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其中,从2006年我国实行的农资综合补贴,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持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这一政策作出了动态调整。“只增不减”成为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无疑让农民再次吃上“定心丸”。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主要是根据化肥、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的上涨情况,在综合考虑当年粮价变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实行动态调整,补贴规模只增不减,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有些时期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甚至超过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导致农民种地成本不断上涨,对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带来了不利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使得农资价格上涨的势头缓了下来,相对处于低位运行,但是近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回升至70美元/桶左右,并且仍然有上涨的可能,所以,为了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继续加大对农资补贴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农资综合补贴总额达716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5倍。这项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农民满意,社会反映良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种粮成本有所上升,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稳定、科学的补贴长效机制,以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的补贴预期,以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有利于财政部门科学、合理安排补贴预算;三是有利于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四是有利于促进补贴政策更加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
“只增不减”,农民对此拍手称好,然而如何确保补贴规模只增不减?这位负责人称,为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遵循了“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基本原则。据介绍,只增不减是指中央财政上年已安排的补贴规模在当年不减少。上年补贴规模自动作为次年的存量补贴,由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具体来看,以2008年亩均化肥、柴油支出水平为初始基期水平,综合考虑当年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化以及国家财力情况,确定次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与基期相比,当年化肥、柴油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增支较多时,则在上年补贴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当年农资价格不涨或下降时,原则上保持基期补贴存量不变,如果连续3年粮食亩均化肥、柴油支出不高于基期水平,可以统筹当年财力情况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
从这一具体操作流程来看,化肥、柴油成为测算种粮农资增支、安排补贴规模的依据,这主要考虑这两类农资在农民种地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较大,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化肥、柴油增支占农资增支的大头,一般占70%左右,对种粮农民收支影响大,且全国种粮农民普遍使用,易监测、好算账。种粮农资还包括种子、农机、农药、农膜等,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称,农药、农膜支出占种粮农资成本的比例小,对农民种粮影响不大,而且品种多、差价大,价格、用量等均难以监测核实;国家已安排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补贴,种子和农机不宜再重复补贴。另外,据记者观察,这两类农资价格的变动幅度也相对较大,都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尤其是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关系较大。
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后,中央财政如何确定年度补贴规模?如何分配和拨付补贴资金?是否能确保农民真的获得实惠?面对这一农民关心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后,中央财政将根据当年农资实际涨价情况,统筹粮价上涨因素后,合理安排补贴规模,在次年年初分配、拨付到省。
此外,财政部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这一政策落到实处。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健全补贴管理和监督,除继续完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补贴资金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级公示、档案管理、“一折通”发放等制度外,还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管理和监督方式,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地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
看来,对农资价格上涨,种地成本增加的担忧,农民大可放下心来,因为财政补贴将会为他们解除一些“后顾之忧”。(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