穗长20.2厘米,穗行数16.3行,籽粒橙黄色马齿型,穗轴红色,千粒重270克,容重713克,赖氨酸含量为0.27%、粗蛋含量为8.7%、粗脂肪为5.1%、粗淀粉为77.5%;经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感小斑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2.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81%,9个试点中8点增产;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490.0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7.0%,在10个试点中,点点增产。倒伏率3.3%。2008年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9.3%,5个试点,点点增产。

(5)栽培要点:春、夏播均可,净作密度在3200~3500株/亩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单交种;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块慎种,以防发生茎腐病而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6、荣玉168

(1)选育单位:四川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选育单位以08-641(R08)为母本,SCML203(RP125)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14天,比对照川单13长2天。株高268.1厘米,穗位高106.1厘米,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5粒,籽粒黄色马齿。容重710克/L,赖氨酸含量为0.27%、粗蛋含量为8.0%、粗脂肪为4.3%、粗淀粉为77.7%,经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6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1.51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4%,在10个试点中,7点增产,增产点率70%;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1.1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78%,在10个试点中,9点增产,增产点率9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3.5%,5个试点,点点增产。

(5)栽培要点:春、夏播均可,净作密度在3000~3300株/亩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单交种;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块慎种,以防发生茎腐病而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7、荣玉188

(1)选育单位:四川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SAU0304的母本08-641(R08)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杂交种为基础材料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父本SCML202(RP128)也是本所以一个外引单交种为基础材料选育而成的玉米自交系,该系于2005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SCML202为父本组配的川单418已于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2.4天,株高272.88厘米,穗位高111.66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绿色,穗长19.11厘米,秃尖1.17厘米,穗行数16.06行,行粒38.25,籽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红色,千粒重261.9克,容重716g/L,单穗粒重140.72克,出籽率86.22%。赖氨酸含量为0.29%、粗蛋含量为9.4%、粗脂肪为4.5%、粗淀粉为76.6%;经接种鉴定,抗大、小斑病和玉米螟,中抗茎腐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SAU0304在2005-2006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区试共18点次,平均亩产507.1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2%。在2008年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32.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6.4%。

(5)栽培要点:春、夏播均可,净作密度在3000~3300株/亩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单交种;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块慎种,以防发生茎腐病而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8、天玉56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天玉56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在2002年用川农大玉米所选系18-599与自选系成自205-1-1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本所鉴定试验,2005年参加四川省预试,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天玉56属中熟玉米杂交种,春播全生育期112天(播种至成熟)。株高245厘米,穗位高91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左右,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数10-12个,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5粒,千粒重295克,出籽率85%。粒色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红色。籽粒容重727g/L,粗蛋白质8.9%,粗脂肪4.4%,粗淀粉76.9%,赖氨酸0.3%。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鉴定结果: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感纹枯病,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442.5公斤 ,比对照川单13增产7.0%,9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2007年区试平均亩产466.3公斤 ,比对照增产7.2%,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5.0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7.1%,增产点率95%。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3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3.2%,5个点均增产。

(5)栽培要点:春播或早夏播,亩植3200-3500株。施足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适施苗肥和拔节肥,十片全展叶时重施攻穗肥,结合中耕和施肥培土上厢。及时防治土蚕、玉米螟和蚜虫。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9、神珠7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四川一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神株7号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在2003年用自选系成自273与自选系成自276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04~2006年参加本所鉴定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中熟,春播全生育期121天(播种至成熟)。株高268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数15-17个,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2厘米,穗行数18行,行粒数36.4粒,千粒重298克,出籽率80%。粒色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红色。籽粒容重727g/L,粗蛋白质10.3%,粗脂肪4.5%,粗淀粉77.1%,赖氨酸0.3%。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鉴定结果: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高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试,平均亩产496.3公斤 ,比对照川单15增产8.7%,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9%;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525.4公斤 ,比对照增产11.0%,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11.6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5增产9.9%。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9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5增产11.9%,5个点均增产。

(5)栽培要点:春播或早夏播,亩植3200-3500株。施足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适施苗肥和拔节肥,十片全展叶时重施攻穗肥,结合中耕和施肥培土上厢。及时防治土蚕、玉米螟和蚜虫。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山区种植。

10绵研玉13

(1)选育单位:大竹县益民玉米所、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绵研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绵研玉13是大竹县益民玉米所2003年在海南用自选系QW67与自交系698-3(引自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

(3)特征特性:绵研玉13属中熟玉米杂交种,春播全生育期113天(播种至成熟)。株高262.2厘米,穗位高100.3m,倒伏率1.05%,幼苗绿色、长势强;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单株总叶20片左右,雄穗分枝13-19个,粉量大,散粉时间长。雌穗吐丝多而齐,花丝浅紫色,活力强,雌雄协调,结实满尖。果穗长筒形,穗长19.4厘米,穗行数16-20行(平均17.1),行粒数38粒,百粒重31克。籽粒黄色马齿型。该品种根系深、茎杆较硬,耐旱抗倒力强,综合性状较好。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玉米螟、抗茎腐病,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叶片持绿期长,活杆成熟。容重698g/L,粗蛋白含量9.2%(干基),粗脂肪含量4.7%(干基),粗淀粉含量76.8%(干基),赖氮酸含量0.30%(干基)。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492.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1.76%,增产点率100%;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557.5公斤,比对照增产15.3%,增产点率10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4.85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3.62%,增产点率100%。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7.9%,5个点均增产。

(5)栽培要点: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上、中旬播种为好。密度以2800-3200株/亩为宜。该组合属于大穗型品种,幼芽顶土力强,出苗较好,对肥水条件要求比较高,苗期特别注意苗全、苗齐、培育苗壮;施肥技术主要是重施底肥,轻施拔节肥,重施攻苞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及时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一般总施肥量每亩纯N 20公斤、P2O5  10公斤、K2O 12公斤左右。加强田间管理,抓好全苗,确保密度,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11种都100

(1)选育单位: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

(2)品种来源:种都100是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大竹益民玉米所于2004年在海南用YM88与0151-99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播种至成熟113天左右,与对照川单13相当。株高258.4厘米,穗位高96.2厘米。幼苗长势强,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单株总叶21片,雄穗分枝17-23个,粉量大,散粉时间长。雌穗吐丝多,花丝浅紫色,雌雄协调。果穗长筒形,穗长19.3厘米,穗行数平均15.7行,行粒数36粒,百粒重38.5克。籽粒黄色马齿型。经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感小斑病、感玉米螟、抗茎腐病,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容重716g/L,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9%,粗淀粉含量73.3%,赖氮酸含量0.30%。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试,平均亩产457.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30%,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35.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5%,10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0%。 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9公斤,比对照川单13亩产466.5公斤,增产16.4?,5个试点全部增产,倒伏率0.46%。

(5)栽培要点:宜春播,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上、中旬播种为好。密度以2800-3200株/亩为宜。施肥技术主要是重施底肥,轻施拔节肥,重施攻苞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一般总施肥量每亩纯N 20公斤、P2O5  10公斤、K2O 12公斤左右。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12、丰源1128

(1)选育单位:四川丰源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丰源1128是四川丰源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用武胜县农科所自选系武自0431与成都天府作物所自选系J克059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2006年参加四川省预试,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播种至成熟112天,与川单13相近。株高255.0厘米,穗位高94.0厘米,单株总叶数20片。雄穗发达,护颖紫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1厘米,穗行数16.0,行粒数38.0,千粒重341.0g,出籽率85.1%。粒色黄色、马齿型,红轴。籽粒容重719g/L,粗蛋白质9.6%,粗脂肪4.9%,粗淀粉76.4%,赖氨酸0.31%。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茎腐病、玉米螟和丝黑穗病,感大斑病和纹枯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平均亩产459.6 公斤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56%, 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9%;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536.8 公斤 ,比对照增产10.6%,10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0%。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8公斤,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2.7%,5个点均增产,倒伏率0.16%。

(5)栽培要点:春播,一般亩植2800-3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提苗肥宜早,稳施拔节肥,猛攻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13、长玉19

(1)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谷子子研究所

(2)品种来源:长玉19亲本为99?751×Bm19-2。母本99?751来源于1572×沈137再与1572回交后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父本Bm19-2来源于H921×P6C再与H921回交后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8天,株高248厘米,穗高89厘米,全株叶片数19片左右。幼苗长势强,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成株叶色浓绿,活秆成熟。穗上部叶片半上冲,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16-19个,花药黄色,散粉性好。花丝粉红色,吐丝整齐。果穗长筒型,白轴,穗长19-25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5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32g,出籽率85%左右。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茎腐病,抗小斑病、纹枯病,感玉米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01g/L,粗蛋白质9.4%,粗脂肪4.4%,粗淀粉75.0%,赖氨酸0.33%。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试,平均亩产513.1公斤,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9. 99%,居区试第一位,在参试的9个试点中8点增产;2008年续试参加山区2组试验,平均亩产545.5公斤,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5.3%,居区试第一位,在参试的10个试点10点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2.9公斤,对照川单15(510.4公斤)增产12.3%。

(5)栽培要点:春播和夏播均可,每亩密度2800-3000株。间套作可适当降低密度,重施底肥,增施有机肥,N、P、K配合,轻施苗肥与拔节肥,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猛攻穗肥。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山区种植。

14陵玉513

(1)选育单位:仁寿县陵州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本所选育的自交系lsc539×lsc107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9天,株高246.8厘米,穗位高100.6厘米,全株叶片19?21片,穗上部叶片7片,株型半紧凑,茎杆紫褐色。幼苗长势强,成株叶片较宽大,穗上叶较疏,叶色浓绿,持绿期长,活杆成熟。根系发达,茎杆坚韧,雄穗分枝7?18个,颖壳绿色,花约浅紫色,粉量大。花丝浅紫色,吐丝整齐。果穗长筒型,穗轴红色,穗长20.3厘米左右,穗行16~20行,行粒36.1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11.9g,出粒率 85 %。品质性状:粗蛋白质10%,赖氨酸0.31%,粗脂肪4.1%,粗淀粉74.8%,容重712g/L。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茎腐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山区组区试,平均亩产498.8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6.9%,9个试点8个增产,增产点率89%;2008年四川山区组续试,平均亩产524.8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9.6%,10个试点9个增产,增产点率90%。2008年参加山区组生产试验,5点均增产,平均亩产562.9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0.2%。

(5)栽培要点:春播,一般亩植3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早施提苗肥,稳施拔节肥,猛攻穗肥。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山区。

15金玉608

(1)选育单位:成都绿宝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金玉608是成都绿宝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用外引系Y99与外引系L1120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自交系Y99为贵州省种子站选育,自交系L1120为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

(3)特征特性:中熟中秆玉米杂交种,春播全生育期111天。株高268.3厘米,穗位高107.9厘米,成株叶片数20叶左右,属半紧凑株型。雄穗分枝数10-12个,颖壳淡红色,花药黄色,花丝粉红色。果穗柱型,穗长17.3厘米,秃尖1.8厘米,穗行数15.4,行粒数34.3,千粒重317g,出籽率85.3%。粒色黄色、半马齿型。籽粒容重741g/L,粗蛋白质11.8%,粗脂肪4.6%,粗淀粉71.6%,赖氨酸0.34%。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茎腐病,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在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丘5组结果,平均亩产519.0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9.4%,增产点次达90%。2007年参加续试,平均亩产446.9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7.51%,增产点率77.8%。

2007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3公斤,对照川单13增产20.27%,增产点率80%。

(5)栽培要点:春播,一般亩植32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提苗肥宜早,稳施拔节肥,猛攻穗肥。苗期及时中耕除草,结合施拔节肥和穗肥及时培土上厢。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坝、丘陵区种植。

16、华龙玉998

(1)选育单位:成都国康农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华龙玉998是成都国康农作物研究所2003年用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选系3046与2032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

