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河南省唐河县的棉农们看着长势喜人的棉花,脸上荡漾着笑意。他们乐呵呵地说:“今年傍上了专业合作社,学了技术,降了成本,涨了产量,旺了销路,棉花桃都变成了金疙瘩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笔者在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唐河县采访,透过一组组的数字对比,真切地感受到了棉农们加入棉花专业合作社后的幸福和喜悦。
1个合作社和20万棉农
唐河县棉花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只有两年时间,可它却是20万棉农的"娘家"。
合作社的吸引力何以如此之大?古城乡井楼村农民魏永涛说:"合作社的合作是主要原因。加入了合作社,谁都不把谁当外人,大家都能种最优的棉种,学最新的技术,投最少的钱,特别平等又没啥风险。要是种的多了,入个股,年底还有分红。恁便利的条件,大伙都争着往合作社里进,积极性高着哩。"
便利的服务网络是合作社走红的又一原因。合作社建起了20个乡级服务站,设立了500多个村级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合作社、服务站、农户三方共赢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网络。在网络覆盖下,棉农享受到的是第一时间、第一效率、第一质量的特优服务。
在合作社的粘合下,农民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
30万元和1000个示范户
来到大河屯镇,合作社正在开棉花科技示范户经验交流会。笔者翻了一下签到簿,惊奇地发现,前来参加交流的人有上千名。
"全镇这1000个示范户,都是合作社会长陈桂林的功劳。"主抓农业的镇人大副主席刘伯玲消除了笔者的疑虑,"为了这1000户,他个人无偿投资30万块钱,解决示范户的种子、农药、化肥和科技费用,以便消除示范户的后顾之忧。"
原来,这个镇是个植棉大镇,但传统的种植习惯在这里根深蒂固,棉花种植手段落后,产量低下。陈桂林看到这种现状,暗下决心扭转局势,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了解到农户不敢投入、怕担风险的心理,他毅然决定投资30万元,扶持1000个科技示范户,让棉农彻底甩掉落后帽子。
"那一段时间,为了给示范户讲技术,我夜里十点前没吃过饭,连头发都累白了。"陈桂林兴奋地说,"我投了钱,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农户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一听我讲的在理,都拉着不让走。事实证明,我的扶持很成功,现在这些示范户都能上台传授经验了。"
22名专家和50万亩棉花
"棉花要高产稳产,后期管理也很关键。俗话说一季秋桃一半收成,要防止棉花后期霉桃、落桃,也要避免摘头茬桃时损坏植株。"入秋之后,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徐志深专家仍在走村串户讲解棉花后期管理知识。
合作社聘请的专家并非只有徐专家,而是由22名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唐河的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专家服务团除了给合作社社员提供服务外,还免费为全县棉农提供服务,这样等于给50万亩棉花入了技术保险。
为给棉农提供便捷的"零距离"服务,合作社斥资100万元,配备了40辆"专家车",购置了15套投影教学设备,建起了15家乡村科技馆,成立了有150台大型喷施设备的6个专业机防队,仅喷施农药一项,一年为农户节约费用120万元。同时,优越的人才队伍和专项设施,在加速科技长入棉田的基础上,培养出了108名农村乡土技术员,成为农民身边的技术顾问。
亩产四百斤与亩产八百斤
"我今年种的湘杂棉8号优质棉,一亩地保守估计能产籽棉800斤,如果搞得好,1000斤也有可能。"大河屯镇乔庄村棉农冯兴森指着一人多高的棉株喜上眉梢。而在往年,棉花的产量400斤就属正常。
县工商联会员、合作社会长陈桂林带着调侃的口气向笔者说:"两年前开群众会时,我说能让棉花亩产达到700斤,老乡们背地里骂我说别把牛皮吹破了。现在,我说能让产量达到800斤,他们却说陈会长谦虚了,达到1000斤俺也信。"
产量翻番的根本原因在于品种的更新。这两年,合作社通过试验比较,发现湘杂棉3号和8号棉种,在本地特别适应,就配以周密细致的技术服务,通过科技示范户大规模推广。结果一年下来,增产效果超过了预期目标,合作社在农民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
一个合作社,富了千万人。今年以来,合作社为棉农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全年增收额度预计在1.5亿元以上。 (农民日报 作者:丰兴汉;仝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