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江苏在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稳定规范运行机制,着力提高人员素质,逐步增强推广服务活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改革探索。连日来,记者耳闻目睹了这些改革创新带来的崭新变化。
从“兼业”变“专业”---让职者尽其责
2009年7月13日,《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对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系统而言,又将迎来一个改革的良机。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吴沛良说,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处于技术服务的最末端,地位、功能、作用不可替代,探索一条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技推广之路,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他对《意见》中再一次强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感慨颇深:“江苏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就是从强化公益性入手的。”他说,早在2001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确定了“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战略性改革主题,明确了新时期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方向。
为什么要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性?省农委科教处处长马德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事实。改革之前,江苏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构成复杂,职责任务不清,既有财政供养人员,又有自收自支人员;既进行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又要搞一些农资经营活动,还常被抽调去搞一些其他工作。体制不顺,农技人员“归属感”不强,本来是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事实上已经成了他们的“副业”。
农业部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县级以下农技人员一年中平均每人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时间仅为89天。据此推算,如果每个农技人员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人数可减少1/3。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浮于事或在岗不在位,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主导作用发挥。
让职者尽其责。一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在江苏全省掀起了一场农技推广体系机制与体制的大变革。
2003年,江苏选择经济基础薄弱的涟水县作为先行改革试点;2004年,又选择分流任务较重的新沂市作为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将改革浪潮推向了全省。与改革相配套的是,2003年,江苏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中分流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经济补偿的补助,2005年起纳入农村综合改革同步实施。
“无论是财政支持力度还是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在江苏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史上,这都是空前的。”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说。据介绍,改革所及之处,农技推广基本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分离,新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按照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改革要求,普遍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聘用期为2至3年。
洪泽县制定了“三三制”年度考核办法,即乡镇政府考评,县农林局技能考核,农民满意评价,年度考核末位淘汰,以此增强镇级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响水县农林局根据农业、林业等专业不同要求,制定出不同专业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农技人员40%的工资与本专业的实绩完成情况挂钩,一季度一考核,奖惩兑现。
“过去很多农技员不请不上门,不派不下乡,服务缺乏活力。改革后,通过建立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农技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对农民咨询的技术问题,大家都能做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全国人大代表、射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姜德明说。
新一代基层农技人员虽然年龄、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条件相对优化,但他们也面临着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升级的问题。为此,江苏计划从2008年10月起,三年内省财政投入2191万元对全省32859名基层农技人员轮训一遍,以培养一支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及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目前,培训计划已实施大半。
从“要我干”变“我要干”---让“去”者尽其能
不少人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形容为“破冰之旅”、“风雨之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往往是成就能人的行动,注定一部分人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如何安置在竞争中落聘的农技人员,是基层政府普遍面临的难题。
“化阻力为动力,发挥落聘农技人员熟悉农村、拥有技能、善于经营的优势,鼓励他们组建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其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有益补充。”马德云说。江苏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起步较早,遇到的问题也多,对待落聘的农技人员,江苏将着力点放在了放活经营上。
记者在江苏采访期间看到,由竞岗落聘农技人员、主动离岗创业农技人员以独资、合资、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领办、兴办的农业科技型、中介服务型、专业服务型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经营实体,已经在全省遍地开花。
“过去我家6亩水稻田栽秧,要一家人忙半个月,尤其是老婆跟人家换工栽插至少要10天。现在不需要了,她在厂里上班挣钱,我一人在田里照看着就行,其余都由合作社代劳了。”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农民陈宝祥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陈宝祥所说的合作社就是当地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合作社由种田大户、机插秧户、插秧机手等和社员419人组成,社员每亩水稻只需交95元,便可享受由合作社提供的统一供种、育秧、管理、机插、植保等一条龙式的“保姆”服务。
高邮市农林局科教科潘国智告诉记者,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后,公益性人员不得参与经营活动,对经营性人员既要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一脚踢”。界首镇通过引导经营性农技人员领办、创办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拓展了为农服务的新天地。目前,界首镇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管理、植保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竞岗落聘的农技人员。
“得益于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的服务,界首镇机插秧面积已突破了2万亩,占全镇水稻面积的70%以上,四年来翻了近20倍。农民耕作成本也大大节约,从之前平均每亩地232元,减少到现在的95元,粮食亩产量平均增产了100斤。”界首镇农技中心主任郭登华说。
界首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的成功运行,只是江苏在深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中放活经营性、创新农技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洪泽县将落聘农技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植保机械化防治服务队、机插秧服务队、畜禽防疫队;新沂市林业局组织竞岗落聘人员到高流镇领衔创办花卉苗木科技园,目前高流镇花卉苗木面积近2万亩,从业人员近万人,花木生产成为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活动还是以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为主要内容,推广活动带着任务和指标。这一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常常会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从要我干,缺乏动力,到我要干,自加压力,鼓励竞岗落聘农技人员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农民和市场双重需求开展农技服务,可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从“一主”变“多元”---让能者尽其力
“农村是多部门服务的对象,新形势下构建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必须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张坚勇认为,基层农技推广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断探索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我国每年有3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仅为30%左右。让适用技术真正进村入户,让科技、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基本单元上真正有机结合,是发挥科技生产力第一作用的重要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上联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下联村级服务站点、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服务农民过程中,农技推广机构不仅要做“桥梁”,更要善于当“红娘”。
为发挥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在科技研发、示范带动、培训农民、品牌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今年2月12日,江苏全面启动了34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38个县(市、区)对接合作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目前,挂钩双方已共建特色基地40个,科研院校一大批新项目在挂钩方的农民土地上得到了示范推广。
镇江市农科所在句容市白兔镇实验的草莓避雨育苗技术,不仅能够改良草莓品质,还能促使草莓提前上市,价格比旧品种高出1~2倍。据句容市农口部门同志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已推广应用农科所农业新品种27个、新技术30项,覆盖全市应时鲜果等产业面积4万余亩。
“江苏耕地面积在全国排第10位,但近年来粮食产量和农业增加值却上升到了全国第4位,这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吴沛良说。
江苏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基础上,2009年全面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特征的农技推广服务责任制度,全省选聘8000名基层农技人员为技术指导员,对18万科技示范户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进一步畅通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渠道。
从“一主”变“多元”,不同的农技推广主体带来的是不同的农技推广新模式。近年来,江苏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不断涌现。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农业推广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为主体的专家大院示范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模式,农民专家与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模式等构成了江苏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景象。 (农民日报 沈建华;陈兵)