(3)特征特性:中熟中秆玉米杂交种,春播全生育期130天(播种至成熟)。株高262.4厘米,穗位高100.2厘米,成株叶片数19叶左右,株型平展。雄穗分枝数10-12个,颖壳紫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2厘米,穗行数16,行粒数37,千粒重325g,出籽率73.4%。粒色黄色、硬粒型,红轴。籽粒容重781g/L,粗蛋白质10.5%,粗脂肪4.9%,粗淀粉77.4%,赖氨酸0.30%。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0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1.02%,各试点均增产;2008年参加续试,平均亩产543.6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3.6%,各试点均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3公斤,对照川单15平均亩产510.3公斤,比对照川单15平均增产11.6%。

(5)栽培要点:春播,一般亩植3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提苗肥宜早,稳施拔节肥,猛攻穗肥。苗期及时中耕除草,结合施拔节肥和穗肥及时培土上厢。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山区。

17、玉禾998

(1)选育单位(者):赵世伟

(2)品种来源:用自选系Z9651作母本与自选系Z6870组配于2006年育成。

(3)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122.4天,比对照川单15短1天。两年平均株高281.6厘米,穗高115.5厘米;雄穗大,分枝多,花粉量大,散粉时间长,颖壳浅紫色;雌穗吐丝畅,花丝绿色,雌雄协调,结实满尖。穗长19.9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3.0粒,出籽率80.97%,千粒重330g,籽粒黄色、马齿型。籽粒容重727g/L,粗蛋白10.3%,粗脂肪5.7%,粗淀粉78.0%,赖氨酸0.32%。经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抗纹枯病、茎腐病,高感丝黑穗病。抗倒力较强。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省山区玉米区试2组,9试点平均亩产500.2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9.5%,9个试点中8点增产; 2008年参加省区试山区2组试验,10试点平均亩产538.9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3.9%,10个点均增产。两年区试共19点次,平均亩产520.6公斤,较对照川单15(两年对应19个区试点平均亩产465.4公斤)增产11.9%。19点次中,18点次增产。

2008年参加省山区组生产试验,5试点平均亩产576.1公斤 ,比对照传川单15增产12.8%。

(5)栽培要点:适宜春播,密度3100-3300株/亩为宜。N、P、K配合施用,重施底肥,酌情施苗肥及拔节肥,猛攻穗肥。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山区种植。

18、茂源618

(1)选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用自选系JG02-1作母本,J克059作父本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株高251.7厘米,穗位高101.5厘米,幼苗长势旺,株型半紧凑,叶片深绿色,单株总叶数19~20片。雄穗发达,护颖紫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穗长21.8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6.0粒,百粒重31.8g,籽粒黄色、马齿型,商品性好,籽粒容重736g/L,粗蛋白质含量9.9%,粗脂肪4.9%,粗淀粉76.9%,赖氨酸含量0.36%;人工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纹枯病、玉米螟。四川春播生育期129天。

(4)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山区第1组,平均亩产496.6公斤,较川单15增产6.4%;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山区1组,平均亩产530.0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10.7%。两年平均亩产513.3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8.57%,两年试验共19点次18增1减,其中11点次增产极显著,1点增产显著。生产试验:2008年参加四川杂交玉米新组合山区1组生产试验,全省5点平均亩产569.4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11.7%。

(5)栽培要点:四川春播3月上旬?4月初为适期,亩植密度2800~3000株,施肥管理应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

19、中玉335

(1)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中升科技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2003年用自选自交系2YH1-3与SH1070配组杂交而成。于2004年在四川进行品比试验,2005年进行多点试验;2007年进入四川省山区组区域试验;2008年进行续试和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平均130天,幼苗长势旺,幼苗叶鞘色紫色。平均株高262.4厘米,穗位高108.4厘米,株型半紧凑,叶片深绿色,雄穗分枝12-20个,花药紫红色,花丝紫红色;平均穗长20.4厘米,穗行数17.8行,行粒数35.2粒,千粒重310.5克,单穗粒重171.95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09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57g/L,籽粒粗蛋白含量10.5%,粗脂肪含量4.2%,粗淀粉含量77.0%,赖氨酸含量0.31%。2007年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害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玉米螟,高抗茎腐病,感丝黑穗病;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纹枯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玉米螟。

(4)产量表现:2007年四川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5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9.8%,在汇总的9个试点中9点增产;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8.1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0.3%,在汇总的10个点次中9点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20.3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0.1%。2008年四川省山区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5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1.9%。

(5)栽培要点:根据当地情况适时播种,宜春播,夏播也可。亩植3000-3500株,施肥要求重底早追,以有机肥为主,早施提苗肥,稳施拔节肥,早施重施攻苞肥。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查苗补缺,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20、华选6号

(1)选育单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G931-122为母本,从遵义市种子管理站引进的78599-141为父本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32天。平均株高263.2厘米,穗位高101.2厘米,叶色浓绿,半紧凑型,茎基气生根发达,后期活干成熟。单株总叶片18-20片,穗上6叶片,茎秆为绿色直杆。雄穗大小适中,雄花发达,花粉量大,散粉时间长,分枝10?12个,护颖绿色,花药黄色。雌穗丝状,花丝粉红色,花柱白色,吐丝整齐,活力强,结实性较好。果穗柱形,平均长16.7cm,穗行数16.8行,行粒数32.4粒,千粒重294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经接种鉴定,中抗大、小斑病,感纹枯病。经品质检测:容重743克/升、粗蛋白质(干基)8.9%、粗脂肪(干基)4.0%、粗淀粉(干基)76.3%,赖氨酸(干基)0.28%。

(4)产量表现:2007年平均亩产639.2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10.5%,增产点率为100%;2008年平均亩产655.4公斤,较对照川单15增产23.1%,增产点率为10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7.3公斤,较对照川单15号平均增产16.5%。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26.7公斤,较对照增产16.6%,与区试结果一致。

(5)栽培要点:1、选择中上等土壤肥力,宜春播,也可夏播;2、种植密度,亩植4000株左右;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素复合肥40?50公斤,农家肥两次(底肥、追肥)各2500公斤;尿素两次(第二次追拔节肥少量,穗肥猛攻多量),共约35公斤;4、虫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大喇叭口防玉米螟。

(6)适宜种植地区:凉山州玉米种植区域。

21、正兴3号

(1)选(引)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四川田园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由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用自育自交系JG01-18作母本,J克059作父本组配而成。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玉2006024号)。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生育期113天,比川单13迟熟2天。单株总叶数20片,株高246.0厘米,穗位高94.0厘米,幼苗长势旺,成株叶片深色,株型半紧凑。雄穗发达,护颖紫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42.0粒,百粒重36.7克,出籽率85.0%,籽粒黄色、马齿型;品质测定:籽粒容重724g/L,粗蛋白质含量9.8%,粗脂肪4.2%,粗淀粉74.6%,赖氨酸含量0.29%;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抗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大斑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组试验,平均亩产455.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8%,9个试点,点点增产;2008年继续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试验,平均亩产533.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2%,10个试点,增产点9个,增产点率90%,倒伏率2.14%。两年平均亩产494.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93% 。2008年参加四川省杂交玉米新组合平丘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1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1%,5个试点,点点增产。

(5)栽培要点:四川3月中旬至4月初为适播期,亩植密度3200株,施肥管理应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丘区。

22、爱农一号

(1)选育单位:重庆市黔江绿源农科所

(2)品种来源:重庆市黔江绿源农科所用外引自交系7M作父本,48-2作母本组配而成,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渝审玉2006007号),2007~2008年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引入四川参加省引种试验。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113天,比对照川单13短2天。单株总叶数19~20片,株高250厘米,穗位高90厘米,株型半紧凑。叶片深绿色,幼苗长势旺;雄穗发达,护颖紫色,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9.2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5粒,百粒重37.7克,籽粒黄色、马齿型;品质测定:籽粒容重704g/L,粗蛋白质含量9.0%,粗脂肪含量4.5%,粗淀粉含量75.4%,赖氨酸含量0.29%;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纹枯病、茎腐病、抗丝黑穗病、感小斑病和玉米螟。

(4)产量表现: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试验,平均亩产479.1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10.1%,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2008年继续参加省区平丘组试验,平均亩产531.7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8.7%,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两年平均亩产505.4公斤,较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9.39%,倒伏率4.0%。2008年参加四川杂交玉米新组合平丘组生产试验,5个试点,点点增产,平均亩产534.0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10.7%。

(5)栽培要点:春播,3月上、中旬至4月初播种为宜,亩植密度2800~3000株,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丘区。

23、陇单3号

(1)选育单位: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  四川国垠天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甘肃省农科院以自交系9852为母本与137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四川国垠天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种。

(3)特征特性:该品种在四川全生育期约120天。株高224.4厘米,穗位高79.7厘米,株型半紧揍。穗长18.1厘米,穗行数18行,行粒数36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8.6克。籽粒品质测定:粗蛋白含量9.6%,粗脂肪5.3%,粗淀粉76.1%,赖氨酸0.32%,容重716g/L。经接种鉴定:中抗大班病、小班病,感纹枯病、玉米螟、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区试验,平均亩产460.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7.04%,10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13.0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1%,10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80%,倒伏率3.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0公斤,对照川单13亩产473.3公斤,比对照增产12.6%,5个试点,点点增产。

(5)栽培要点: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种为好;密度2800~3200株/亩为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加强田间管理,抓好全苗,确保密度,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24贵玉2号

(1)选育单位:贵州省种子站

(2)品种来源:贵州省种子站于2001年用自选系Y030与外引系106组配,经多年试验后育成。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13天。株高287.9厘米,穗位高110.5厘米,幼苗绿色、长势强,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单株总叶20片左右。雄穗大小适中,分枝9-15个。雌穗吐丝多而齐,花丝粉红色,活力强,雌雄协调,根系发达。果穗长筒形,穗长22.1厘米,秃尖1.8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9粒,出籽率80.2%,千粒重330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红色。:粗蛋白含量11.1%,粗脂肪含量9.7%,粗淀粉含量74.6%,赖氮酸含量0.29%,容重758(g/L)。经接种鉴定,中抗丝黑穗病、纹枯病,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丘10组),平均亩产514.5公斤,比对照川单13 (平均亩产463.5公斤)增产10.99%;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丘5组),平均亩产571.4公斤,比对照川单13 (平均亩产483.6公斤)增产18.2%。 两年平均亩产543公斤,比对照川单13 (平均亩产473.6公斤)增产14.7%,20点次试验19增1减。

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5试点平均亩产506.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亩产462.1公斤)增产9.7%。

(5)栽培要点: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种为好。密度以每亩2800-3200株为宜。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二)青贮玉米

1、群策青贮8号

(1)选育单位:四川群策旱地农业研究所

(2)品种来源:QC-1由四川群策旱地农业研究所用引进自交系SY-0与自交系SY-1组配选育而成。2004年参加组合观察试验,2005~2006年参加多点试验, 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青贮组区域试验, 2008年参加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于青贮用种,综合性状优良。全生育期春播123d,植株健壮整齐,半紧凑型,株高228.0厘米,穗位高90.8厘米;雄穗护颖紫色,花粉量大,花丝红色,吐丝整齐,结实性好。果穗均匀,长筒形,穗长19.4厘米,穗行数14.2行,行粒数35.5粒,千粒重333.7g;籽粒深黄色,马齿型;活棵成熟,抗倒性极强。经四川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杂交种田间纯度为98.0%,自交系田间检测纯度均在99.9%以上。经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23.9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54.59%,粗蛋白(CP)含量12.26%,均达到四川省审定标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性鉴定结果表明,抗小班病、茎腐病,中抗大斑病、纹枯病,轻丝黑穗病,中抗玉米螟。

(4)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青贮组区域试验,2年生物干产平均亩产1037.2公斤,比对照增产14.2%;平均籽粒亩产564.2公斤,比对照增产8.2%;2008年参加生产试验,生物干产平均亩产1204.9公斤,比对照增产10.9%,5点4增1减;平均籽粒亩产627.3公斤,比对照增产6.9%,5点次,点点增产。

