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绿色超级稻"播种"上海基因" 农民种稻不必弯腰曲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24
 

  这种世界首创的节水抗旱杂交稻,集节水、高产、减少农药化肥污染的优点于一身,对保障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危机等具有重大意义

  稻?飘香,秋收在望。今年上海郊区的粮田里,“含金量”最高也最受人瞩目的是450亩“旱优湘晴”节水抗旱杂交稻示范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昨天告诉记者,这种全新的杂交稻,集节水、高产、减少农药化肥污染的优点于一身,是推广潜力极大的“绿色超级稻”。眼下,示范田长势喜人,初步估测比原先市郊最受欢迎的“寒优湘晴”水稻要节水50%、增产10%,由于成功地采用了“免耕直播法”,每亩还能为农民节约数百元种植成本。

  融合了旱稻和水稻的优点

  5年前,以罗利军为主的研究团队,育出了世界首例节水抗旱杂交稻,并在上海小面积试种成功。这是上海农业科技领域近年来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不仅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也引起了世界瞩目。罗利军告诉记者,搞节水抗旱杂交稻的思路,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多年来,我国水稻产量取得明显突破,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病虫害日益严重、化肥使用过量,以及70%以上的缺水稻田始终难以增产。将旱稻的优点和水稻的优点相结合,尽早实现稻田生产“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目标,将粮食生产也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渐渐成为我国农业科学家的共识,而上海的农科专家率先在旱稻和水稻杂交上取得了突破。

  去年,农科专家在上海奉贤试种这种“绿色超级稻”,获得丰收,亩产超过600公斤,高于沪郊水稻平均亩产量,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初步目标。节水抗旱杂交稻比同期播种的杂交粳稻早成熟40多天,9月下旬新米就能上市;整个生长期只要灌溉3次,基本做到了不需淹水生长,可节水一半以上;由于抗病虫性强,防治次数也仅需3次;而且,种节水抗旱稻,由于田间不淹水,避免了甲烷排放,也减少了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

  农民种稻再不必弯腰曲背

  今年,“绿色超级稻”又首次大面积尝试“免耕直播法”。“免耕”,就是不翻耕土地直接播种或栽种,它把农民从几千年弯腰曲背的辛苦劳作中解脱出来,还能有效保护土壤、水和环境,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最大进步之一。新培育的节水抗旱杂交稻种子扎根又快又深,种子撒在地里,不需要翻耕土地和人工插秧,减少了大量人工费用。据介绍,免耕栽培每亩成本为375元,比直播、机器插秧和普通水稻种植法分别节省144元、107元和514元。除了苗期要灌溉浅水层,免耕直播的田块在其他时期都无需人工灌溉,大量节约用水,并减少了农药化肥污染,病虫害也相应减轻。

  “绿色超级稻”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危机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节水抗旱稻抗旱抗倒伏能力强,免耕条件充分,也十分适合我国主要青壮劳动力到城市打工、老弱“留守”农村的现状,因此一经问世就被高度关注,广受欢迎,目前全国各地已纷纷要求引种。

  “上海基因”走向世界

  去年开始,上海科研人员在全国10多个地点中筛选出了上佳的制种点,同时对制种技术进行创新,使每亩制种量由原来的50多公斤增加到了150-200公斤。今年以来,随着制种量不断增加,节水抗旱稻在全国各地的推广速度迅速加快。目前,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直接提供旱稻不育系,广西、江西、浙江等各地农科部门则根据当地环境特点选配最适宜的恢复系,由此培育节水抗旱稻新组合。如果推广成功,全国各地每一株杂交抗旱稻的身上,都可能有“上海基因”。

  据悉,由比尔?盖茨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实施的“绿色超级稻”项目日前正式启动。比尔?盖茨基金会已初步计划拨款1800万美元,在非洲8国、东南亚7国等极端贫困地区,以及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四省区推广“绿色超级稻”。按计划,未来几年,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团队将在上述地区进行15个“绿色超级稻”品种的示范种植,预计将有2000万农民从中受益。(文汇报 薄小波)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