(5)栽培要点:适合春播或早夏播;亩播种量2公斤左右;净作以亩植密度4000株左右为宜,一般总施肥量考虑每亩纯N16公斤左右,P2O5 12公斤左右,K2O 12公斤左右。重施底肥(30%),多施苗肥和拔节肥(20%),重施攻苞肥(50%)。苗期及时防治地老虎等,保证全苗,大喇叭口期及时防治玉米螟。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2、正青贮13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3年用自选系9991与引进系宜宾市农科院选育的0151组配而成的青贮玉米新组合。于2005~2006年参加本所鉴定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属青贮玉米种,生育期春播124.5天,平均生物产量1088.2公斤,比对照增产19.8%;籽粒平均亩产579.9 公斤,比对照增产10.78%;植株健壮整齐,成株株型中间偏松散型,株高269.7厘米,穗位高127.3厘米;雄穗发达,主轴明显,分枝12-15个,护颖绿色,花药浅紫色,花粉量大,散粉好,雌穗苞叶松紧适度,吐丝好且集中,花丝较粗,紫红色,雌雄花期协调;果穗圆柱形,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5.8,行粒数36.1,千粒重310.2g;籽粒黄色,中间型,红轴;全株绿叶片数17-19叶,持绿期长,活杆成熟,抗病、抗倒性强。经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26.40%,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53.58%,粗蛋白(CP) 含量11.52%,品质指标达到四川省审定标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大、小斑病,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感玉米螟,抗病性与对照相当。

(4)产量表现: 2007~2008两年参加四川省青贮区试,生物产量14点次,点点增产,两年生物干产平均亩产1088.3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9.8%;籽粒产量14点次,点点增产,平均亩产579.8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78%,两年区试籽粒产量均为第一名;平均倒折率为2.73%;2008参加省种子站统一安排于峨边、宣汉、北川、资阳和简阳三生态区五点次青贮玉米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5点次点点增产,生物干产平均亩产1237.5公斤,比对照增产13.9%;籽粒产量平均亩产636.5公斤,比对照增产8.5%。

(5)栽培要点:适合春播或早夏播。亩植密度4000株左右为宜,一般总施肥量考虑每亩纯N16公斤左右,P2O5 6公斤左右,K2O 12公斤左右。重施底肥(30%),多施苗肥和拔节肥(20%),重施攻苞肥(50%)。采用育苗移栽技术更能实现高产稳产。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三)鲜食甜糯玉米

1、           科白糯8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2)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用自选新自交系Nc6与Nb11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春播全生育期95天,出苗至鲜穗采收86.7天。出苗至抽丝64.7天,全生育期比对照渝糯7号早1天。株叶型松散,株高235.2厘米,穗位高102.2厘米,雄花分枝发达,平均25个以上,总叶片数22片,花药淡红色,护颖绿色,花丝淡红色,籽粒白色,穗型锥形,穗长19.1cm,秃尖长2.0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17.4行,行粒数32.7粒,出籽率67.3%,百粒重28.2g,硬粒型白色籽粒。在2007年四川省糯玉米区试中,品质总评84.8分;在2008年四川省糯玉米区试中,品质总评81.8分;在2008年四川省甜糯玉米品质品尝和检测鉴定中,糯性好,风味佳,皮较薄,口感柔嫩,外型美观,化验结果表明,籽粒总淀粉含量占69.66%,支链淀粉/总淀粉99.75%。经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抗纹枯病,抗茎腐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省糯玉米区试,平均鲜产量730.3公斤/亩,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4.04%; 2008年参加省糯玉米区试试验,平均鲜穗产量812.1公斤/亩,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8.8%。两年平均亩产771.2公斤,比对照增产6.4%。两年区试12试点,9增3减。

(5)栽培要点:春播,以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为宜;夏播,可在5月中下旬;密度每亩3200-3600株;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施苗肥和拔节肥,猛攻穗肥(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合施用);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查苗补缺,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最好与普通玉米隔离种植,防止花粉直感影响籽粒品质,适期收获对保障品质最重要,一般在授粉后22~25天收获最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2、川种糯231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母本“改01-1”糯质自交系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所用垦粘二号杂交种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YYH02-13”糯质自交系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所用(合江白糯/糯白玉米)杂种后代,经连续多代自交于2002年育成。于2004~2005年参加本所鉴定试验,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

(3)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鲜果穗采收87天,全生育期118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淡紫色,颖壳紫色。株型松散,株高224.7厘米,穗位高95.2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果穗长锥型,穗长18.42厘米,穗粗4.38厘米,秃尖长1.70厘米,穗行数14.8,行粒数35.1,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粒型为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0.77克。平均倒伏(折)率0.30%。四川省区域试验指定单位测定,粗淀粉68.13%,其中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100%。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抗茎腐病。

(4)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糯玉米区试,平均鲜穗产量794.94公斤/亩,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5.11%。2007年平均鲜穗产量744.63公斤/亩,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6.09%。两年平均鲜穗产量769.79公斤/亩,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5.60%。区试11个点,7增4减,增产点64%。

(5)栽培要点:春播,一般亩植3500~3800株。重施底肥,基肥要足,提苗肥宜早。在苗期及时中耕除草,结合施拔节肥和穗肥及时培土上厢。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3、渝科糯1号

(1)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

(2)品种来源: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2003年用自选系B4301与自选系S181组配而成的糯玉米新组合。于2004~2005年参加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玉2007015;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糯玉米区域试验。

(3)特征特性:属中早熟糯玉米杂交种,四川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86.7天。株高255.3厘米,穗位高108.1厘米,成株叶片数19叶左右,属半紧凑株型。雄穗分枝数15.3个,颖壳浅紫色,花药黄色,花丝浅红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7.3,行粒数34.8,千粒鲜重317.1g,出籽率64.1%。粒色白色、半硬粒型,白轴。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感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抗病性优于对照渝糯7号。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糯玉米区试,平均亩产鲜穗816.6公斤,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16.3%,区试6点6增;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鲜穗848.85公斤,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13.75%,区试6点5增,增产点率83.3%,倒伏率4%。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32.8公斤,较对照渝糯7号增产15.05%,增产点率91.7%。

(5)食用品质:籽粒蒸煮后糯性强、皮薄、细腻、清香,食用品质定等82.75分,优于对照渝糯7号。2007年品质总评分为85.2,优于对照渝糯7号;2008年品质总评分为80.3,优于对照渝糯7号;经绵阳市农科所、四川省农科院水稻所两年测定,总淀粉含量占71.08%,其中支链淀粉占99.28%。

    (6)栽培要点:与普通玉米或其它玉米隔离种植;适时播种、育苗移栽,不栽老苗;亩植2800~3600株;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施用,磷、钾肥基施,氮肥30%作底肥,70%在拔节孕穗期追施;鲜穗采收应在吐丝后22~25天进行,过早或过迟都难保证食用品质、商品品质,特别注意不能推迟收获。

(7)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4、川单甜2号

(1)选育单位:四川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川单甜2号的父母本均为自选自交系。母本SH006是以我所选育的糯玉米材料WX01与一外引超甜玉米杂交种02FC045杂交、回交后系谱选育而成;父本SH007是以外引杂交种泸甜78为基础材料,经系谱选育而成的自交系。川单甜2号于2004年组配,2005年进行组合观察及多点品比试验,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

(3)特征特性:在四川春播,出苗至采收81.4天,比对照超甜613早3.8天。株叶型半紧凑,株高202.9厘米,穗位高79.2厘米;穗长17.7厘米,穗粗4.9厘米,秃尖长1.6厘米,穗行数15.7,行粒数36.7,百粒重32.7g,出籽率65.4%,到伏率0.5%,穗轴白色,籽粒黄、白相间,水溶性糖含量16.7%。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抗纹枯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玉米螟。经专家评分,外观和蒸煮品质总评分为82.6分。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2006年平均鲜穗产量786.88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增产22.5%。2007年平均鲜穗产量745.64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减产3.9%。两年平均鲜穗亩产766.25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平均增产9.3%。两年区试11个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72.7%。

(5)栽培要点:春夏播、净套作均可,净作密度在3600株/亩为宜,注意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施肥和管理应重底早追,施足底肥、轻施苗肥、早施攻包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时收获。综合防治病虫,少施农药,收获前禁施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5、川单甜3号

(1)选育单位:四川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母本SH008是以我所引进超甜玉米杂交种03FP030为基础材料,经系谱选育而成的自交系;父本SH007是以外引杂交种泸甜78为基础材料,经系谱选育而成的自交系。川单甜3号于2005年组配,2006年进行组合观察及多点品比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

(3)特征特性:在四川春播,出苗至采收85.2天,比对照早3天;株叶型较松散,株高225.2厘米,穗位高84.6厘米;穗长18.4厘米,穗粗4.8厘米,秃尖长1.3厘米,穗行数15.7,行粒数38.0,百粒重30.3g,出籽率68.9%,穗轴白色,籽粒黄色。水溶性糖含量16.1%。倒伏率2.5%。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高感茎腐病、感玉米螟。经专家评分,外观和蒸煮品质总评分为84.3分。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2007年平均鲜穗产量817.19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增产5.3%。2008年平均鲜穗产量776.10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增产2.9%。两年平均鲜穗亩产796.65公斤/亩,比对照种超甜613平均增产4.1%。两年区试13个点,11点增产,增产点率84.6%。

(5)栽培要点:春夏播、净套作均可,净作密度在3600株/亩为宜,注意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施肥和管理应重底早追,施足底肥、轻施苗肥、早施攻包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时收获。综合防治病虫,少施农药,收获前禁施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6、泸玉甜9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母本“YH8803-2” 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所1999年用美国引进的甜玉米-1×金银粟的杂种后代,经连续7代选株自交于2002年育成。父本“HJ03-34”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1999年用金凤超甜杂交种,经连续6代套袋自交于2001年育成。

(3)特征特性:在四川省春播出苗至采收85.3天,比对照早0.1天;全生育期117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松散,株高225.5厘米,穗位高98.2厘米。果穗锥型,穗长19.0厘米,穗粗4.82厘米,秃尖长2.7厘米,穗行数15.8,行粒数33.7,百粒重32.5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水溶性糖含量17.64%。平均倒伏率8.4%。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中感茎腐病。经专家评分,外观和蒸煮品质平均为85.5分。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平均鲜穗产量703.89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增产9.6%。2007年平均鲜穗产量835.11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增产7.6%。两年平均鲜穗产量769.50公斤/亩,比对照超甜613增产8.6%。两年区试11个点,8增3减,增产点率72.7%。

(5)栽培要点:春播,一般亩植3500-3800株。重施底肥,宜早施提苗肥。在苗期及时中耕除草,结合施拔节肥和穗肥及时培土上厢。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坝、丘陵区。

7、科玉白202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2)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用自选新自交系Nz3与Nb11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该杂交种偏早熟,春播全生育期95天,出苗至鲜穗采收81天,出苗至抽丝60天,比对照渝糯7号早3~5天。株型松散,株高220厘米,穗位高90厘米,总叶片数20片,花药淡红色,护颖绿色,花丝淡红色,籽粒白色,锥形穗,穗长17.8厘米,秃尖长1.0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15.0行,行粒数33.0粒,出籽率68.1%,百粒重35.07g,硬粒型白色籽粒。在2005年区试中,品质总评81.8分,在2006年区试中,品质总评83.38分,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7年品质品尝和检测鉴定中,品质总评88.2分。经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茎腐病,感纹枯病。

(4)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省糯玉米区试,平均亩产787.5公斤,比对照渝糯7 号减产4.06%。2006年参加省糯玉米区试试验,平均亩产777.33公斤,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1.87 %。2006年在达州市农科所等地的生产试验表明,5个试点的鲜产平均亩产762.2公斤5个试点中均比对照增产,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9.2 %。

(5)栽培要点:春播,以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为宜;夏播,可在5月中下旬;有条件肥团盖膜育苗移栽更能实现省种、高产、大穗,提前上市;密度每亩3600株左右;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施苗肥和拔节肥,猛攻穗肥(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合施用);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查苗补缺,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最好与普通玉米隔离种植,防止花粉直感影响籽粒品质,适期收获对保障品质最重要,一般在授粉后22~25天收获最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三、大 豆

1、贡秋豆3号

(1)选育单位: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荣县棕毛豆群体系选

(3)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49.6天左右。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74.6厘米,有效分枝4个。叶椭圆形,紫花,棕毛。单株有效荚51.4个,单株粒数77.2粒,单株粒重19.9克。成熟荚呈深褐色,不裂荚,落叶性好。种皮黄色,脐褐色,粒型椭圆,籽粒整齐,百粒重26.6克。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7.83%,粗脂肪含量20.65%,合计68.48%。中抗花叶病毒病,较抗倒伏,耐旱,耐阴性强。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新品种区试。 2006年平均亩产106.5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5.4%;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92.5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8.4%。两年平均亩产99.5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1.9%,居试验第二位。2008年在自贡、茂县、泸州、通江、武胜、中江六个点进行夏播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2.7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0.8%。

(5)栽培要点:①适宜播种期: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②密度:玉米套作亩植4000-6000株;③其他栽培技术与大田生产相同。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

2、富豆4号

(1)选育单位:茂县富顺乡农技站

(2)品种来源:七月黄×西豆3号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2天左右。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株高68.3厘米左右,有效分枝1.7个,主茎节数14.3个。叶椭圆形,中等大小,叶色浓绿。白花,灰毛,成熟荚呈黄褐色。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深褐脐。百粒重20.2克,单株粒数55.3粒,单株粒重14.8克,每荚2.2粒。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2.7%,粗脂肪含量20.8%。抗病毒病,较抗倒伏。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新品种区试。2006年平均亩产175.1kg,比对照成豆9号增产26.5%;2007年亩产193.9kg,比南豆5号增产28.8%。两年平均亩产184.5kg,比对照增产27.3%,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一位。2007年在南充、成都、绵阳、峨嵋、茂县五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02公斤,比对照增产28.18%。

(5)栽培要点:①播期:春播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盆周高寒山区不迟于4月中旬;②密度:春播密度1.1-1.2万株/亩;③栽培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适时补施花荚肥,及时完熟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盆地、丘陵和低山区。

3、南豆16

(1)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贡选1号×B抗57

(3)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46天左右。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79.7厘米,有效分枝5-6个。紫花棕毛,叶卵圆形。单株有效荚71.2个,单株粒数114.8粒,单株粒重16.8克。成熟荚呈深褐色,不裂荚,落叶性好。种皮黄色,脐褐色,粒型椭圆,籽粒整齐,百粒重16.1克。籽粒粗蛋白质含量50.28%,粗脂肪含量17.61%。抗病毒病,耐瘠性好。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新品种区试。2005年平均亩产79.3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4.9%;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110.3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9.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94.8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7.5%,居试验第一位。2007年在南充、茂县、峨眉、南部、武胜五个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0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26.3%。

(5)栽培要点: ①适宜播种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②密度:玉米套作亩植4000-6000株,净作亩植8000-10000株;③其他栽培技术与大田生产相同。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

 

四、棉 花

1、川杂棉21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核不育两用系GA18作母本,丰产新品系R193作父本配制的抗虫杂交棉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0天左右。植株塔型,生长稳健,长势强,叶片中等大,后期不早衰。结铃性强,铃卵圆,单铃籽棉重6.34克,衣分39.03%,衣指7.15克,籽指10.9克。经省区试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和红铃虫。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测定(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93mm,比强度30.83cN/tex,马克隆值4.76,整齐度85.96%,纺纱均匀性指数156.44。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38.06公斤、皮棉92.73公斤、白花皮棉79.58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32.87%、22.67%和27.9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60.47公斤、皮棉104.85公斤、白花皮棉97.71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27.83%、20.67%和28.31%。

  (5)栽培要点: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②密度:每亩种植1700-20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④田间管理:依照“前轻后重、少量多次、逐级调控”的原则,根据棉苗长势确定缩节安的用量及施用次数,一般每亩喷施缩节安5克左右。⑤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盲蝽、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三、四代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当百株棉株3龄以上棉铃虫和红铃虫幼虫达15头以上时,及时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棉区。

2、川杂棉22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核不育两用系GA18作母本,抗病恢复系00-268作父本配制的杂交棉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29天左右。植株塔形,生长稳健,叶片大小中等。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单铃重5.8克,衣分40.65%,衣指7.1克,籽指9.9克。经省区试鉴定: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65mm,比强度29.43cN/tex ,马克隆值4.59,整齐度指数85.41%,纺纱均匀性指数146.22。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47.37公斤、皮棉100.23公斤、白花皮棉87.53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37.75%、33.4%和39.9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54.48公斤、皮棉106.35公斤、白花皮棉98.17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24.89%、22.4%和28.92%。

(5)栽培要点: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②密度:每亩种植1600-24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秋桃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④田间管理:从见蕾至花铃期化控3-4次,每亩累计施用缩节胺3-5克。⑤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盲蝽、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三、四代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棉区。

3、川杂棉23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抗虫核不育两用系抗A3作母本,高产品系ZR6作父本配制的杂交棉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3天左右。植株塔型,叶片中等大。铃卵圆,单株平均结铃21.1个,单铃籽棉重6.3克,衣分40.92%,衣指7.9克,籽指10.8克。经省区试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测定(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6mm,比强度30.37cN/ tex,马克隆值4.7,整齐度87.33%,纺纱均匀性指数153.94。

(4)产量表现:2005-2007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37.82公斤、皮棉96.2公斤、白花皮棉82.1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31.0%、23.08%和33.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47.49公斤、皮棉103.47公斤、白花皮棉94.84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21.46%、19.08%和24.54%。

(5)栽培要点: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②密度:每亩1600-2000株;丘陵岗地、中下等地力地块,密度每亩1800-2200株为宜,切忌密度过大,影响丰产性能的发挥。③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亩施纯氮17-20公斤,底肥占50%,花肥占40%,保桃肥占10%;亩施纯磷(P2O5)12-18公斤,底肥占60%,花肥占40%;亩施纯钾(K2O)17-20公斤,底肥占60%,花肥占40%。④病虫害防治:前期注意防治红蜘蛛和蚜虫,后期注意防治蝽蟓等非鳞翅目害虫,根据田间棉铃虫、红铃虫发生情况决定防治时间,当百株卵量达50粒,或百株幼虫量达5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棉区。

4、蜀杂棉3号

(1)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以自育双隐性抗虫核不育系2095-2A作母本,抗病品系R4122作父本配制的抗病、虫杂交棉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29天左右。植株塔型,中后期生长较旺。叶片稍大,叶色较淡,茎秆耸毛中等。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单铃重6.0克,衣分40.10%,衣指7.7克,籽指10.5克。经省区试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抗红铃虫。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75mm,比强度29.74cN/tex,马克隆值4.78,整齐度84.76%,纺纱均匀性指数144.67。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46.65公斤、皮棉98.98公斤、白花皮棉86.58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37.34%、31.74%和38.4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53.88公斤、皮棉105.15公斤、白花皮棉96.17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27.71%、 25.3%和31.87%。

(5)栽培要点: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育苗。②密度:每亩种植1800-22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④田间管理:根据棉苗长势确定缩节安的用量及施用次数,一般每亩喷施缩节安5克左右。⑤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盲蝽、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三、四代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当百株棉株3龄以上棉铃虫和红铃虫幼虫达15头以上时,及时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棉区。

5、宏宇杂5号

(1)选育单位:遂宁市宏宇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雄性核不育两用系B02与抗虫恢复系R3008配制的杂交棉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29天左右。植株塔型,生长稳健,叶片中等大。结铃性较强,铃卵圆较大,不早衰,单铃籽棉重6.25克,衣分40.23%,衣指7.2克,籽指10.8克。经省区试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测定(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2mm,比强度29.61cN/tex,马克隆值4.95,整齐度85.35%,纺纱均匀性指数145.17。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31.81公斤、皮棉93.61公斤、白花皮棉81.72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33.49%、28.78%和32.4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44.96公斤、皮棉100.64公斤、白花皮棉91.27公斤,分别比对照川棉45增产23.22%、19.98%和25.15%。

(5)栽培要点: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薄膜保温育苗。②密度:每亩种植2300-30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稳施苗肥,重施花铃肥和有机肥,并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④田间管理:根据苗情长势在盛蕾期至初花期适时适量喷施缩节安,一般盛蕾期每亩1-1.5克,初花期每亩2-3克。⑤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肓蝽象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三、四代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当百株棉株3龄以上棉铃虫、红铃虫幼虫达15头以上及时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棉区。

6、金陆长1号

(1)选育单位:四川金天生态彩色棉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从[(73006×川98)F6×川G-3]杂交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0天左右。植株塔型,较紧凑,叶片大小中等。单铃籽棉重6.1克,铃卵圆型。衣分35.22%,衣指6.1克,籽指11.4克。经省区试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测定(HVICC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5.42mm,比强度35.9cN/tex,马克隆值3.92,整齐度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88.3。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08.31公斤、皮棉73.41公斤、白花皮棉62.92公斤,分别为对照的111.85%、93.11%、89.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218.01公斤、皮棉75.57公斤、白花皮棉69.57公斤,分别为对照的109.66%、90.09%和95.39%。

(5)栽培要点:①播期和移栽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育苗,苗床期25-30天移栽,地膜覆盖。②密度:四川棉区槽坝地亩植2500-3000株,丘陵坡台地亩植3200-40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稳施保桃肥,应以有机肥、长效肥和饼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后期可补施叶面肥。④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防涝、抗旱。根据田间植株长势和气候等实际情况,中等肥水的棉田在盛蕾期、开花期、花铃期分别亩用缩节胺0.5-1.2克、2-2.5克、2.5-3克。 ⑤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红蜘蛛、蚜虫、盲蝽等害虫,对3-4代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棉区。

 

五、马铃薯

1、岷薯4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青白江岷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以引进筛选出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高抗晚疫病、高抗退化、配合力强材料61-3作母本,卡它丁作父本杂交,1996年进行杂交组合配制,1997年进行实生苗培育,并经多年培育、筛选、鉴定,2003-2004年进行品比试验,2005~2007年参加并通过省区试,2008年通过大区生产试验并进行示范,同时进行田间技术鉴定。

(3)特征特性:中早熟,生育期83天;株型直立,株高56厘米,植株生长势强,主茎数3.39个,茎绿色,茎基部略浅紫,花白色;叶深绿色,茸毛较多,有侧小叶5对;出苗率98%;块茎圆型,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深(略显淡红),平均单株薯块重350克,大中薯率79%,淀粉含量14.59%。高抗轻花叶和卷叶病毒病,抗晚疫病,综合性状较好。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区试,两年平均鲜薯亩产1326公斤,比对照川芋56增产1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13点次增产,1点减产。2008年生产试验,4点平均鲜薯亩产1676公斤,较对照川芋56增产12%,4点均增产。生产试验结果与区试一致。

(5)栽培要点:选择排透及肥力较好的沙壤土为佳,忌与茄科作物连作。用30~50克健康整薯作种薯,一般净作可亩植4000~6000株左右。肥水管理:多施有机底肥,其它同生产上大面积栽培技术措施。建议采用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繁殖种薯,并在高海拔地区建立种薯基地,生产上用优质脱毒马铃薯作种薯。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海拔1800米以下马铃薯产区。

2、川凉薯2号

   (1)选育单位: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种来源:1997年用川芋8号作母本,Apat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杂种实生籽,1998年实生苗培育获实生薯,1999~2004年进行无性系选择鉴定,经多年评价、鉴定,系统编号为011-47,于2005~2007年参加四川省马铃薯区域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08年完成育种程序。

(3)特征特性:中晚熟,生育期88天左右。株型直立,生长势较强,株高55~65厘米。茎绿色,主茎数3~4个。叶深绿色,茸毛较多,有侧小叶4对。花冠白色,繁茂。薯块长圆形,整齐,表皮光滑,淡黄皮白肉,芽眼浅而少,大中薯率78%,休眠期较长,耐贮藏。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个左右,单株重418.5克。鲜薯干物质含量21.900%,淀粉16.050%,还原糖0.079%,Vc19.6毫克/100克鲜薯,粗蛋白1.97%。高抗轻花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抗晚疫病,感青枯病。

(4)产量表现: 2006年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薯1713公斤,比对照米拉增产2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平均亩产鲜薯1608公斤,比对照米拉增产2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两年14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661公斤,比对照增产23%,居省区试第一位。2007年生产试验,3点均增产,平均亩产鲜薯1785公斤,比对照增产33%,生产试验与区试结果一致。

(5)栽培要点:选择肥力较好、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为佳,忌与茄科作物连作。留种田还应与商品薯生产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离,原种田隔离距离60米,良种田隔离距离30米。用50~75克健康整薯播种,如切薯,须保证每个薯块有2个健康壮芽,重量在25克以上,注意切刀消毒。春季二半山区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种,高寒山区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光温水条件好的地区可在元月份播种。亩植4000株~4500株左右为宜。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 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作底肥;齐苗到现蕾期视苗情亩追施氮肥5~10 公斤。苗期和现蕾期中耕除草、理沟培土2~3次,保证田间无积水。种薯田在苗期和盛花期去除病株及杂株2次以上。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马铃薯产区。

3、川凉薯3号

   (1)选育单位: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种来源:用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的Schwalbe作母本,本站选育的凉薯97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淀粉加工型,晚熟,生育期118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75厘米,茎绿带褐色,主茎4~5个。叶绿色,茸毛少,复叶小,侧小叶3~4对。花浅紫色,花粉量少,天然结实性弱。薯块椭圆形,表皮光滑,黄色带红斑,肉黄色,芽眼少,深度中等,休眠期较长,耐贮藏。结薯集中,单株结薯9~10个,平均单株重680克,大中薯率81%。鲜薯干物质含量24.1%,淀粉18.06%,还原糖0.092%,VC14.30毫克/100克鲜薯,粗蛋白1.83%。抗晚疫病和卷叶病,感轻花叶病。

(4)产量表现:2005年凉山州区试,5点平均鲜薯亩产2323公斤,较对照米拉增产24%;2006年州区试,5点平均亩产2421公斤,较对照米拉增产11%;两年平均亩产2372公斤,比对照增产17%,9点次增产,大中薯率8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4公斤, 比对照增产3%。

(5)栽培要点:选择肥力较好、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为佳,忌与茄科作物连作。留种田还应与商品薯生产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离,原种田隔离距离60米,良种田隔离距离30米。用50~75克健康整薯播种,如切薯,须保证每个薯块有2个健康壮芽,重量在25克以上,注意切刀消毒。春季二半山区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种,高寒山区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光、温、水条件好的地区可在元月份播种。亩植5000株左右为宜。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 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作底肥;齐苗到现蕾期视苗情亩追施氮肥5~10 公斤,中耕除草、理沟培土2~3次,保证田间无积水。种薯田在苗期、盛花期去除病、杂株2次以上。

(6)适宜种植地区:凉山州海拔2000米以上马铃薯产区。

4、川凉薯4号

(1)选育单位: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种来源:于1997年用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的Schwalbe作母本,56-2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中晚熟,生育期89天左右。株型直立,生长整齐,生长势较强,株高51厘米,茎绿色,主茎数3个;叶绿色,茸毛中等,有侧小叶3~4对;花冠白色,花粉量多,天然结实性强;薯块扁椭圆形,表皮光滑,黄皮黄肉,芽眼少,深度中等,耐贮藏;结薯集中,单株结薯7个左右,平均单株重395克,商品薯率较高;休眠期中等,出苗率高,幼苗生长健壮;干物质21.100%,淀粉15.11%,还原糖0.097%,VC27.5毫克/100克鲜薯,粗蛋白2.02%;抗晚疫病、高抗轻花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感青枯病。

(4)产量表现::2006年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薯1525公斤,较对照米拉增产9%;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薯1504公斤,较米拉增产12%;两年平均亩产鲜薯1514公斤,较米拉增产10%,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10点增产,4点减产,增产点率71%,大中薯率达7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薯1732公斤,较米拉增产17%,生产试验与区试结果一致。

(5)栽培要点:选择肥力较好、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为宜,忌与茄科作物连作。留种田还应与商品薯生产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离,原种田隔离距离60米,良种田隔离距离30米。用50~75克健康整薯播种,如切薯,须保证每个薯块有2个健康壮芽,重量在25克以上,注意切刀消毒。春季二半山区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种,高寒山区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光温水条件好的地区可在元月份播种。亩栽4500株左右为宜。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 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作底肥;齐苗到现蕾期视苗情亩追施氮肥5~10 公斤。苗期和现蕾期中耕除草、理沟培土2~3次,保证田间无积水。种薯田在苗期和盛花期去除病株及杂株2次以上。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马铃薯产区。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

一、蔬 菜

(一)西瓜

1、川蜜716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31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16作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新品种。

(3)特征特性:早熟,定植到始收7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蔓长约2.5~3.0米,茎粗 0.6~0.8厘米;叶片中等大,浅裂。第一雌花节位6~7节,雌花间隔5~6节,果实发育期30天左右,单瓜重5.5公斤左右,果实高圆形,果形指数约为1.02,果皮绿色、光滑,有绿色条带14~18条,果面有白色蜡粉,果皮厚度1.1厘米左右,果肉大红色,质脆,甜而汁多,中心折光糖含量11~12%,风味极佳。座果性好,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容易座果,田间表现较抗枯萎病和炭疽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在简阳、青白江、南充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3711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9%;2008年平均亩产3620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6%,两年6点次平均亩产3666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8%。

(5)栽培要点:该品种适用于大中小棚、露地地膜覆盖栽培等多种栽培形式;施肥以底肥为主,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在栽培过程中追施氮磷钾等肥料;露地栽培550株/亩左右;采用三蔓整枝时,每株选座1个果,座果节位在主蔓12~16节。采用多蔓整枝时,每株选座1~2个果,以侧蔓第2个雌花座果为主。当果实达到鸭蛋大时,及时灌膨果水肥,以后保持地面湿润,采收前5~7天,停止浇水以防裂瓜。西瓜生长期间,以防治西瓜枯萎病、炭疽病和蚜虫、红黄蜘蛛等病虫害为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西瓜产区。

(二)苦瓜

1、冠春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母本339是从国内引进资源材料02-19?中筛选出的优良变异株-6经8代自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株系。该株系表现生长势旺盛,雌性强,果粗大呈长棒形,果白色,表皮光滑,瘤状物为点突起形与条形瘤相间排列;父本47是从国外引种材料01-19?骨干株系-8系中经9代自交选育获得的早熟大果型株系。该株系生长势旺盛,果型粗大,长粗棒形,瘤状物为粗条形与间断条形相间,果呈草白色。

(3)特征特性:蔓生,植株生长势旺盛,分枝性强,主侧蔓均可结果。播种到始收85~90天。主蔓第1雌花节位6~8节,中部侧蔓雌花在2~3节。商品瓜长棒形,瓜色绿白色,光滑,发亮,瘤状物为粗条形与圆点形相间,瓜长30~38厘米,横径5~7厘米,肉厚1.0~1.3厘米,单瓜重450~550克。尾部稍尖,肉质脆嫩,味微苦,品质好。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区试,春季播种,前期平均产量1721公斤/亩,比对照蓝山长白苦瓜增产21%,比春秋王苦瓜增产23%;平均总产量3571公斤/亩,比蓝山长白苦瓜增产20%,比春秋王苦瓜增产16%。2007年生产试验,前期平均产量1373公斤/亩,比对照蓝山长白苦瓜增产11%,比春秋王苦瓜增产13%;平均总产量3065公斤/亩,比蓝山长白苦瓜增产17%,比春秋王苦瓜增产15%。

(5)栽培要点:春季露地栽培2月底至3月中旬播种,秋季大棚设施栽培7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营养杯育苗移栽,株行距1.0米×0.33米,亩栽2000株左右;深施重施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3500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20公斤,与土壤混匀后再定植。植株1米时及时整枝引蔓,疏剪侧枝。商品瓜采收标准为瘤状物充分饱满,瓜皮绿色既可保证品质,又利于连续座果,提高产量。苦瓜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疫病、霜霉病、白粉病和蚜虫、螨虫、瓜实蝇、根结线虫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主产区。

2、川苦77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选常规材料“C012”选高雌花比例单株,经多代定向选择而形成的强雌系“Q03”为母本;以自育长白苦瓜泸丰1号经多代自交提纯系“C170”为父本杂交而成。

(3)特征特性:中早熟,植株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春季播种至始收80天左右。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低,一般在第8~10节。主侧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强,可连续结瓜。瓜长条形,草白色,表皮梗瘤相间,长30~35厘米,果肩横径5~6厘米,肉厚1.1厘米,单瓜重0.3~0.5公斤,肉质脆韧、苦味适中。适于春季栽培,耐热、耐枯萎病,中抗霜霉病,较抗高温多湿天气。

(4)产量表现:2005~2006年在泸州、南充、德阳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产量为3563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6%;比蓝山大白苦瓜增产32%。2006~2007年在泸州、南充、德阳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759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6%,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地区春季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护设施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种,每亩用种约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中旬定植。②适宜密植。参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亩栽1200~1800株。③加强田间管理。该品种结果集中,应施足基肥,在结果初期及时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绑蔓时结合整枝,尽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时打去下部叶片。④适时采收。当苦瓜充分长成,顶端开始发亮时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产区。

3、川苦88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母本“Q01”是用“槟城苦瓜”萌动种子辐射突变产生的高雌花比例单株,经多代定向选择而形成的强雌系;父本“C028”是从蓝山大白苦瓜中选瘤条明显、雌性较强的单株经多代自交成系;于2002年配组而成。

(3)特征特性:中熟,春季播种至始收83天左右。植株生长旺盛,主蔓第一雌花一般在主蔓第10~12节,主侧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强,可连续结瓜。瓜长圆棒形,长25~30厘米,横径6~8厘米,肉厚1.2厘米,单瓜重0.4~0.6公斤,皮色浅绿,瘤丰满有光泽,肉质脆嫩,苦味适中。适于春季栽培,比四川长白苦瓜迟熟2~3天。耐热,稍耐寒,耐枯萎病、中抗白粉病,较抗高温多湿天气。

  (4)产量表现:2005~2006年在泸州、南充、德阳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646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9%;比蓝山大白苦瓜增产35%。2006~2007年在泸州、南充、德阳进行生产试验,3点均增产,平均产量3821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9%。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春季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护设施下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种,每亩用种约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则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中旬定植。②适宜密植。参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每亩植1200~1800株。③加强田间管理。该品种结果集中,应施足基肥,在结果初期及时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绑蔓时结合整枝,尽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时打去下部叶片。④适时采收。当苦瓜充分长成,顶端开始发亮时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产区。

(三)黄瓜

1、川翠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用自交系H03-2-19为母本,以自交系H02-16-52为父本组配,2006~2008年经品比筛选、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而成的杂交一代夏秋专用黄瓜新品种。父母本均为本所利用国内黄瓜资源于2002~2005年经多代自交优选育成。

(3)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叶片较大,主蔓结瓜为主,耐高温,气温32~35℃时,能正常开花结果。夏秋露地种植,播种到始收40~45天。主蔓第一雌花6~8节,雌花率20~25%,结成性好,畸形瓜率低。回头花多,结果性好。瓜直筒形,瓜条顺直,瓜把短(小于1/8),商品瓜长35厘米左右,横径3.5~4厘米,单瓜重250~300克;瓜色深绿,瘤显著,密生白刺,外观漂亮;果肉绿色,口感脆嫩,味甜。田间表现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抗性好,高温条件下抗病毒病能力强。适宜夏秋露地种植。

(4)产量表现:2007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167公斤,比对照津优1号增产17.6%,2008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212公斤,比对照增产18.2%,两年6点次平均亩产4190公斤,比对照增产18%。

(5)栽培要点:①四川盆地8月上旬播种,苗龄15天左右, 1~2片真叶时定植。② 亩用种量150克。每亩2300~2500株左右,行株距70厘米×35厘米。③: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轻施提苗肥,稳施开花肥,重施结果肥。⑤及时防治小地老虎、蚜虫和病毒病、白粉病、霜霉病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黄瓜产区。

(四)南瓜

1、川甜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以本所选育自交系WM01-91作母本,自交系P325作父本组配,2006~2008年经品比筛选、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熟无蔓杂交一代南瓜新组合。

   (3)特征特性:无蔓、丛生。早熟,定植至采收100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茎粗约1厘米;叶片近掌状五角形、浅裂,较大。雌花多,主、侧蔓均可座果。果实近梨形,成熟果皮土黄色,有少量绿色斑带,果面光滑,老熟果耐储运。果实大小适中,平均单瓜重1.1~1.5公斤,座果性强,单株座果2~3个。果肉金黄色,肉质致密,干物质含量高,甜而细面,风味极佳。

(4)产量表现:2007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815公斤,比对照蜜本南瓜增产18%。2008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880公斤,比对照蜜本南瓜增产16%。两年6点次平均亩产2848公斤,比对照增产17%。

(5)栽培要点:① 四川盆地3月上旬前后播种,苗龄25天左右, 1~2片真叶时定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为好。② 亩用种量400克。亩栽1200株左右,行株距100厘米×50厘米。③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轻施提苗肥,稳施开花肥,重施结果肥。④及时防治小地老虎、蚜虫和病毒病、白粉病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南瓜产区。

(五)冬瓜

1、蓉抗4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母本Q01-05-1是我所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引进的冬瓜资源,经过7代单株定向选育的高代自交系;父本RK-1-3-2是从冬瓜一代杂种“蓉抗1号”自交后代经过6代单株定向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中熟,第1雌花节位13~16节,以后每4~6节着生雌花;开花早,定植到采收比对照广东黑皮早熟5~7天,种子发芽快,幼苗生长迅速,叶片大30厘米×30厘米,茎粗1~1.5厘米,叶柄长25厘米左右,瓜长40~60厘米,直径20~25厘米左右,单重15公斤左右,黑皮,果实有空腔,耐热,植株田间抗病能力强,重田试验表明新组合蓉抗4号比对照显著抗枯萎病。果肉致密,适合长途运输。

(4)产量表现:2005~2008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9174公斤,较对照增产9.1%,增产达显著水平。在各试验点均表现良好。

(5)栽培要点:①播种前7~10天,将过筛且没有种过瓜类的细土和腐熟牛粪或猪粪按7?3比例混合,每立方营养土加入过磷酸钙2.5公斤,米乐尔0.5公斤,拌匀,堆放备用。四川盆地在立春前后设施育苗,可直播营养土内,或催芽后播种;露地育苗栽培,应在3月底4月中旬前下种。其它地区根据当时气候和生产习惯参照执行。注意苗期保温控水,防止烂芽和徒长。②当幼苗长到1~2片真叶时定植,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磷肥5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米乐尔3公斤,撒施。开厢1.6米包沟,双行定植,株距80厘米,亩定植1000株,或开厢2.0米包沟,单行定植,株距50厘米,亩植650株,定植后浇透定植水。苗期宜地膜加小拱棚栽培,防倒春寒,促进提早采收上市。③定植后10~15天浇清粪水1~2次。及时搭棚架。及时植株调整,摘去所有侧枝,早熟栽培主蔓第1雌花留果;中晚熟栽培留第2或第3雌花座果。天气不良时应人工辅助授粉。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④当冬瓜表面黑又带光泽时即可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低山及平坝冬瓜产区。

(六)砧木

1、蓉砧1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

(2)品种来源:母本S1-7-2是从中蔬所引进丝瓜种质资源中经过多代单株定向选育的稳定自交系,父本S1-23-3是省内收集丝瓜资源材料中经过多代单株定向选育的稳定自交系。

(3)特征特性:该组合为苦瓜专用砧木。根系发达,纵向可达1米,横向可达3米。主蔓9~10节着生第1雌花,雌花着生率高,主侧蔓均结瓜;瓜条长19~24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叶片较大,叶柄长19厘米。以本组合为砧木,“碧秀”苦瓜为接穗的嫁接苗,田间表现抗苦瓜枯萎病,嫁接亲和力高,共生亲和性好,耐涝、耐旱能力强,生长快,长势强,提高接穗产量。

(4)产量表现:以本组合为砧木,“碧秀”苦瓜为接穗的嫁接苗,在2006~2007年的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4850公斤,比对照“碧秀”实生苗增产16%。

(5)栽培要点:采用插接法嫁接时,2~4月播种本组合,幼苗子叶完全平展,1片真叶长出,茎高4~5厘米开始嫁接;嫁接后,苗龄30天即可定植。以“碧秀”苦瓜为接穗的嫁接苗,在3月~4月初定植,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栽培模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钙镁磷肥80公斤做底肥,6米开厢包沟,亩栽80~100株,嫁接口离地面1.5厘米;及时引苗上棚,抹丝瓜芽和80厘米以下的苦瓜侧芽,加强整枝打杈,摘除老、病、黄叶,铲除杂草,摘除畸形瓜;采收期每5~7天适当追施尿素或复合肥。注意防治白粉病、瓜食蝇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主产区。

(七)辣椒

1、川腾4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是以自交系20008-2-2-2-2作母本,用自交系2000-2②-1-6-4-2-2作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新品种。

(3)特征特性:早熟,首花节位16节左右,从定植到始收红椒83天左右;植株矮小,株型紧凑,株高39.1厘米,株幅52.0厘米×50.5厘米;果实指形,果长5.2厘米,果横径1.6厘米,果肉厚0.15厘米,单果重4.1克;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味辣-极辣;适宜鲜食、加工和观赏;耐寒、耐热、较耐涝,田间表现较抗病虫。

(4)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产量为1179公斤/亩,比对照枥木三鹰椒增产112%,从定植到始收红椒比对照提早25~30天。

(5)栽培技术要点: ① 适时播种,四川冬季育苗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春季育苗1月下旬~2月中旬播种,露地3月~4月定植,提倡地膜覆盖栽培方式。② 亩用种量50~100克。亩栽4500窝,每穴2株。③亩施有机肥3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50~80公斤,硫酸钾20公斤或饼肥50~100公斤或草木灰200公斤作底肥。④轻施提苗肥,稳施开花肥,重施结果肥。⑤及时防治小地老虎、蚜虫、红蜘蛛、白蜘蛛(跗线螨)、烟青虫和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簇生椒产区。

2、蓉椒8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的母本0109-5是由四川地方品种二金条用单株选育法经过6代单株、系统定向选择育成的优良自交系;父本9903是从甘肃引进的小灯笼椒品种经多代定向分离纯化选择育成的优良自交系,历经9年选育而成的杂一代新组合。

(3)特征特性:早中熟,首花节位8~10节,定植到采收5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整齐,株高80厘米,开展度70厘米~80厘米,挂果多,果实细长羊角型,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实纵径18厘米~20厘米,横径1.6~1.8 厘米,果肉厚0.20 厘米,单果平均重12.2克,较辣,耐高温,田间表现抗病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在资阳、自贡、绵阳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1748公斤,比湘辣一号1541 公斤增产13%。2006~2007年在双流县、青白江、彭州、资阳、自贡、绵阳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76公斤,比对照增产13%。

(5)栽培要点:春季栽培于上年10月中旬播种,11月中旬假植一次,采用冷床育苗,塑料大棚加小拱棚覆盖越冬。适时定植,翌年三月中下旬带土定植于大田。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60公斤,氯化钾15公斤,全层撒施,翻耕后做成包沟1.4米的厢面,覆盖好地膜,亩定植2800~3000穴(双株)。田间管理:定植后7~10天浇清粪水1次,培土1~2次,中后期及时追肥,注意防治烟青虫、茶黄螨,适时分批采收,促进连续座果,提高产量和产值。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辣椒产区。

(八)番茄

1、川科5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丰产材料O9832 为母本,国外引进抗逆材料H964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种,经连续7代系统选育而成。2001年进行有性杂交,通过加代繁殖、定向选择、病圃筛选、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2008年完成生产试验和田间技术鉴定。

(3)特征特性:无限生长类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浓绿,果实圆形,红色,硬度中等,平均单果重210克,可溶性固形物4.1,口感酸甜适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1%,畸形果率7% 。抗病性强,经接种鉴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省区试4点平均亩产量4727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12% ,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省区试4点平均亩产4749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12%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两年8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为4738公斤,比对照增产12%;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843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13%,各试点全部增产,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选择通风向阳、多年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种前做好种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每亩种植3000~3500株。②重视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长势,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天气干旱及时浇水,雨涝天气及时排水,做到雨过水停沟干。③及时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时搭架、绑蔓,防止主茎倒伏,根据当地栽培习惯和栽培目的,进行单杆或双杆整枝,及时去掉所有多余的侧芽。④加强病虫害防治: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番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出无公害的优质番茄。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番茄产区。

2、川科6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丰产材料T9320 为母本,以本所自育材料K9952为父本,2001年通过有性杂交育种,连续7代系统选育,并通过加代繁殖、定向选择、病圃筛选、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 2008年完成生产试验和田间技术鉴定。

(3)特征特性:无限生长类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浓绿,果实高圆形,粉红色,硬度中等,单果重182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3%,口感酸甜适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5%,畸形果率4%。抗病性强,经接种鉴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产量表现:在2007年省区试,4点均增产,平均亩产4544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8%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省区试,4点全增产,平均亩产4613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9%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5公斤/亩,比对照合作903增产9% ,各试点全部增产,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选择通风向阳、多年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种前做好种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每亩种植3000~3500株。②重视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长势,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天气干旱及时浇水,雨涝天气及时排水,做到雨过水停沟干。③及时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时搭架、绑蔓,防止主茎倒伏,根据当地栽培习惯和栽培目的,进行单杆或双杆整枝,及时去掉所有多余的侧芽。④加强病虫害防治: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番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出无公害的优质番茄。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番茄产区。

(九)茄子

1、川茄805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14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433作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新组合。

(3)特征特性:早熟,主茎第9~11叶着生门茄,定植到始收56天。植株生长势中等,株高90厘米~95厘米,植株冠幅72.5 厘米左右。果实长棒形,长39 厘米左右,横径4.7 厘米左右,果形指数8.0左右,果皮墨黑色,有光泽,果肉月白色,单果重198克~220克。籽少,品质好。耐寒性较强,适宜露地或保护地早熟栽培。

(4)产量表现:2007年在简阳、青白江、南充进行多点试验,前期平均亩产量434公斤,比对照“蓉杂茄”增产35%;2008年前期平均亩产量438公斤,比对照“蓉杂茄”增产28%,两年6点次前期平均产量436公斤,比对照“蓉杂茄”增产32%。定植到始收56天,比对照“蓉杂茄”早熟10天,总产量亩产3468 公斤,与对照相当。

(5)栽培要点:①塑料棚冷床育苗,春早熟栽培时,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春季露地栽培时,2月上旬播种。②适时定植,露地栽培,气温稳定通过15℃为移栽适期。保护地栽培,土层深度10厘米处地温稳定通过13℃时为移栽适期。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限量使用化肥,提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禁止大水漫灌和阴天傍晚浇水。提倡喷灌、滴灌、膜下灌溉。及时打杈,摘除老、黄、病叶,加强通风,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厢。病虫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及时防治黄萎病、绵疫病、红黄蜘蛛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茄子产区。

(十)菜豆

1、达芸2号

(1)选育单位: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从红花青壳辐射诱变群体中选育出优良单株,经连续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菜豆新品系。

(3)特征特性:蔓生,早中熟,春季播种至始收70~75天。主蔓长270厘米~290厘米;第5~6节开始着生花序,花浅紫色;叶片中偏大、绿色;商品荚绿色,长17厘米左右,平均单荚重12克,荚面光滑,荚匀称顺直,肉厚实,质脆嫩,商品性好。单荚种子7~8粒,种子肾形,种皮红褐色,百粒重36克左右。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多点试验:前期平均鲜荚490公斤/亩,较对照红花青壳增产35%;平均总产1630公斤,较对照增加185公斤,增产13%,前期产量占总产量的30%。生产试验示范:春季平均鲜荚产量为153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

(5)栽培技术要点:四川盆地适宜播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双膜覆盖可在2月中旬播种,亩用种量7~8公斤。密度:1.3~1.5米包沟开厢,株行距33厘米×66厘米,每穴栽2株。重施底肥和追肥:开花前追施1~2次提苗肥,结荚盛期重施追肥。及时搭架引蔓;以人字架为好。及时防治锈病、根腐病、细菌性疫病、豆荚螟、红蜘蛛、潜叶蝇等病虫害,出苗10天后注意预防根腐病的发生。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菜豆产区。

2、加工菜豆1号

(1)引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2)品种来源:是从法国引进的加工型青刀豆GARONEL,本品种为常规种。

(3)特征特性:属矮生型,早熟。春季播种至始收约45天,秋季播种至始收约38天。株高55厘米左右,长势中等,开展度42×30厘米,分枝14~18个;花淡紫红色,每花序5~8朵,始花节位4~5节;平均一级商品豆单荚重3.5克,荚绿色,荚宽0.55~0.65厘米,长12厘米左右,成熟种子黑色,百粒重30克;豆荚整齐,商品性好,一级豆荚率高达90%以上,加工性好,加工口感嫩脆,纤维极少。田间表现适应性好, 抗逆性较强。

(4)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在汉源县、双流、蓬溪进行多点试验,两年平均春季产量1121公斤/亩,秋季平均亩产421公斤,加工产值较高。

(5)栽培要点:春季3月下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播种,按照1.2米开箱栽培,箱面宽0.80米。双行栽植,株距15厘米,行距60厘米,每穴1株;或株距30厘米, 每穴2株。亩施基肥3000公斤,追肥2~3次,每次施N、P、K复合肥20公斤/亩。注意防治疫病、枯萎病、蚜虫、螨、小地老虎。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菜豆主产区。

(十一)豌豆

1、食荚甜脆豌3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我所育成品种“食荚大菜豌1号”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引进材料“中山青”为父本,杂交后经12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定型品种。

(3)特征特性:属小荚菜用型豌豆。植株矮健,株型紧凑,播种到始收嫩荚159天左右,全生育171天左右。株高71厘米,幼苗半直立,不需搭架。叶色深绿,有须,花白色,青荚绿色,肉质厚,纤维少,无硬皮层。平均单荚重5.5克,荚长8.1厘米,宽1.7厘米,果肉率达83.2%,蛋白质含量2.29%,粗纤维含量0.528%,糖份4.30%,粗蛋白含量达29.7%,脂肪含量1.94%。香甜脆嫩,品质优。

(4)产量表现 :2007年多点试验,4点平均亩产476公斤,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11%;2008年多点试验,4点平均亩产669公斤,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13 %;两年平均亩产572 公斤,较对照增产12%。2008年在成都、简阳、南充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公斤,较对照食荚大菜豌豆1号增产8%,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技术要点:盆地内冬播丘陵区在10月底左右,山区10月中旬播种,适当密植,净作行距50~60厘米,窝距25厘米,每窝精选种子5粒,保苗3株,亩用种8~10公斤。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有机渣肥2000公斤或清粪水30担,苗期视情况可追加一次。幼苗期遇旱应灌水一次,及时中耕除草,花期注意防治豆象、蚜虫为害。嫩荚食用成熟时即可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豌豆产区。

(十二)甘蓝

1、成甘1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本品种为杂一代, 母本为日本引进品种“彩”的分离后代经多代选择纯合后得到自交不亲和系05-01,父本为日本引进品种“金杯” 的分离后代经多代选择纯合后得05-02。

(3)特征特性:园球型,早熟,株型紧凑,开展度30~35厘米,株高20~25 厘米,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外叶数13~15片,叶色深绿,蜡粉少,包心紧,商品性好;球纵横径均为12厘米,中心柱5厘米左右,单球净重0.5~0.75 公斤,净菜率80%以上。

(4)产量表现:该组合宜夏秋播种,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比对照甘杂1号早熟10天以上;2006~2007年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量3547公斤,比对照甘杂1号增产5%以上。

(5)栽培要点:四川盆地适宜播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他地区根据气候特点进行播期调整。育苗移栽,育苗时应采取遮阳防雨措施,苗龄30天,6 ~8片真叶时定植,定植密度为亩栽6000~6500株,株行距30×35厘米。定植后追肥2~3次,主要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菌核病等。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科学施肥,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化学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甘蓝产区。

(十三)大蒜

1、成蒜早4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从二水早经Co60射线辐射处理“后代”多年定向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从播种到始收蒜苔需182天。叶色深绿,完整植株平均11.48片,株高平均69.3厘米,假茎高平均38.5厘米,假茎粗平均1.39 厘米,最大叶长平均52.0厘米,最大叶宽平均2.55厘米。蒜苔长47. 68厘米,粗0.63厘米,平均单苔重为13.1克 。蒜头外皮紫红色,蒜头形状好,蒜瓣尖端紧密抱握中心轴,75%的蒜头有6~8个蒜瓣,二次生长率低,平均单头重为9.8克。一般蒜苔和蒜头产量可达380公斤/亩和414公斤/亩。

(4)产量表现:连续3年省内不同点平均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05秋季~06年春季, 3点的蒜苔和蒜头平均亩产量分别为419公斤和352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分别增加52.8%和25.7%。06秋季~07年春季,3点蒜苔平均亩产量为451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加49.9%;蒜头平均亩产量为466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产32.3%。07秋季~08年春季,5点的蒜苔平均亩产量为352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加15.3%;蒜头平均亩产量为479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产17.1%。

(5)栽培要点:8月底~9月上旬适时播种,播种前剔除干腐、霉烂和小于0.5克的种瓣。底肥施入过磷酸钙70~100公斤/亩,农家粪肥2000~3000 公斤/亩。亩栽5.9万株~7.9万株。田间管理重点保持土壤湿润,4叶期、蒜苔露尾、蒜苔收后3个关键时期追施尿素30~35公斤/亩和氯化钾20~30 公斤/亩。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蓟马。及时采收蒜苔和蒜头。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大蒜(苔蒜)产区。

 

二、食用菌

1、川耳2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2年在四川通江县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过组织分离培养和多次栽培出耳试验筛选,获得农艺性状优良菌株川耳2号(Ap1142)。

(3)特征特性: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具锁状联合;耳片形状为片状或耳状,颜色为红褐色至褐色,柔软,中等大,直径12.2 厘米~20.5厘米,厚0.15 厘米~0.24 厘米,耳片表面具棱脊,腹面绒毛白色至褐色,密,长。干耳样品中粗蛋白7.91%,粗脂肪0.703%,氨基酸总量5.7%。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生长温度30℃;耳片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95.13%,较对照品种781、琥珀木耳和黄耳10号分别增产10.27%,12.48%和29.96%。在崇州市、什邡和郫县示范栽培3万余袋,平均产量达到0.9公斤/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0%。抗病能力较黄耳10号、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产上川耳2号表现没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达到30%左右,黄耳10号达到80%。

(5)栽培要点: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在4月~9月生产。④栽培管理要点: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18℃~30℃,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管理,光照强度50~300勒克斯,通风良好,空气新鲜。⑤采收标准:耳片平展,担孢子弹射出来之前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2、川耳3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2年在四川青川县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过组织分离和多次栽培出耳试验筛选,获得农艺性状优良菌株川耳3号(Ap11)。

 (3)特征特性: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具锁状联合;耳片形状为片状或耳状,颜色为褐色,柔软,耳片直径14.2 厘米~23.0厘米,厚0.13 厘米~0.24厘米,表面具棱脊,绒毛白色至褐色,密,长。干耳样品中粗蛋白7.64%,粗脂肪1.07%,氨基酸总量5.2%。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耳片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95.25%,较对照品种781、琥珀木耳和黄耳10号分别增产14.27%、25.23%和30.18%。在崇州市、什邡和郫县示范栽培2万余袋,平均产量达到0.9公斤/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0%。抗病能力较黄耳10号、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产上川耳3号表现没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达到30%左右,黄耳10号达到80%。

(5)栽培要点: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在4月~9月生产。④栽培管理要点: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18℃~30℃,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管理,光照强度50~300勒克斯,通风良好,空气新鲜。⑤采收标准:耳片平展,担孢子弹射出来之前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三、蚕 豆

1、成胡18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江苏89027×拉兴4-1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127.8厘米左右,分枝多,株型较紧凑。叶色浓绿,叶形长卵园形,花紫色;株荚数12.2个、株粒数23.6粒,每荚粒数2粒,成熟时荚为黑色、硬荚型。种皮浅绿色,种子为中厚形、黑脐、中粒偏大、百粒重108.3克。干种子含粗蛋白32.9%,耐赤斑病、褐斑病、较抗冻害,耐湿性较好。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春胡豆区试。2007年平均亩产133.5公斤,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3.1%;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16.9公斤,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3.5%。两年平均亩产125.2公斤,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3.3%,居试验第一位。2008年在成都、内江、简阳三个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0公斤,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7.8%。

(5)栽培要点:①适宜播种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②密度:净作每亩4000-5000窝,每窝2-3粒,亩用种量8-10公斤;③底肥增施磷肥,花荚期适当追施磷肥、钾肥,田间注意适当排灌。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

 

四、 高  粱

1、国窖红1号

(1)选育单位:泸州老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泸州市农科所

(2)品种来源:1998年以地方品种洋高粱和水二红为亲本杂交经多代选择定向培育,于2003年得到稳定品系03-68。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30天。株高262厘米,?长34.5厘米,?粒重52.5克,千粒重16.8克,芽鞘紫色,细苗绿色,?伞形,散?,红壳,褐粒,胚乳糯质。该品种耐叶斑病,无倒伏,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接种发病率为8%。籽粒含粗蛋白8.47%,总淀粉72.69%,单宁1.42%。酿酒品质好,出酒率高。

(4)产量表现:2006年区试平均产量305.0公斤,比对照青壳洋高粱增产7.0%, 5点次均增产。2007年区试平均产量321.2公斤,比对照增产5.5%, 5点次均增产。 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3.96公斤,比对照青壳洋高粱增产5.6%。

(5)栽培要点:春播川南在3月上中旬,稀播匀播,移栽叶龄在7-8叶,净种亩植6000-7000株,间套亩植4000-5000株,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亩用纯氮8-10公斤,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施。注意防治蚜虫和?螟,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区。

 

五、甘 蔗

1、甜城19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从内江86-117×科5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芽圆形、饱满,茎黄绿色,节间圆筒型,叶片青绿色,中等大,不早衰。叶鞘青绿略带少量紫色斑块,无57号毛群。老叶易自行脱落,茎全实心,无水裂,无气根,蔗茎均匀,茎形美观。全期生长快,生长势好,出苗率高,耐旱、耐寒,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黑穗病、嵌纹病、梢腐病。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多点试验平均蔗产量8534.2公斤/亩,比对照川蔗13号增产28.4%;平均蔗糖份15.4%,比对照高3.5%(绝对值);亩含糖量1314.2公斤,比对照高66.2%。生产试验蔗产量8763.5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9.3%;蔗糖份15.5%,比对照高3.2%(绝对值);亩含糖量1358.3公斤,比对照高62.9%。

  (5)栽培要点:①播期:不盖膜四川内地3月上中旬可播种,盖膜播期可提前15天左右。②播种量:不盖膜情况下,四川内地亩播10000芽左右,盖膜8000芽左右,攀西蔗区播种量可减少20%左右。③适当早管:该品种前中期生长快,应比一般品种提前7-10天管理,苗期亩用清粪水加尿素10公斤左右,施用1-2次。④群体结构:亩有效茎四川内地以4500-5000株为宜,攀西蔗区为5000-6000株。⑤蔗地选择:坡土、坝地均宜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蔗区。

2、甜城20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从内江90-112×内江86-117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高糖,中大茎,茎实心、光滑、无水裂、无气根。节间腰鼓型,紫红色,芽倒三角形,生长带黄绿色,芽沟不明显。叶片绿色,中等大,21-23片叶,叶姿较直立,叶锯齿浅。叶鞘浅紫色,鞘背有少量57号毛群,老叶易脱落,肥厚带三角形。出苗率高,分蘖力强,宿根性好,耐旱、耐寒,皮薄易撕,汁多味纯,为果糖兼用型甘蔗品种。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黑穗病、梢腐病。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多点试验平均蔗产量8800.1公斤/亩,比对照川蔗13号增产32.4%;平均蔗糖份15.2%,比对照高3.3%(绝对值);亩含糖量1337.6公斤,比对照高69.1%。生产试验蔗产量9126.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33.6%;蔗糖份15.0%,比对照高3.1%(绝对值);亩含糖量1387.2公斤,比对照高70.6%。

 (5)栽培要点:①为提高出苗率,早成熟早上市,春植的新植、宿根均应采用地膜栽培。②苗期早管,通过勤提苗除草,争取早生分蘖,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匀苗、间苗,使群体均匀,亩有效茎控制在3500-4000株,确保高产和商品性优良。③氮、磷、钾配施,底肥和苗肥增施油饼,不施用含氯肥料以保证口味纯正。④为防止蔗茎贪青晚熟,影响品质和早上市,7月底以前应停止施肥。⑤生长中后期分3-4次剥去蔗茎下部枯叶,改善蔗田通风透光条件,以利蔗茎曝光增色,提高商品性,并可提早熟期10-15天。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蔗区。

 

六、药用植物

(一)附子

1、中附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2)品种来源:从青川产乌头(Aconitum  carmichaoli  Debx.)种质资源中经过系统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3)特征特性:生育期200天左右。株高42-47厘米,茎绿色,叶色黄绿,质地较软,叶片外缘略下垂,裂片张度小,中裂片宽,叶片较大,须根较多,块根大,形状纺锤形。经成都市药品检验所测定,品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规定。

 (4)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228.55 公斤和219.10公斤,分别比对照大田生产常规品系增产22.6%和27.48%,差异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7.70 公斤,比对照大田生产常规品系增产26.61%。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江油主产区于11月下旬-12月初栽种。②合理密植:开厢栽种,厢宽50厘米,沟心距95厘米,沟深10厘米。每厢按丁字错位两行栽种,行距16厘米,株距16厘米,亩栽约8700株;栽前浸种种根。③合理施肥:施足底肥,3月初施催苗肥,4月初施绿肥壮苗,5月上旬施壮根肥,均以有机肥为主。④修根、打尖和掰芽:分别于春分至清明前后、立夏前后进行修根;第一次修根后7-8天开始打尖,每株留叶6-8片,叶小而密的可留8-9片;随时掰除腋芽,一般每周1-2次,摘尽为止。⑤间作:冬季间种莴苣等蔬菜,春季在附子畦边阳面间种玉米。⑥加强田间管理:人工拔除杂草,土壤干燥时及时灌水,大雨后及时排出积水。苗期发现霜霉病株及时拔除,夏季发现白绢病株及时连土挖取倒在水田或深埋在土里,并在病穴撒石灰粉。⑦适时采收:夏至后收获,过迟易烂根。⑧忌长期连作,至少2-3年需换地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江油附子”适宜种植区。

2、中附2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2)品种来源:从平武乌头(Aconitum  carmichaoli  Debx.)种质资源中经过系统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3)特征特性:生育期200天左右。株高45-51厘米,茎色浓绿,叶色浓绿,质地较硬,叶片向上直立,裂片张度大,中裂片窄,叶片中等,须根较少,块根较大,纺锤形偏圆形。经成都市药品检验所测定,品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规定。

(4)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212.52 公斤和197.67 公斤,分别比对照大田生产常规品系增产20.94%和21.77%,差异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72 公斤,比对照大田生产常规品系增产18.88%。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江油主产区于11月下旬-12月初栽种。②合理密植:开厢栽种,厢宽50厘米,沟心距95厘米,沟深10厘米。每厢按丁字错位两行栽种,行距16厘米,株距16厘米,亩栽约8700株;栽前浸种种根。③合理施肥:施足底肥,3月初施催苗肥,4月初施绿肥壮苗,5月上旬施壮根肥,均以有机肥为主。④修根、打尖和掰芽:分别于春分至清明前后、立夏前后进行修根;第一次修根后7-8天开始打尖,每株留叶6-8片,叶小而密的可留8-9片;随时掰除腋芽,一般每周1-2次,摘尽为止。⑤间作:冬季间种莴苣等蔬菜,春季在附子畦边阳面间种玉米。⑥加强田间管理:人工拔除杂草,土壤干燥时及时灌水,大雨后及时排出积水。苗期发现霜霉病株及时拔除,夏季发现白绢病株及时连土挖取倒在水田或深埋在土里,并在病穴撒石灰粉。⑦适时采收:夏至后收获,过迟易烂根。⑧忌长期连作,至少2-3年需换地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江油附子”适宜种植区。

3、川附2号

(1)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2)品种来源:由青川乌头(Aconitum  carmichaoli  Debx.)混合群体中的自然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生育期285天左右。株高约131厘米,株型较紧凑,叶片卵圆形、掌状三深裂,茎圆形、直立,子根数10.5个,子根总重93.6克,花蓝紫色,花瓣盔形。中部叶中裂片菱形,中裂片叶缘大粗齿,叶片质感偏软。耐高肥水;田间表现对白绢病、霜霉病的抗性较好。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测定,品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规定。

(4)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多点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92.11公斤和233.3公斤,分别比江油主栽附子“青川种”增产19.52%和20.30%,两年平均亩产212.22公斤,比对照增产19.91%,增产点100%,差异极显著。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7.52公斤,比对照增产19.69%。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100厘米开厢,行24厘米、株15厘米双行错窝栽培。②修根留绊:清明前后,苗高16-20厘米,摘茎基部3-4片,刨开根部土,留2个最大的绊,其余的绊全部铲掉。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忌伤底根。③打顶:植株高35-45厘米,茎叶8-10片时去掉顶芽及以下的全部腋芽。④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油枯。结合整地施基肥,将腐熟厩肥、油枯、磷肥翻入土中。追肥两次分别在3月中下旬与立夏前后进行,以腐熟清粪水配合少量氮、磷、钾素(亩施有效量各2公斤左右),窝边浇灌。⑤适时采收: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选择晴天采挖,立即加工炮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江油附子”适宜种植区。

(二)红花

1川红花2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在简阳红花地方品种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的红花新品系。

(3)特征特性生育期208天左右。株高约130厘米,叶色浓绿,分枝高度66.6 厘米,果球呈扁平状,果球直径2.6 厘米,平均单株果球数14.4个,苞叶卵圆型,苞叶位于果球基部,苞叶少并有少量的小软刺,开花集中、采花方便,花色橘红,种子千粒重54.5克。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测定,红花药材的吸光度0.41、浸出物38.6%、山柰素0.252%等有效成分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规定。

(4)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红花19.41公斤,比对照品系“简阳红花”增产18.1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红花20.1公斤,比对照品系“简阳红花”增产17.19%,增产极显著。

(5)栽培要点:①播期:适宜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播种。②密度:10000-12000株/亩。③施肥:亩施纯氮8-10公斤(底肥15%,苗肥40%,分枝期追肥45%);亩施P2O5 4-5公斤(底肥40%,追肥60%);亩施K2O 8-10公斤(底肥40%,追肥60%)。④田间管理:除草2-3次,最后一次在封行前进行,同时培土,以防倒伏。3月中下旬开花前重点防治蚜虫危害,4月下旬开花时上午采收,5月底收种。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红花种植区。

(三)灵芝

1药灵芝1号

(1)选育单位: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

(2)品种来源:从野生灵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s  Fr.)Karst]菌株中筛选获得的优良菌种。

(3)特征特性:生育期约125天。子实体呈扇形,菌盖厚度1.0-2.0 厘米,半径5.1-9.3 厘米,菌柄直径1.0-1.9 厘米,长度5.7-9.5 厘米,性状表现稳定一致。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测定,内在品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多糖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规定。

(4)产量表现:2005、2006两年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6.56和26.63 克/公斤段木,分别比对照“灵芝G26”增产10.88%和10.36%,差异极显著。2007年生产试验产量为26.7克/公斤段木,比对照增产10.79%。

(5)栽培要点:①段木栽培应以阔叶杂木为宜。②段木含水量适宜,保持断面中部有1-2 厘米的微小裂口即可。③接种过程中,应使接种块与断面良好接触,使菌丝尽快定植。④菌棒接种后在20-25℃条件下遮光培养,保持培养室通风干燥。当菌丝在段木内长透,少数段木有豆粒大小原基发生时,移室外脱袋覆土栽培。⑤菌丝生长过程中,若水珠产生过多,应及时排除,避免影响菌丝生长。⑥出芝场地不能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菌木放好后,淋(透)水一次,盖地膜保持土壤湿润。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灵芝生产区。

 

七、花  生

1、天府19

(1)选育单位:南充市农科所

(2)品种来源:92系-66×天府10号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10天左右。株型直立,连续开花。荚果普通形和斧头形,种仁椭圆形和圆锥形,种皮粉红色。主茎高37-42厘米,侧枝长45-50厘米,单株有效果枝数6.9-7.7个,单株成果数15.1-16.3个、饱果数12.3-12.4个,单株产量23.40-26.3克,双仁百果重174.4-192.8克,百仁重80.4-87.5克,出仁率74.3%-79.6%。籽仁含油率49.7%(干基)、油酸含量44.2%、亚油酸含量34.5%,油亚比1.28,蛋白质含量24.8%。抗倒力强,耐旱性较强,耐叶斑病,感青枯病。种子休眠性较强。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种区试。2007年五点试验一致增产,平均亩产荚果303.57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1.79%(极显著);2008年五点试验一致增产,平均亩产荚果357.47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1.34%(极显著)。两年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30.52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1.55%。2008年在南充、乐至、内江和苍溪四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5.5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8.8%。

(5)栽培要点:①播期: 3月下旬至5月上旬 ②密度:春播密度每亩8500-10000窝,每窝播2粒,单株栽培每亩14000株左右,种植方式以大垄双行栽培或宽窄行栽培为好。③栽培管理:亩施纯氮6-9公斤、五氧二化磷5-6公斤、氧化钾5-6公斤,底肥注意种肥隔离,追肥不宜迟过初花期。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叶部病虫害和地下害虫。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花生产区种植,不宜在青枯病常发区种植。

2、天府20

(1)选育单位:南充市农科所

(2)品种来源:933-15×836-22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10天左右。株型直立,连续开花。荚果普通形和斧头形,种仁椭圆形和卵圆形,种皮粉红色。主茎高36-45厘米,侧枝长42-53厘米,单株有效果枝数8-8.8个,单株成果数15.5-20个、饱果数12.6-13.4个,单株产量24.0-25.0克,双仁百果重176.7-185.9克,百仁重78.0-80.0克,出仁率72.6%-76.5%。籽仁含油率50.9%(干基),油酸含量45.4%、亚油酸含量33.6%,油亚比1.35,蛋白质含量23.9%。抗倒力强,耐旱性较强,耐叶斑病,感青枯病。种子休眠性较强。

(4)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种区试。2007年五点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94.77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8.55%(极显著);2008年五点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3.47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6.32%(极显著)。两年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34.12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12.76%,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在南充、乐至、内江和苍溪四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0.5公斤,比对照天府14号增产20.6%。

(5)栽培要点:①播期: 3月下旬至5月上旬,麦套栽培在麦收前30天左右播种为宜 。②密度:春播密度每亩8500-10000窝,每窝播2粒,单株栽培每亩14000株左右,种植方式以大垄双行栽培或宽窄行栽培为好。③栽培管理:亩施纯氮6-9公斤、五氧二化磷5-6公斤、氧化钾5-6公斤,底肥注意种肥隔离,追肥不宜迟过初花期。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叶部病虫害和地下害虫。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花生产区种植,不宜在青枯病常发区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